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秦朝的中央集权统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607 道试题
2023·贵州贵阳·一模
1 . 古往今来,历代中央政府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实行不同的管理制度,效果各有千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秦初并天下……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周文王、周武王)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自唐天宝以来,方镇(藩镇)屯兵自重,多次赋入自赡(充足。)……五代方镇益强……及赵普为相,劝上革去其弊。……方镇缺帅,稍命文臣权知。……置转运使、通判,为之条禁,文簿渐为精密,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

——《太平治迹统类》

材料三: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周文武所封子弟”导致的弊端是什么?为避免这一问题,秦朝采取了什么措施?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赵普“劝上革去其弊”中的“弊”指什么问题?概括材料二解决该问题的具体措施。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行材料三措施的皇帝是谁?材料三中地方官制的改动,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中国古代对地方管理的发展趋势?
2023-03-08更新 | 144次组卷 | 1卷引用:历史(贵州贵阳卷)-学易金卷:2023年中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卷
2 . 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对于如何管理国家、如何解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历代帝王都很重视的一个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中国古代各地联系不像现代这么方便,不同地方,文字差异很大……如果文字不统一,文化的联系就非常的不方便,下的圣旨到偏僻的地方也看不懂,所以统一文字便成了当务之急。……秦始皇颁布了“书同文”……

材料四“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史记·秦始皇本纪》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朝代的政治制度。其中负责辅佐皇帝掌管行政的大臣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秦朝在地方上推行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制度的实行产生的历史意义。地方政府的郡守、县令(或县长)如何产生?
(3)根据材料三,指出秦初“书同文”前的社会状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书同文”使用的文字。
(4)材料四反映了秦始皇采取的什么措施?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秦朝对中国历史发展做出的贡献。
2021-11-17更新 | 33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韶关市新丰县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3 .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经历了崛起﹣﹣繁盛﹣﹣衰落的发展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秦朝起,中国形成了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大国……比起秦以前的封建时代来,显然是进入了新的时代,他和他的统治机构,显然比前一时代的封建国家起着较多的作用。因此,他创建的许多制度,是符合当时社会的需要的。后来延续二千年之久的封建体制,基本上是秦制的逐步演变,秦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朝代。

——范文澜《中国通史》


(1)材料一中的“他”是谁?“延续二千年之久的封建体制”指的是什么体制?为什么说自秦朝起中国“进入了新的时代”?

材料二:如下表是初三某同学探究“盛唐气象”学习主题时收集到的资料

序号史料
唐三彩引起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效仿,出现了奈良三彩、新罗三彩、波斯三彩等。
敦煌壁画中……人间的荣华富贵被搬到了天上,天国的富丽堂皇又搬回了人间。
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监狱)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2)请帮助该同学完成下表,在A、B处填写史料序号,C处填写研究角度。
研究角度唐朝政治安定唐朝对外开放唐朝文化辉煌 C       
史料序号 A        B       

材料三:清朝对出海贸易的商船装载货物重量有严格的限制,甚至规定只准带铁锅一口,每人只许带铁斧一把;船上所有人员必须详细登记姓名,年龄、面貌、履历、籍贯等;船只预先规定往返日期,每人每日只许带米两升。

——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这是清朝实施的什么政策,它使中国的世界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政策推行近200年,被哪场战争所改变,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获得的启示。
2020-08-09更新 | 533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威海市2020年中考历史试题
4 . 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才能看得深、把得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周之事迹,断可见矣:……失在于制,不在于政,周事然也。秦之事迹,亦断可见矣:……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事然也。

——唐柳宗元的《封建论》

材料二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世,安于现状,人为隔绝于世界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马克思《鸦片贸易史》

材料三   苏联社会主义实践失败,失之于“制”,苏联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已经被取消,社会主义已经完全蜕变:也失之在“治”,长期严重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使政府的威信消失殆尽。苏联社会主义失败不是某个单一因素作用,而是西方长期和平演变和苏联内部自我演变结合的合力。可以说,既失之在“制”,也失之在“治”。

——摘自《光明日报》2019年11月25日文章(有删节)

材料四   在中国现代史上,1978年是一个十分微妙和关键的年代……中国的发展主轴已经向经济成长转移,然而围绕经济领域中出现的种种新现象,仍然有不少人以意识形态的标尺去丈量和批评……此次,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是对僵硬思潮的致命一击……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很快成为中央的决策主轴。

——摘编自吴晓波《激荡三十年》

材料五   治理一个国家,推动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并不只有西方制度模式这一条道,各国完全可以走出自己的道路来。

——习近平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回答,其中的两个“制”有什么不同?
(2)据材料二回答,这个帝国注定“被打垮”的原因是什么?请你写出这个帝国进行了哪些“殊死的决斗”?
(3)据材料三回答,苏联社会主义实践“失之在治”的因素是什么?、请你写出苏俄或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实践”的活动有哪些?
(4)据材料四和所学回答,“中国的发展主轴”是如何向“经济成长”转移的?“中央的决策”有哪些?
(5)材料五中认为如何“推动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
2020-05-29更新 | 505次组卷 | 7卷引用:2022年湖南省衡阳市中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观察两幅图片

图一: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                                                  图二:元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   

—摘编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教科书

材料二

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

—《史记·秦始皇本纪》

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元史·地理志》

(1)观察材料一两幅图片,指出秦朝和元朝分别实行什么地方制度?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概述这两个朝代共同的历史地位。

材料三

图三     人物身着宽袍大袖汉化服饰                                               图四     三幅图画摹绘自敦煌莫高窟壁画。这些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内地


—摘编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2)图三可以用来印证哪个历史事件?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这一时期我国北方地区的历史发展趋势是什么?这一趋势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

材料四   下列时间轴展示了清朝对新疆和台湾实行的有效管理措施



(3)请写出A和B处的民族英雄的名字,并指出他们功绩的主要作用。综合以上四则材料,谈谈你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何认识?
2023-04-27更新 | 19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天津市河东区中考一模历史试题
6 . 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历经了2000多年,维护和巩固“大一统”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题。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

——翦伯赞《中国史十五讲》

材料三:隋唐时重新建立起大一统的帝国并且使之更为完善,接下来100年间的和平与繁荣使唐时国力大大超过了汉朝,同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而这一进展反过来又推动了国家的全面发展。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四:中国边疆最早确立于秦汉之际……在长期边疆治理实践的基础上,中国逐渐形成了富有智慧的边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种因势而定的边疆治理方式。

——周平、李大龙《中国的边疆治理:挑战与创新》

(1)材料一“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是哪一制度?提炼材料一的主要观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为实现“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在政治和思想方面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唐在制度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的表现有哪些?并分析取得这些“突破性进展”的原因。
(4)依据材料四,指出图一、图二分别是哪个朝代的疆域图运用这两个朝代的史实各一例,说明“中国逐渐形成了富有智慧的边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种因势而定的边疆治理方式”。
(5)综合以上内容,你认为中国古代政府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有哪些成功的经验?
2023-10-25更新 | 128次组卷 | 2卷引用:2023年湖南省湘潭县江声实验学校中考三模历史试题
7 . 我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已有2000多年的发展历史,“大一统”的情怀成为维系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

——翦伯赞《中国史十五讲》

材料三   中国边疆最早确立于秦汉之际……在长期边疆治理实践的基础上,中国逐渐形成富有智慧的边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种因势而定的边疆治理方式。

——周平、李大龙《中国的边疆治理:挑战与创新》

(1)根据材料一、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是哪一制度。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汉武帝为实现“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在政治和思想方面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元朝和清朝前期为例,分别说明“中国逐渐形成富有智慧的边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种因势而定的边疆治理方式”有哪些。
(4)综合上述内容,归纳历代政府是从哪些角度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
2024-02-07更新 | 132次组卷 | 4卷引用:历史(海南卷)-学易金卷:2024年中考第一次模拟考试
8 . 纵观中国历史,历朝历代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理在不断的强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根本不同在于,封君及其封邑是世袭的,而郡、县长官由国君任命,直接听命于国君,领取俸禄,概不世袭。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全面推行郡县制,既是适应政治统治的需要,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摘编自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秦朝政治建制示意图

材料三:偃说上曰:“古者诸侯地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限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已地侯之。被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销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汉书•主父偃传》

(1)据材料一概括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不同。
(2)材料二示意图中秦朝政治制度的具体名称是什么?图中丞相掌管什么事务?
(3)材料三中偃认为当时中央面临着什么问题?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上从其计”产生了什么影响?
(4)以上材料反映出中央对地方的治理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
9 . 创新对国家兴盛产生全方位,根本性的作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以来之所以会诸侯混战,连年不断,根源正在于分封制。而今终于实现了统一,若回头再搞分封,那就势必架空中央政权,重蹈诸侯割据争战的覆辙。而只有实行郡县制,才能断去诸多功臣的非分之想,也才能确保中央集权,确保国家的安定统一。

——摘编自曹德本主编《中国政治思想史》

材料二   列宁从俄国实际出发,根据新情况提出新观点、得出新结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列宁主义阶段。在列宁主义指引下,俄国人民夺取了十月革命的胜利,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无产阶级革命,使社会主义从一种崇高的信仰、理想变成现实的社会主义制度。十月革命的道路,从根本上说是全人类发展共同的光明大道。

——摘自《人民日报》

材料三   革命从以城市为中心转到以乡村为中心,这在以往是没有前例的……而中国革命却不是这样,城市革命处于低潮时,可以到乡村去,继续革命,以“乡村包围城市”的方法夺取全国政权,这是一条前人从来没有走过的路。

——摘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依据材料一,分析郡县制相比于分封制具有的进步性。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历史影响。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道路的创新。
10 .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对中国的统一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王嬴政任用许多能干的人。李斯原来是楚国的一个小吏,被嬴政拜为客卿,王翦是秦国名将,嬴政因未采纳王翦的建议,伐楚失败,就亲自到王翦家当面检讨。



商鞅变法 长平之战

材料二 秦“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王朝政区范围的确定,为后来中华帝国版图的主体部分确定了一个大模样。这种地方行政管理方式,也为后来两千年的行政定式确立了基本格局。

——摘编自王子今《秦统一局面的再认识》

材料三 下面为秦朝十六斤铜权(秤砣)上的铭文拓片和《琅娜刻石•始皇颂诗》节选。

秦朝十六斤铜权铭文: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皇帝之功,勤劳本事……器械一量,同书文字……六合之内,皇帝之土……功盖五帝,泽及牛马。

——[秦]李斯等《琅鄢刻石·始皇颂诗》


材料四 我说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不是因为他是一个王朝的创立者,而是因为他不自觉地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充当了中国新兴地主阶级开辟道路的先锋,在中国历史上,消灭了封建领主制,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的历史时代。

——历史学家翦伯赞


(1)根据材料一,分析秦能灭六国、实现统一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统一后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并分析其历史影响。
(3)材料二为两种不同类型的史料,请提取其中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
(4)根据材料四,翦伯赞是怎样评价秦始皇的?其主要依据是什么?
2022-03-28更新 | 15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官窑第二初级中学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下学期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