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 >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59 题号:1730591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南北朝以来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与富裕农民的数量日益增多,他们要求打破门阀士族的限制,在政治上得到发展。这一要求与隋朝打击豪强地主,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是相符合的。因此,魏晋以来为豪强地主所操纵的选拔官僚的“九品中正制”,就在隋文帝时废除了。代之而起的是以考试选士的科举制度。自隋文帝罢九品中正制,始立科举。炀帝时设进士等科,并命按十科举人,科举制度形成。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所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公”,……可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

——摘自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材料三   我们不能以科举制在近代的废止结局来否定其在古代长期存在的理由和价值。在1300年中国科举史上,有大约1240年左右的时间,科举制是适应当时的时代和社会的。只有当西学东渐、国门被迫打开之后,科举制才日益与时代脱节。从1903年渐废科举的计划,到1905年立废科举的变化,是在当时内忧外患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

——摘编自刘海峰《为科举制平反不等于否定废科举》


(1)根据材料一,指出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举制是封建社会‘平民政治’”的内涵。
(3)根据材料三,指出科举制在近代被废除的时代因素。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记》首设《循吏传》,列于类传之首。《史记·循吏传》记载了春秋时期的5位循吏。

循吏

《史记·循吏传》的记载

齐国孙叔敖

其政“施教导民”“政缓禁止”,其人“三相楚而心愈卑”,其为治“吏无奸邪,盗贼不起”,百姓“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

郑国子产

为相一年,竖子不戏狎,斑白不提挚,僮子不犁畔。二年,市不豫贾。三年,门不夜关,道不拾遗。四年,田器不归。五年,士无尺籍,丧期不令而治

鲁国相公仪休

拒收遗鱼, “食禄者不得与下民争利,受大者不得取小”

楚国相石奢

竖直廉正,无所阿避

晋国法官李离

“过听杀人”,以身“正国法”

材料二   元代修的《宋史·循吏传》人物铨选, “抚子之长……尽其平生”,如程师孟“累领剧镇”,先后出任过南康军、楚州、洪州及青州等地知州;崔立则前后历知十余州。在“循名责实”原则下,以考课优异,有富民、缉盗、治狱、化俗、抚边等实绩的官吏入传。如赵尚宽“按视图记,得汉召信臣阪渠故迹,益发卒复疏三陂一渠,溉田万余顷。又教民自为支渠数十,转相浸灌。而四方之民来者云布,尚宽复请以荒田计口授之,及贷民官钱买耕牛。比三年,榛莽复为膏腴,增户积万余”。高赋继赵尚宽之后知唐州,两任期满时, “田增辟三万一千三百余顷,户增万一千三百八十,岁益税二万二千二百五十七”。

——摘编自牛子晗《正史〈循吏传〉入传标准与记述内容的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司马迁界定循吏的标准,并分析影响其推崇循吏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史记》到《宋史》循吏人物铨选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2024-02-23更新 | 4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公平公正是历代考试制度的追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中叶以后,文化重心转向南方,并且科举考试偏重诗赋,这对有诗赋学习习惯的南方士子有利,因此进士录取南多北少的格局固定下来。北方籍士大夫司马光提出“逐路取人”,即将省试的录取名额划分到“路”中,各路按照“十人取一人,少于五则不取”的规则进行录取。他指出不应再以浮华务虚的诗赋作为考试内容,而应该以策论成绩选拔人才,一定程度上受到其博采众科、经世致用观念的影响。欧阳修认为科举制度“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唯才是择”,体现出其严格、宁缺毋滥的人才观念。欧阳修是正宗的南方人士,他毫不留情地批驳了司马光通过考试制度笼络西北士子的主张,是对“天下至公”理念的违背。科举改革的争论,寄寓着一代文臣对清明政治的憧憬、对天下至公的追求。

——贾树硕《从司马光与欧阳修的科举论争看北宋科举制度改革》

材料二   元朝的科举考试将考生划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个类别,无论是考试还是录取,均按照完全相等的固定名额在各民族中进行分配。明洪武三十年会试,时任主考官的刘三吾等人录取的均为南方士人,引起了当时北方士人的不满。朱元璋命人重新阅卷,复查结果是刘三吾茅人并未舞弊。北方士人不服,又有人举报张信等人故意将北方试卷中的劣等试卷呈送皇帝,朱元璋震怒,将张信等人处死。朱元璋亲自策问考生,又录取了六十一人,皆为北方士人,时人称之为“南北榜”事件。刘三吾是明朝著名儒士,为人慷慨并不设城府,他参与科举舞弊的可能性是不大的,且南方士人文化水平普遍高于北方也属事实。宣宗即位后,正式实行南北分卷制度,后又演变为南北中卷,并确立了录取比例。清康熙帝取消各省进士的固定名额限制,正式确立了“分省取中”的取士制度,反映了科举公平改革的趋势。

——石海龙《“南北地域之争”;理解科举制度的另一视角》

(1)依据材料一、指出司马光与欧阳修争论的焦点是什么?概括说明双方争论实质上的区别;并结合所学简析这场争论发生的社会背景。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简析影响元明清时期科举制度发展的主要因素;并分析这种发展变化的利弊。
(3)综上,请你谈谈宋元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调整留给我们哪些启示?
2024-04-09更新 | 10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廉政建设达到了相当完善的程度。御史台成为唐代中央最高监察机构,下设台院、殿院、察院。其长官侍御史、殿中侍御史和监察御史共同承担具体的监察职责,又各有分工。在尚书省设立了都省机构,《唐六典》云:“都省掌举诸司之纲纪,与其百僚之程式,以正邦理,以宣邦教”。言谏官是设在中书、门下两省向天子进谏得失的官员。唐朝在科举制度中有锁闭考官、搜索夹带、糊名暗考、审查复试、对照笔迹、回避之制。唐代规定“每个官员任职连续在二百日以上者方可参加考课”。诸司和各地将考簿送达尚书省后,由吏部考功司进行复审,其中“(考功)郎中判京官考,员外郎判外官考”,如发现不符,有权纠正。在以道德教化为指导思想的前提下,唐代形成了“宽仁慎刑”的治国方针。

——摘编自叶玲《浅析唐代廉政制度建设》

材料二   在西方,各国都制定了文官必须共同遵守的总法规即文官法、公务员法,以及一系列分类、单项法规,如西方国家对利用职权索贿、受贿的惩处较重,一般视情节轻重判刑6个月至5年,视行贿与受贿同罪判罚,授予肃贪机构以特殊权力。西方各国的换届选举及高级官员具有高度流动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官员贪污腐败的可能性;文官回避制度又使政府官员难以结成营私舞弊的关系网。在文官的选拔任用上,各国普遍实行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用制度,确保“入门”时文官队伍的高素质。政府既有年中、年末的正式考核,也有平时上司的随时督察,行政活动必须公开、透明。与此同时,西方从法律、制度上赋予社会公众、利益集团、新闻媒体严格监督政府的权力,特别是新闻舆论,在西方素有“第四部门”之称。在职业保障方面,实行无过失常任制;公务员有权申诉或要求救济;坚持定期提薪、同工同酬等原则;任何部门不准随意扣减、拖欠公务员工资。

——摘编自时聪《西方文官制度中的廉政机制及其借鉴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代廉政机制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文官廉政机制的主要内容。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说明中西廉政机制建设的历史启示。
2023-10-12更新 | 3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