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百家争鸣的背景、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0 道试题
1 . 史书记载:齐国君比较开明,在首都临淄西的稷下设立学宫,招徕各派学者著书立说。齐威王、齐宣王时代,稷下学宫出现了盛极一时的景况。材料表明,战国时稷下学宫的出现(       )
A.促进了农业发展B.扩大了对外交流
C.繁荣了学术文化D.平息了诸侯争战
2023-02-13更新 | 178次组卷 | 4卷引用:重庆市铜梁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某位老师用下面这段话作为一节历史课的结束语。“墨家天下一家,儒家教化世人;道家无为清净,法家明镜高悬。战国风云汹涌,思想勃发,传一代英雄儿女情。”这节历史课学习的内容应该是(       
A.私学兴起B.百家讲坛C.百家争鸣D.学术研讨
2023-02-09更新 | 186次组卷 | 4卷引用:辽宁省丹东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和思想领域发生了重大变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在农业发展的同时,手工业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青铜业、冶铁业等都有发展。随着产品的增加,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很多城市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

——摘编自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史记·周本纪》

材料三: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势力增强,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

——摘编自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

材料四: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

——摘编自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


(1)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2)材料二中“周室衰微”,国家处于什么状态?成为这一时期第一个霸主的是谁?
(3)阅读材料三,在各国的变法中,谁的变法最成功?他是怎样推行改革的?分析此次变法的影响。
(4)材料四中“形成了不同学派,各陈其说”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什么?为什么说这个局面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5)试据以上信息概括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
2023-02-07更新 | 188次组卷 | 3卷引用:辽宁省丹东市东港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字“中国”演变的历程

__________

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1)请将材料一中空缺处补充完整,并根据材料一概括汉字演变的特点。

材料二     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不同思想间的融合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例如荀子,他批评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但却吸收庄子和道家的天论,而发展出“天人之分”的学说。另如杂家,“兼儒墨,合名法”,用拼凑式的做法把各家思想综合起来……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的这些趋势,为汉初的思想融合以及意识形态的最终确立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摘编自王博《奠基与经典:先秦的精神文明》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发展的趋势。材料二中“意识形态的最终确立”与汉武帝推行的哪项措施有关?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三   小唐同学学习中国古代史后,想编写一本《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以下是他的部分目录,请你帮他完成:



(3)请参照示例并结合所学知识,将第二章A处的内容补充完整。按照第一、二章的样式续写第三章B处目录。

材料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

——习近平《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中“民为邦本、为政以德”对我们当今社会有何借鉴意义?
2023-02-07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泰州市泰兴市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5 . 某班历史课代表参加学校手抄报比赛,手抄报的内容包括:“夏商周的更替”、“动荡的春秋时期”、“百家争鸣”,这次手抄报比赛的主题可能是(       
A.奴隶社会的瓦解B.封建社会的形成C.人类早期文明的勃兴D.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6 . 在当今中国人的主流思想文化观念中,既有儒家的“济世”和“中庸”,道家的“变通”和“隐忍”,又有墨家的“兼爱”和“节俭”,还有法家的“法治”和“一统”。由此可见,为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奠定基础的是(     
A.问鼎中原B.尊崇儒术C.百家争鸣D.尊王攘夷
7 . 请将百家争鸣的内容填入下面的空格内(要求将字母填在对应的格子里)
A.墨子          B.韩非          C.孟子          D.庄子            E.“兼爱”“非攻”   
F.“民贵君轻”     G.“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       H.“无为而治”
                         
思想家①_____②______③______④_____
     ⑤_____⑥______⑦______⑧______

2023-01-12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酒泉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思想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

学派人物时代主要思想
儒家孔子春秋
孟子战国
墨家墨子战国“兼爱”、“非攻
道家老子春秋
庄子战国自然界是一个整体,顺其自然
法家韩非战国


(1)把下列学派主张的序号正确填写在材料一表格中。
①事物包含对立的两方面;无为而治
②法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③提倡“仁”和“礼”;因材施教
④仁政;民贵君轻

材料二   “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等共同构成了世界轴心时代的中国画卷,……塑造了一个支配了中华文明两千余年的意识形态,并成为后代中国智慧发展的永恒基础和源泉。”

——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说说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

材料三   文艺复兴是一场反对教会“神权至上”和提倡人文主义的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大解放,延续了近300年之久。文艺复兴时期涌现出许多文学家、思想家和艺术家,他们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3)依据材料三及所学,概括欧洲文艺复兴的影响。列举这一时期的一位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材料四   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马克思、恩格斯____A》


(4)填写出材料四横线上A文件的名称。说出其发表的历史意义?
(5)综合上述所有材料,谈谈思想解放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023-01-10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门头沟区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材料春秋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到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大动荡时期,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招贤纳士。经济上,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在科技上,天文学,医学等科技取得较大进步。在文化上,私学兴起,形成许多学者和思想流派。……于是出现了思想领域里各流派之间争芳斗艳的“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儒家学派的孟子、荀子对春秋时期孔子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的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的完整。道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庄子,庄子的思想也是以春秋时期老子的学说为基础而发展的,提出了齐物论……百家争鸣基本上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这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阶段。


(1)百家争鸣出现在春秋时期。(     
(2)中国社会发展的诸多因素推动了百家争鸣的出现。(     
(3)法家、墨家都是百家争鸣时的重要学派。(     
(4)战国时期的儒家、道家思想发展都体现了传承性。(     
(5)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在战国时期已基本形成。(     
2023-01-10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动荡与变革的春秋战国时期

材料一: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京津冀地区北有燕国、南有邢国、赵国,中部有中山国;在燕国的东边有商初建国的孤竹(在今河北卢龙、迁安一带),战国时被灭,燕国北边有东胡。在不断的争霸中,京津冀地域形成燕赵对峙的格局。燕国占领河北北部,包括今天的天津、北京;河北中南部为赵国的疆域;齐国占领河北东南部一小块。

——首都博物馆《京津冀历史文化展》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在地图上①②处填入相对应的诸侯国名称。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局势。

材料二:春秋以前的“耦耕”完全依靠人力,春秋战国时期有了牛耕,利用畜力进行耕作,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春秋末至战国早期普遍使用石、木等制成的农具,铁农具不占主要地位,战国中后期铁农具的数量超过了其他工具的总和。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先秦卷)》


(2)依据材料二,指出春秋战国时期耕作技术的进步。概括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工具使用的特点。

材料三: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管理)也,纷纷则易使(驱使)也,信(诚信)可以守战(守城作战)也。

——《商君书农战》

商鞅变法对秦国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它成功地把秦民全部变成了国家工具:一种是“生产工具”,为国家增加财富;一种是“战争工具”,为国家拓展疆土。

——摘编自白效味、黄朴民《天地大变局与帝国秩序重构》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商君对待农业的态度。分别写出与材料三中“生产工具”和“战争工具”相对应的商鞅变法的措施。

材料四:战国时期,齐国的援下学宫是由官方举办的高等学府,它的建立与齐国统治集团图霸争雄的政治目的密切相联。不同学派聚集在此讲学,众多著名学者思想交流、碰撞,促进了各家学说相互吸收与融合。

——摘编自樊克政《学校史话》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指出稷下学宫创办的作用。
2023-01-04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顺义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