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百家争鸣的背景、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很重视周礼,把西周看作是理想的时代,尽管他对于旧制度认为应该有所损益。在他看来,作为贵族行动规范的礼,不应该仅是一种形式,最重要的是礼跟仁的结合……所谓的“仁”就是“爱人”,是贵族才能具备的一种品德。孔子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但不为各国采纳。晚年的孔子回到家乡,主要从事教育,整理编订文化典籍。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此时的学术思想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史称“诸子百家”。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战国诸子百家主要代表人物表

学派代表人物主要思想
儒家孟子和荀子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荀子主张实行“礼治”
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道家庄子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
法家____法家的集大成者,强调以法治国

——根据《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的内容整理

材料三   “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道德经》


(1)根据材料一,写出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春秋时期的政治特点,分析孔子宣扬的政治主张“不为各国采纳”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简述百家争鸣产生的时代背景,并在表格中的横线处填上适当的人名。
(3)根据材料三,概括老子的政治主张。写出老子创立的学派。
(4)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百家争鸣对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
选择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2 .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孔子提倡‘为政以德”,墨子主张“兼爱”“非攻”,韩非强调“以法治国”。他们提出这些主张的共同目的是
A.推崇西周制度B.支持兼并战争C.解决社会问题D.追求精神自由
2022-06-20更新 | 1593次组卷 | 56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第十一中学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百家争鸣

材料   百家争鸣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有其自身的内在原因。春秋战国之前,教育就已经实现了发展,但是教育权却集中在官府手中,只有少数贵族能够接受教育。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教育下移,典型代表就是孔子,他的有教无类的思想培育了大量的人才,为百家思想的兴起提供了人才基础。稷下学宫等学术争鸣团体的出现,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平台,造就了一批思想文化的集大成者,例如荀子和韩非子等。当权者也没有实行文化领域里的专制政策,而是实行开明的文化政策,营造了自由的学术氛围。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学、数学、农学等自然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拓宽了人们的眼界,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百家思想的发展提供了自然技术方面的基础。

——摘编自韩丹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现象兴起之原因探究》


(1)依据材料对以下表述做出判断:直接从材料得出的,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正确”;违背材料所表达意思的,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的,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未涉及”。
①春秋战国之前,官府垄断教育。(     )
②孔子是中国古代的教育家。(     )
③稷下学宫是官办高等学府。(     )
④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加强了文化控制。(     )
(2)据材料,概括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2022-04-21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周确立的宗法封建制到春秋战国时期,已经逐渐瓦解,与其相适应的礼乐文化亦随之衰落。由于现实社会的混乱,促使大批思想家对现实进行反思,提出了一系列救治时弊的措施,于是形成了中国古代史上有名的百家争鸣的局面。

——摘自许结《新编中国文化史》


(1)据材料一,概括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

材料二:北魏流行舞蹈“方舞”,舞者佩戴两件头饰,与汉族传统舞蹈“清商乐”相同;下装为白裤、乌皮靴,与西域“龟兹乐”“安国乐”相似。“方舞”音乐安徐、闲雅,近于汉族传统,而脚下动作繁杂丰富,具有西域风格。

——摘编自袁禾《中国舞路通史》


(2)据材料二,概括北魏舞蹈“方舞”反映的时代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该特征出现的原因。
(3)综合以上探究过程,概括推动文化繁荣的因素。
2022-04-19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生活在春秋晚期,他提出“仁者爱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他有关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言论,成为后世传颂的格言。

材料二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

材料三   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函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并展开论战,它们相互抨击又相互影响,出现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

材料四   百家争鸣在经济上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繁荣……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百家争鸣的局面也映射了各种力量的壮大崛起,动摇了周天子的地位,又影响着各个诸侯国的政治改革……百家争鸣使文化由原来的教育仅限于统治阶级内部进行的“学在官府”发展为人人都能通过不同的渠道获得知识,对世界观和社会现象进行思考,使文化传播和文明进步都跨入一个新的时期。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描述的是哪位历史人物?他是哪一学派的创始人?请写出该学派在战国时期的其中一位代表人物。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其所体现的教育思想。(列出其中2点即可)
(3)材机三中的“繁荣局面”在历史上称为什么?请根据材料四概括出这种局面对我国当时的影响?
(4)请谈谈今天应如何对待这些古代思想家的学说。
2022-04-19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贺州市昭平县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某校历史研学小组以“探究诸子百家,研学古代思想成就”为主题,开展一次研学活动。请你帮助他们完成以下研学任务。
【初识诸子百家一一了解】

材料一


春秋
人物:
①____
学派:道家
主张:“无为而治”“道法自然”
人物: 孔子
学派:儒家
主张:②_____、____
战国
人物: 墨子
学派:墨家
主张:“兼爱”“非攻”
人物:韩非
学派:法家
主张:依法治国、君主专制
人物:孟子
学派:儒家
主张:“仁政”“民贵君轻”
人物: 荀子
学派:儒家
主张:“礼治”
百家争鸣的影响: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汉代新儒学——继承】

材料二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

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

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代讲经图

——《汉书·董仲舒传》


【古为今用学精粹——弘扬】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上的讲话


(1)材料一中研学小组列出了各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及其影响,请你帮忙补全研学小组漏掉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汉武帝采取的哪项措施实现了董仲舒的主张?《汉代讲经图》中的“经”主要是什么内容?
(3)诸子百家的思想中有哪些积极的方面值得现代社会吸收和利用?(选择一个学派作答即可)我们应传承“百家争鸣”中的哪些精神?
2022-04-18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丹东市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战国时期,齐国创办稷下学宫,在它存在的150余年中,先后延揽各家学派近千人,通过期会、诘难、争辩等形式切磋驳难,成为当时的学术中心。稷下学宫的兴盛
A.助推了“百家争鸣”局面B.奠定了一统天下根基
C.体现了诸子百家思想一致D.导致了齐国日渐衰弱
2022-04-18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

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出现了举世闻名的“百家争鸣”的文化局面,这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辉煌的一页。“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解释是战国时期学术界互相辩争的风气,是当前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对当时文化学术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这不仅是对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解释,也是对它的评价,而这样的评价似乎并不恰当。应该说,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出现的“风气”,其形成源远流长,成果丰硕,影响深远。

──摘编自薛国中《论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条件》


以下结论是从上述材料中得出的,请填写“正确”;违背了上述材料所表达的意思的,请填写“错误”;是上述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填写“未涉及”。
(1)百家争鸣是历史发展的产物。______
(2)百家争鸣时期出现了韩非子、墨子等著名思想家。______
(3)百家争鸣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______
(4)材料对百家争鸣的评价是否定的。______
(5)百家争鸣在历史上产生了积极作用。______
2022-04-06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永川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回答,这是哪一学派的观点?
(2)根据所学知识,说出材料一反映了什么观点?

材料二: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论语・颜渊》


(3)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回答,这是哪一学派的观点?
(4)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他提出了怎样的道德规范?

材料三:故古者圣王甚尊尚贤而任使能,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嬖(bì)颜色。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是以民皆劝其赏,畏其罚,相率而为贤者,以贤者众而不肖者寡,此谓进贤。

——《墨子・尚贤中》


(5)根据材料三回答,墨子提出应该怎样治理国家?

材料四:《墨子》书里有一著名故事:公输班为楚国造云梯准备攻宋。墨子日夜兼程从齐国赶到楚国,说服公输班和楚王不能大国欺侮小国;同时墨子派人去宋国做了防守的准备,结果制止了楚对宋的一次战争。


(6)根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回答,墨子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什么主张?

材料五:战国末期,楚国爱国诗人屈原吸收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一种新体诗歌。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7)根据材料五回答,这种新体诗歌体裁是什么?
2022-03-22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大东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墨家、法家、纵横家等开办私学,聚徒讲学,各家在讲学活动中创立了新的学派,在理论上自成体系,标新立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出现了什么局面?这一局面的出现有什么重要意义?

材料二:孔子的思想主张有:“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为政以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公元前2世纪,孔子的学说最终发展成了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


(2)材料二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后来的孟子从政治上对这一学说进行了怎样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的学说在公元前2世纪是怎样发展成为“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的?

材料三:汉文帝曰:“夫农,天下之本也。” 汉景帝曰:“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


(3)材料三反映了汉文帝、汉景帝的什么思想?
(4)经过汉初统治者的努力,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出现了一种什么治世局面?

材料四:光武帝认为“天地之性为人贵。”新莽末年,群雄并起,光武帝能使天下归心,他的“人为贵”思想起了不小作用。……他为了安定社会秩序,缓和阶级矛盾,曾颁布6道释放奴婢诏令,并规定凡虐待杀伤奴婢者皆处罪……恢复西汉较轻的田税制,实行三十税一……


(5)依据材料四概括光武帝为巩固统治采取的具体措施。这反映了光武帝的什么思想?这些措施的实行使东汉出现了哪一盛世局面?
2022-03-19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威海乳山市(五四制)2018-2019学年六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