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 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70 题号:5720831
社会制度创新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举措。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

【材料二】 第3表 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     
      第5表 死者的财产需按其遗嘱进行处理。
      第8表 凡故意伤人肢体而又未能取得调节时,则伤人者也需受到同样的伤害。不过, 如有人打断自由人的骨头,他需偿付300阿司罚金;如被打折骨头的是奴隶,罚金可以减半。
【材料三】 1787年宪法规定了横向的立法、行政、司法三个机关之间的权力的分立和纵向的联邦与州之间的权力的分立。……政府结构使权力为公众福利和正义的目的有效行使其管理职能,同时又保持对权力的优良控制,实现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平衡,管理与控权的动态平衡,这是分权和制约的归宿。华盛顿说:“行使政治权时,必须把权力分开并分配给各个不同的受托人以便互相制约,并指定受托人为公众福利的保护人以防他人侵犯。这种相互制约的必要性早已在古代的和现代的试验中显示出来。”

——范亚峰《华盛顿的宪政思想》


【材料四】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

——《中华文明史》第4卷


(1)材料一所示的是中国古代哪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对这一制度你有何评价?
(2)材料二的内容出自哪部法律的规定?透过材料所示内容并结合你所学过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这部法律的看法。
(3)材料三体现了什么原则?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积极作用。
(4)材料四中孙中山的学说体现了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孙中山是中国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永乐建立内阁之初,阁臣品秩甚低,职务不重,权位远不如尚书,仅备皇帝顾问咨询而已。到仁宣时期,阁臣的品秩与地位不断获得提高,其参政权力亦不断增大;由于实现了“内阁票拟”,因而体现内阁权力的手段便得到完善和稳固。此时的阁权已重于部权。史载:“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历晋尚书、保、傅,品位尊荣,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俨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迨仁宣朝,大学士以太子经师恩,累加至三孤(少师、少保、少傅),望益尊。而宣宗内柄无大小,悉下大学士杨士奇等参可否……自是内阁权日重”

——摘编自单长桂《明代内阁首辅制度研究》

材料二   内阁本是一个君主御用处理政务的机构,君主作为内阁会议的召集者和主持人从而实现对内阁牢牢控制。但到斯图亚特王朝后期,种种主客观因素导致君主对内阁控制力开始减弱。……根据英国的宪政惯例,“国王不可能犯错误”,也不会承担责任,这样一来,一旦内阁决策出现失误,责任的追究必然落到内阁大臣身上,这就造成“王权的每一次行使皆由某位大臣为之负责”。内阁大臣负责任的思想此时开始萌芽,议会下院要求内阁大臣承担责任的呼声不断高涨。内阁大臣的责任制思想逐渐传播,开始影响到一些内阁大臣的行为,如1701年财政大臣戈多尔芬因威廉拒绝其解散议会的提议而辞职。

——摘编自刘金源《论近代英国内阁制的形成》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代内阁职权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英国内阁制形成过程中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此特点产生的影响。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影响一个国家政治体制形成的主要因素。
2023-05-03更新 | 42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原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从唐一代,婚姻实兼重门第与科第,入宋以后,平民出身的知识分子占据了整个仕宦阶层的绝大多数,士阶层内部完成了彻底的重组。同时“婚姻不问阀阅”也成为当时的普遍风气。

——摘编自陈秀宏《科举制度与唐宋士阶层》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中的图1和图2,提取两幅图所反映出的历史变迁的信息。
(2)结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史实,解释材料二中的“变动”与“不变”。
(3)宋代“士阶层内部完成了彻底的重组”影响了宋代人婚姻观,依据材料三概括宋代婚姻观念的新取向。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政治制度演变的因素有哪些?
2020-11-15更新 | 20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杨尚希)时见天下州郡过多,上表曰:“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帝览而嘉之,(开皇三年)于是遂罢天下诸郡,以州统县……(州县之下)别置品官,皆吏部除授。……十五年,罢州县乡官(周、齐以来地方官员自辟之僚属)。

——摘编自《隋书百官志》等

材料二   1901年,清廷发布上谕:“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法治。……盖不易者三纲五常。”开始行政改革,裁汰书吏、差役,增设外务部、商部、学部和巡警部等新机构。1906年,清廷预备立宪仿效日本明治维新做法,推出中央新官制。其中内阁、军机处一切照旧,一些主要与宫廷皇室有关的机构,均保留不变。此后,经过长时间的商议,又出台了地方官制改革方案,并宣布该方案先在东三省试行,各省于15年内分期完成。对于此次清廷的行政改革,当时舆论大失所望,感叹:“以前不办新政,百姓尚可安身;今办自治、巡警、学堂,无一不在百姓身上设法。”而东三省官制改革又直接导致清廷内部发生轰动朝野的“丁未政潮”(1907年春夏间)。

——摘编自王建朗等《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1941年11月,以党外人士李鼎铭为代表的11人在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上提出了“精兵简政”的议案。中共中央对这一倡议非常重视。于12月17日,向各根据地发出指示:“敌后抗战能否长期坚持的最重要条件,就是这些根据地居民是否能养活我们,能否维持居民的抗日积极性……要求各地整顿各级党政机关及民众团体,紧缩机构人员编制。”根据这一指示,边区政府、八路军主力部队进行了大规模的简政,调整合并行政机构,减少工作人员。以太行区为例,全区军政人员减少6万。1943年后太行区由于精简,每月可节约公粮7000石,节约经费60万元。当年征收的公粮比1941年减少近1/3。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根据地由此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初改革地方行政制度的举措及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行政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陕甘宁边区“精兵简政”议案提出的历史背景,并分析该议案实施的效果。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行政改革的认识。
2023-05-05更新 | 10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