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指南针发明与使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54 道试题
1 . 在人类历史上,封建社会科学文化的最高成就是由中国创造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这一时期的科技是在隋唐经济高度繁荣基础上的延续。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和混战的局面,那时经济发展,城市繁荣,航海和对外贸易空前活跃。

——摘编自《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

材料二:如下图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元时期我国科技文化取得突出成就的原因。
(2)在上述材料中,选择两个相互关联的事件,从中国对世界影响的角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字数150字左右。)
2024-06-11更新 | 125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年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九年级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2 . 梳理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

中华文化悠久灿烂,历史影响深远。某校历史学习兴趣小组的同学以“中华文化的世界贡献”为主题做了读书札记。

                                      

图一

(1)整理相关史实。图一中AB、C、D分别代表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在不同时期的传播路线。请选择其中的路线与图二、图三的发明家配对。

图二:______图三:__________

材料一:马克思认为“……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

思格斯认为“一系列或多或少具有重要意义的发明大大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其中具有光辉历史意义的是火药和印刷术的发明。’

材料二:培根认为“活字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三种发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

李约瑟认为“在中国完成的发明和技术发现,改变了西方文明的发展进程,并因而也确定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发展进程。”

(2)寻找内部联系。身处不同时空的世界名人对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各有自己的认识。
材料一中,马克思与恩格斯共同谈论到了________(填写数字序号)
①指南针②印刷术③造纸术④火药
材料二中,培根与李约瑟对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认识是________ (填写数字序号)
①肯定赞赏②否定贬低③中立保守④怀疑批判
(3)感悟文化影响。根据上述材料,感悟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2024-06-11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上海市虹口区(五四学制)中考三模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朝时,创立进士科,确立了新的选官制度,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这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材料二: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大幅度增加进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对宋朝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全国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材料三:明朝提倡尊孔崇儒。严格规定考试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的规定,要求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应试人为了功名,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1)材料一中,“新的选官制度”正式确立是在哪位皇帝时期?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请你概括宋朝时期政策特点是什么?科技成就有哪些?
(3)明朝的科举考试采取什么方式选拔官员?这种方式造成了怎样的负面影响?
2024-06-10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南坝中学联片教研九年级三模历史试题
选择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梦溪笔谈·卷二十四杂志》记载:“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水学多荡摇……不若缕悬为最善。”该发明开始用于航海是在(     
A.西汉B.北宋C.南宋D.元朝
2024-06-10更新 | 111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年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考二模历史试题
5 . 17世纪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著作《新工具》中写道:“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首先是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最后是在航行方面,而由此又引出了不计其数的变化。”下列发明与之对应正确的是(     
A.印刷术—火药—指南针B.火药—印刷术—指南针
C.印刷术—指南针—火药D.指南针—印刷术—火药
2024-06-10更新 | 138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北京市大兴区九年级二模历史试题
6 .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它为全球提供定位、导航、授时服务等。下列发明中与其有着相似功能的是(     
A.造纸术B.印刷术C.指南针D.火药
2024-06-10更新 | 124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铁锋区中考二模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

九年级某班同学在复习了中国古代史后,选择了下列事实,并以“文化自信”为主题,开展探究,请你也参与他们的活动。

中国传统文化取得的重要成就(部分)

种类

成就

A.______

春秋战国是我国大变革时期,思想方面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思想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汉武帝时,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

B.医学

C.______

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使纸成为广泛书写的材料,也便利了典籍的流传。隋唐时发明雕版印刷术,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约400年。战国时期人们利用磁石指示南北的特性,制成“司南”。北宋时制成了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唐朝中期的书籍最早提到了火药,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发明和传播,反映了我国古代科技的领先地位,是我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巨大贡献。传入世界后,促进了人类历史的进步,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D.文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A、C两处的传统文化所属种类。
(2)结合所学知识,从B、D中任选一项,撰写其成就。
(3)综合材料,谈谈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2024-06-10更新 | 17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多校联考2024年中考三模考试道德与法治历史试题-初中历史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三种发明曾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的面貌和状态……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摘自弗朗西斯·培根《新工具》

材料二

晚清科学传播模式

1840年,正值以英国为中心的技术革命结束不久,故中国的大门可以认为是新技术这一重锤砸开的……就在中国人模仿这些技术达到高潮的时候,西方正酝酿着又一次技术革命……

——摘自杨德才主编《20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史稿》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积极拓展世界市场,应用最新科技成果,革新生产技术,刺激了经济的繁荣,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出现了

“新经济”,促进了美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摘编自部编《中国历史》九年级下册

材料四   随着以华为为代表的中国科技企业的崛起,美国开始了对华科技企业的种种打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方兴未艾,随着我国科技强国的加快建设,美国正不断调整对华科技政策。中美科技的竞争仍在继续,智慧应对是我们的不二选择。

——摘编自陈淑梅《中美科技竞争的态势与前景》

材料五   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文明交流互鉴应该是对等的、平等的,应该是多元的、多向的,而不应该是强制的、强迫的,不应该是单一的、单向的。我们应该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促进亚洲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

——摘编自习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1)材料一中的指南针对世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方科学在近代中国传播的方式。
(3)依据材料三,概括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
(4)根据材料四,谈谈中国如何应对中美之间的科技竞争?
(5)根据材料五,概括回答怎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人类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
2024-06-10更新 | 17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江苏省沭阳县如东实验学校中考二模历史试卷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492年哥伦布首次航行到英洲大陆,旧大陆与新大陆之间联系的开始了。此后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生物、农作物、人种(包括黑奴)、文化、传染病、甚至思想观念发生突发性的交流。这种交流被称为“哥伦布大交换”。

——摘编自360百科

材料二   1788年,革命的百年纪念近了,英图人开始仔细审视英图政治的现状。大洋的另一边,托马斯潘恩于1776年1月发表《常识》,主张美国人为维护天赋权利而反抗,不仅是权利,而且是使命。美图人学到的这一课,当然没有在大西洋这边被人忽视,特别是没有被那些一直评论炎国独立战争的人忽视。

材料三   我们不应夸大仁慈的专制君主贯彻启蒙运动的种种学说所取得的实效,因为直到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时,启蒙运动才大大地影响了欧洲的大众。但在1789年以前,在英国的十三个殖民地已爆发了一场革命,这场革命提供了将新学说付诸行动的一个实验性的示范。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哥伦布大交换”对欧洲经济有什么影响?中华文明对“哥伦布大交换”做出了什么贡献?
(2)材料二中的“英国政治的现状”是由哪一法律文件确立的?结合所学,概括潘恩的 主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法国大革命和启蒙运动之间的关系。“在英圈十三块 殖民地爆发一场革命”是为了完成什么历史任务?
(4)综合上述材料,对于不同的思想文化,你有什么认识?
2024-06-10更新 | 27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怀文中学、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九年级二模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境内出土的原始居民文物

材料二   “文化整合”是文化变为整体的或完全的过程,秦汉帝国正是春秋战国以来中国文化不断整合的结果。在春秋战国时期,追求国家统一、整合多元文化,还只是哲人的思想和社会趋势,这种思想与社会趋势到秦汉方变成制度性实现。如秦朝实施了一系列强化国家统一的政治变革。

——摘编自冯天瑜、杨华、任放《中国文化史》

材料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族王朝在入主中原的过程中,完全断绝了与其原居地之间的联系。这种断绝意味着,这些王朝不得不更多地依赖于被征服地的本土资源,也就是汉文化的资源,来维持自己的统治。在有些时候,甚至他们与汉族之间的族类界限也变得有点模糊了。

——摘编自姚大力《追寻“我们”的根源——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与国家意识》

材料四   “东学西渐”是指古代中国文化向西传播的过程,公元1617世纪以前的欧洲在文明的发展中与中国有比较大的差距,而他们向中国文明的学习与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文明的顺序是相似的,即先从科学技术开始,从而推动欧洲社会的变革。

——摘编自《“东学西渐”与“西学东渐”之分》

(1)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的文物所处的人类历史早期时代,并据图片概括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发展具有什么特征?
(2)据材料二、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哲人的思想和社会趋势”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通过哪项政治变革实现了“制度性”的转变。
(3)据材料三并结合史实,说明这一时期,“这些王族不得不更多地依赖”“汉文化的资源”“来维持自己的统治”,并从民族关系的角度简要概述其历史意义。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以宋朝为例,说明“东学西渐”是“先从科学技术开始”并“推动欧洲社会的变革”。
(5)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应该怎样做才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4-06-10更新 | 27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江苏省常州外国语学校中考二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