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25 题号:938372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西礼仪的差别

①我国传统礼节和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礼节,根本上说是相同的,都强调人际交往要友善,要礼让,举止要文明等。,由于传统、信仰、习俗的影响,二者是形式还是内涵都有明显差别。

②先说见面礼。我国的传统礼节,基本上都属于非肢体、非肌肤接触性礼节,如跪拜、作揖、拱手、鞠躬等等。施礼时,双方身体保持一定距离,特别强调男女授受不亲,如果出现男女肢体、肌肤接触,就会有伤风败俗之嫌。西方则不同,不论男女,其礼节多属肢体、肌肤接触性的,如拥抱、吻手、接吻以及握手等。西方人认为,以肢体、肌肤接触对方,更能直接表达自己的亲密、亲热的情感,而我国传统认为,礼、德互为表里,即“礼发诸外”,“德辉动于内”(《礼记》),在人与人交往中,强调礼要发自内心,强调礼是内心敬意的自然流露。

③再说座次。我国古代是非常讲究座次的。因为座次要分尊卑。我国古代建筑通常是前堂后室,“堂”是举办活动的地方,最尊贵的座位是南向(坐北朝南),其次是西向,再次是东向,最后是北向。例如,古代帝王召见群臣议事,都是坐在北边朝南的位置上,因此,古人常说“南面称帝”。“室”是用来居住的,一般为长方形,东西长而南北容,遵循“东向为尊,西向为卑”的原则。至于“左”与“右”,谁尊谁卑的问题,就比较复杂了。周朝规定,请候朝见天子,宴饮时以左为尊;用兵打仗,则右边为尊。左右尊卑,要视乎场合而定。直到明朝建立之后,才固定“左尊右卑”,且一直延续到今天。在西方,人们通常把主人右边的座位看成贵宾席,这种习俗的来源很有意思。正好像西方人见面握手总是先伸出右手一样,这些习俗的背后,又常常出于某种具体的需要,在每个人都佩戴武器的时代,伸出右手表明“我不会向你施加武力”,这种朴素的表达友好的方式,久而久之,就成了西方表示礼节的一种习俗。

④最后说说用餐。中国餐果上绝大多数菜是一桌人共享,而西方人习惯“各吃各的、各人一份”。在中国人的餐桌上,从倒酒、敬酒到饮酒,都有自己的一套相应的规则和礼仪。其中敬酒是最重要最讲究的一环,规则也是最复杂的。通常,中国人还习惯频繁敬酒以表示热情、尊重等意。对西方人而言,酒是饮食的陪村,作用在于衬托饮食的美味,什么时候喝,要喝多少都由个人自己决定。频繁敬酒在他们看来是一种勉强他人,不尊重他人自主意识的行为。

1.选文第①段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我国传统礼节和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礼节,根本上说是相同的,都强调人际交往要友善,要礼让,举止要文明等。,由于传统、信仰、习俗的影响,二者是形式还是内涵都有明显差别。
A.假如 那么 无论B.因为 所以 不论
C.从 但是 无论D.从 但是 不论
2.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
A.中西礼节虽然在形式和内涵上有不同,但都注重人际交往时要友善、礼让、文明。
B.西方人习惯在见面时拥抱、吻手、接吻以及握手等,来直接表达自己亲密、亲热的情感。
C.我国古代建筑通常是前堂后室,在堂屋举行活动时,一般遵循“东向为尊,西向为卑”的原则。
D.中国传统用餐礼仪中,人们常常通过频繁敬酒来表示对客人的热情、尊重之意。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传统礼节和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礼节的差别。
B.第②段“我国的传统礼节,基本上都属于非肢体、非肌肤接触性礼节,如跪拜、作揖、拱手、鞠躬等等”一句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C.第④段“中国餐桌上绝大多数菜都是一桌人共享”一句中的“绝大多数”删除后,原文意思没有改变。
D.本文先总的介绍中西礼节在形式和内涵上有差别,然后分别介绍在见面礼、座次、用餐时礼节的不同。
4.请你根据上文有关中西礼节的知识,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选择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链接材料】旅居海外多年的长沙人孙梅,和她的英国丈夫一起回乡探亲,受邀前往昔日恩师蒋老师夫妇家吃饭,共叙师生情谊。

A.安排在右边,因为在西方,人们通常把主人右边的座位看成贵宾席。
B.在西方,频繁的劝菜劝酒是一种勉强他人行为。
C.在西方,频繁的劝菜劝酒是一种不尊重他人自主意识的行为。
D.中西方,对动菜劝酒都是一种不尊重他人的行为。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以创新主动适应和引领新常态,不仅从容面对“前后围堵”的双重挤压,顶住了“三期叠加”的下行压力,也取得一份又一份骄人成绩单。不仅如此,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创新性产品、以5G为代表的创新性互联网技术、以新媒体等为代表的新兴服务产业也蓬勃发展。今天,创新性产品和创新性技术正在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前行的强大动力。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够继续保持稳中向好的趋势,一个重要原因也正是新旧动能转换加快,以及由此带来的产业结构升级。

今天,在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当加快速度变为加快转型,当扩张规模变为提质增效,创新驱动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新引擎。外媒也注意到,只担忧中国经济的减速、看不见中国在创新上表现出的巨大潜力,恐怕是很危险的。这体现在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2018年,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52.2%,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9.7%,比第二产业高23.6个百分点;这也体现在发展效率的不断提升,2018年新产业新产品不断成长,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2017年增长8.9%,规模以上工业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1.7%。这些数据背后,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新市场主体,是每天都在蓬勃生长的新动能、新业态、新模式。

从更大的视野来看,历史上每一轮科技革命都能重塑世界经济格局,而现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经济优化升级交汇融合,为中国实现转型升级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中国有联合国产业分类目录中的全部工业门类,220多种主要工业品产量常年领先世界,具有产业规模效应和创新成果转化效应;中国有近14亿人口的大市场,有世界上规模最大并持续扩大的中等收入群体,可以用消费升级带动产业升级;中国丰富的人力资本,受高等教育或拥有专业技能的人才越来越多,研发人员规模连续5年稳居世界第一位,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最强大脑”。今天,我们完全有能力、有信心依靠创新驱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勇立潮头。

就在这段时间,有外媒统计,去年人工智能投资的大约一半流向了中国。而让中国如此有吸引力的主要原因,“不仅是投资的大幅增长和高等教育标准的大幅提升,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地方政府对科技的支持力度也大得多”。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国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我们完全可以抓住这个难得的历史机遇,构建起面向未来的经济结构,让中国经济巨轮拥有不竭的磅礴动力。

(摘编自陆娅楠《创新驱动,以新旧转换推动优化升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以创新主动适应、引领新常态,应对双重挤压、下行压力,取得骄人的成绩。
B.产业结构升级是我国经济能够在极其复杂的条件下持续稳中向好的主要原因。
C.创新驱动成为我国经济新引擎得益于加速变为加快转型,扩张规模变为提质增效。
D.事实证明,我国丰富的人力资本为保障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最强大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述外媒观点,侧面印证了中国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可借此机遇转型发展。
B.文章列举一系列数据,以详尽的事实证明创新在迈向高质量发展征程上的作用。
C.文章从工业门类、工业品产量、市场等方面论证了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可能性。
D.文章论述了对中国人工智能投资热度高的原因是投资的增长、中央政府的支持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产业结构升级中,推动我国经济前行的动力已经是创新性产品和创新性技术。
B.新市场主体、新动能、新业态、新模式的蓬勃发展使我国的经济数据总体向好。
C.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会成为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契机。
D.抓住新的发展机遇,优化升级经济结构,我国的经济才能够动力强劲健康发展。
2020-05-09更新 | 3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信息传播角度讲,所谓元技术,是指在诸多信息传播技术中处于基础性地位、起奠基作用的技术形态。在人类传播史演变过程中,曾经出现过多种传播技术,无论是书于竹帛,还是铸以代刻,不同的技术环节和形态各异的技术装置,往往相互依存,尚没有一种技术取得绝对优势地位,并以自己的特殊地位决定和左右着其他技术环节。但数字技术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当代的传播活动,所有其他信息传播技术的创生、更替,都需要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离开它,不仅其他信息传播技术可能无力独存,相应的传播活动也难有成效。换言之,数字技术即是在诸多信息传播技术中处于基础性地位、起奠基作用元技术

作为元技术的数字技术是技术中的技术,具有奠基性的独特地位,其他信息传播技术的创设、拓展及社会效应的实现,都离不开它。数字技术地位固然重要,但并不是说元技术革命就是数字化技术革命。元技术革命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不断累积和叠加的技术体系持续革新的过程。正是在这种连绵不断的技术体系的扩充中,元技术革命的社会效应得以持续涌现,人类的传播格局随之不断变异。

对于新闻业而言,元技术革命使新闻业从封闭走向开放元技术的出现和数字时代的来临,使形态各异的媒介形式不断出现,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媒介丛林深度嵌入了社会生活特别是社会个体的信息生活中。最终,这种数字技术嵌入社会生活的持续进程打破了传统新闻业的封闭系统,新新闻业应运而生。与以报业、杂志、广播电视等为依托的传统新闻业不同,以今日头条、脸书、赫芬顿邮报等为代表的新新闻业起步于元技术,初创之时就自带数字基因。传统新闻业看重的,是自身在整个信息传播流程中的核心地位和整个信息流程的规范。正因如此,它特别强调信息生产者的权威性,非常看重自身在社会系统中独一无二的社会地位,有意无意地将社会公众排斥在自身的传播实践活动之外,这是非常突出的传媒中心观。新新闻业与之不同,它是一个开放的信息传播系统,依托的是网络社会散点式传播的逻辑,自创办之日起,就将信息用户纳入自己的传播流程中。媒介逻辑从传媒中心观向开放互动式散点传播的演变,预示着传统新闻业一枝独秀局面的终结,新新闻业正以令人难以想象的速度和层出不穷的新面貌加入到新闻传播的各个环节,深刻地改变了并将持续地改变着新闻业的传播生态。

对于信息个体而言,元技术带来的传播新格局,使他们不再是传统新闻业中的旁观者和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新新闻业以热情姿态千方百计吸引的用户(不仅使用新新闻业呈现的其他用户传播或生产的信息产品,也生产和传播其他用户感兴趣的信息产品)。至此,信息个体不再是被传统新闻业排斥的对象,而是借由元技术成为新新闻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新新闻业也凭借元技术构建了自己开放的平台,褫夺了原本独属于传统新闻业的宝贵的配置性资源。

(摘编自姜华、张涛甫《元技术塑造新闻业发展新图景》)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当代的传播活动中,数字技术已经取得绝对优势地位,成为信息传播的“元技术”。
B.作为“元技术”的数字技术具有奠基性,因而“元技术”革命并不是数字化技术革命。
C.新新闻业起步于“元技术”,从开始就自带“数字基因”,是一个开放的信息传播系统。
D.在传统新闻业中,信息个体的身份是“旁观者”和被动的信息接收者,是受到排斥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从信息传播角度对“元技术”定义,然后阐释了数字技术对传播格局的影响。
B.文章分别从新闻业和信息个体两个层面来论证“元技术”所带来的影响,层次分明。
C.文章使用多种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因果论证等,逻辑清晰而且严谨。
D.文章论述了新新闻业日新月异的发展形势,意在证明新新闻业已呈一枝独秀的局面。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社会效应持续涌现,人类的传播格局也因此不断变异。
B.数字技术使“媒介丛林”深度嵌入了社会生活之中,从而催生了新新闻业。
C.“散点式传播”对“传媒中心观”造成冲击,使新闻业传播生态发生变化。
D.“元技术”助力信息个体成功转型,信息个体也必将推动“元技术”发展。
2022-06-05更新 | 6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涂尔干的社会整合理论中,个体结合为社会的方式有两种:一是未分化状态下的同质性个体,以机械整合的方式结合为社会;二是高度分化的异质性个体,以有机整合的方式结合为社会。机械整合和有机整合本质上都是一种以面对面接触为基础的在场整合。二者的差别在于,机械整合局限于身体可及范围内的面对面接触;有机整合表现为不同职业群体之间不断传递的面对面接触。尽管机械整合和有机整合塑造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形态,但是个体结合为社会的空间基础都是共同在场。然而,互联网技术不仅改变了社会生活的时空结构和个体结合方式,而且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整合状态。从宏观秩序的角度看,人类社会从由机械整合和有机整合构成的在场整合,进入以缺场为基本特征的虚拟整合,也就是通过互联网的技术粘性或数字化机制,使虚拟空间中基于特定需求而发生的非面对面接触,形成一种稳定联系和团结状态。

相对于在场整合而言,虚拟整合的革命性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虚拟整合是一种建构性社会事实。按照涂尔干的理论逻辑,个体一旦结合起来,将会突生出某种超越个体层面的社会事实。在场整合所产生的超越性社会事实,就是一种内生性规范,也就是按照特定方式结合起来的个体,受“在场机制”的约束而生发出来的群体道德或社会规范。但是,个体在虚拟空间中的结合,由于缺乏“在场维持机制”对彼此的约束,本身无法产生内生性规范。虚拟空间的规范仅仅是一种网络空间的技术设定,也就是内嵌于代码的网络技术规则。这种虚拟空间中的技术设定或技术规则,并不是结合的产物,而是结合的前提。同时,来自现实世界的道德、习俗和法律被个体所内化之后,也会投射到网络空间,这种被个体携带进入的规范容易被误识为虚拟世界自身的规范。如果按照涂尔干的理论推演,虚拟整合同样会产生一种超越性社会事实,但这种超越性社会事实并不表现为一种规范性力量,而是一种建构性力量,一种跨越时空的建构性力量。

其二,虚拟整合未能形成相应的道德匹配。在涂尔干的经典理论中,在场整合的两种方式分别形成了两种不同的集体意识和道德形态。其中,机械整合的集体意识表现为至高无上的集体主义精神,并从价值上抽象为一种维护共同生活的集体道德。面对集体至上的情感压力和精神氛围,个人完全被集体情感所支配,个体人格被塑造成一种激情四射和不计个人得失的集体人格。有机整合的集体情感是一种理性的职业共同体意识,它表现为职业共同体的制度化要求,并从价值上抽象化为一种维护独立生活的职业道德。职业共同体中的个体人格被职业道德塑造成由敬业主义和职业精神所表征的职业人格。总体上看,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都发展出一套与两种整合方式相匹配的道德形态。但是,在网络生活中,由于虚拟整合未能像在场整合一样创造规范,因而也不存在维持规范的集体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社会是一个没有集体意识的社会,也就无法从价值上抽象出维护虚拟生活的道德形态。

由于缺乏相应的道德匹配,虚拟整合中的实践关系只能依靠两种途径进行调节和规范:一是虚拟空间的技术设定或技术规则;二是个体在线下实践所内化的道德规范。对于前者来说,技术设定确实能够发挥或替代社会规范的作用,但是,这些技术设定主要是由虚拟生活的操纵者(平台)所主导的技术规则,是一种不对称的技术设定,技术本身没有价值倾向和道德属性,但是不对称的技术设定很容易在规则的掩盖下被操纵者变成服务于自我的技术设定,甚至充当其技术作恶的工具和渠道。对于后者来说,用户在线下实践所内化的道德规范则面临着两个问题:一是线下所内化的道德规范,要么是与有机整合相匹配的职业道德,要么是与机械整合相匹配的集体道德,在道德属性上与虚拟整合并不匹配;二是由于在场机制缺失,线下所内化的道德规范进入虚拟空间后将会弱化。虚拟空间这样一种非常态环境对(传统)道德规范效力的发挥构成了严峻的挑战。比如,在2020年上半年因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而进行的网络教学中,线下课堂上被高度规训的中小学生普遍变成了线上教学的“神兽”,就是这种弱化的具体表现。总之,虚拟整合惊人的技术建构力,在面对用户在线下实践所内化的道德规范时,要么因规范错位而互不相及,要么因规范弱化而无济于事。

(摘编自张兆曙《虚拟整合与平台社会的来临》)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互联网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整合状态,人类社会进入虚拟整合阶段而不再采用在场整合方式。
B.按涂尔干的理论推演,虚拟整合虽以内嵌于代码的网络技术规则为前提,但也会产生超越性社会事实。
C.现实世界中的道德、习俗和法律在被个体内化之后,投射到网络空间,形成虚拟世界自身的规范。
D.个体在线下所内化的道德规范在网络空间面临着规范错位和规范弱化两个问题,后者的挑战更为严峻。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机械整合和有机整合塑造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形态,但个体结合为社会的空间基础都是共同在场。
B.从虚拟整合未能像在场整合一样存在维持规范的集体意识来看,网络社会是一个没有集体意识的社会。
C.虚拟整合是一种建构性力量而并不是一种规范性力量,而且这种建构性的力量是跨越时空的。
D.只要加强个体在线下实践中道德规范的内化,就能防止技术设定被平台用于服务自我甚至技术作恶。
3.下列各项中,所述网络行为属于虚拟整合中“技术作恶”的一项是(     
A.网络主播在其平台未获得冬奥会赛事转播权的情况下转播解说冬奥会体育赛事。
B.移动应用商店、移动智能终端预置应用软件和内置信息内容服务首屏、推荐区。
C.网站以强制捆绑、隐藏等方式将功能软件安装在用户系统中收集用户信息。
D.网络商品经营者规定退换商品包装或外观必须完好,否则收取相关费用。
4.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文章的论证思路。
5.在2020年上半年因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而进行的网络教学中,线下课堂上被高度规训的中小学生普遍变成了线上教学的“神兽”,请结合文本分析其原因。
2022-06-12更新 | 4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