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初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4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1 . “熊猫血”大哥的第71次救人

杜佳冰

20211111日,“熊猫侠”廖振飞第71次赶去“救人”。

②前一天,他向工地上的头儿请了假。这一个月来,他在高速公路上安装波形护栏,工资按日薪算,假不难请。11日,早上6点多,天刚蒙蒙亮,廖振飞骑摩托车从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县和平村到镇上坐车,手有些发冷。他在镇上吃了6元一碗的木耳肉丝面,坐上了第一班开往市区的大巴车,缴了35元车费,颠簸1小时40分后,到达湖南省邵阳市中心血站。

845分,廖振飞像老熟人一样,和护士打招呼,扫了健康码,熟练地填写献血信息登记表,抽血化验,上卫生间,戴上鞋套。一切准备就绪后,他进入机采血小板室,躺上床,左手接过了护士递的口服钙剂,右手手臂入针。

④廖振飞血管里的Rh阴性血液缓缓通过一次性管道,进入血液分离机。血小板在此被分离收集后,其他血液成分又通过管道输还给他。80分钟后,两个治疗量的血小板从廖振飞的身体里析出。在未来一周内,又会输入与他不相识的血液病患者和因放化疗而引起骨髓抑制的癌症病人体内,他们需要不间断地输注血小板来维持生命。

“救人”的任务结束后,这位身高162、体重65公斤的供血者起了身,去食堂吃了一顿血站提供的免费午餐,又花了35元,坐车回了和平村。第二天早上,他依旧5点起床,坐车到高速施工路段,封上路,然后接着安装波形护栏。

⑥如今,40岁的廖振飞独自供养着79岁的残疾母亲和正上初二的儿子。他将儿子送去武术学校,那里的学费是普通中学的几倍,正是需要钱的时候。

在过去的15年里,廖振飞献血71次。他献出的全血和成分血累计2.76万毫升,约等于 6个体重60公斤成年人的全部血液量。2020年,廖振飞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

Rh阴性血因其罕见,被称为“熊猫血”。人们把熊猫血的志愿捐献者称为熊猫侠。2004年,23岁的廖振飞才第一次得知自己是Rh阴性血。他看到护士化验了6次,把这样的结果写在了自己的验血报告单上,只感到奇怪,并不清楚这个稀有血型代表了什么。那时候他没有手机,无从查起,直到后来在电视上偶然看到了一则新闻:长沙——Rh阴性血工人受伤大出血,全城召集熊猫血市民为其输血救援。那一次,有3位市民捐献了900cc的熊猫血,救下了那位工人的生命。从那时起,廖振飞心里便记着:献血,等于救人。自2007年第一次献血后,往后的工作间隙,他都会抽空去“救人”。献血和打工挣钱,是他生活里的两份坚持。

⑨今年夏天,廖振飞做的是卸水泥的活儿。613日,邵阳最高气温34摄氏度,他卸了141050公斤重的水泥,一直卸到天黑。他将这天“记得清清楚楚”,是因为第二天是世界献血日,他还剩了150袋水泥没卸完。廖振飞拒绝了第二天的活儿,他向老板请辞:“我明天还有事,要去参加一个活动。”

⑩献血多了,知道他的人也多了,廖振飞有时被身边的人当成“傻子”。“说我傻得很,血液这么珍贵的,怎能说送就送了出去。”廖振飞一遍遍解释,“血并不是献了就没有了,人体是有造血功能的,只要注意饮食休息就行了,没有什么副作用。”他明白献血的重要性,但并不计较多少。“没必要去争个谁多谁少,(献血)这个事情是要量力而行的。”

⑪他既献全血,也献成分血,后者的频率更高。献全血时,廖振飞每次献300毫升。根据我国献血法,献血者每次最多采集400毫升血液,两次采集间隔不少于6个月。捐献血小板要比捐献全血的恢复时间短得多,人体中的血小板处在不断新陈代谢的过程中,在48—72小时内就可以恢复到采前水平。因此,捐献者每间隔15天就可以捐出一个治疗量的机采血小板。

201769日,邵阳市第一间机器单采血小板成分献血室投入临床使用,廖振飞就开始成为第一批捐献血小板的志愿者。在适宜的捐献时间区限内,每当血站有需要,他就会赶过去。“必须在自己身体健康的前提下,不是盲目去献的。”每一次献血前后,廖振飞会特别注意休息,控制饮食,酒、浓茶、咖啡之类一概不喝。这既是为了救人,也是为了自己。

20199月,廖振飞登记成为一名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同样是为了“救人家的生命”。

⑭至于“人家”是谁,廖振飞也不知道。他在一家短视频平台上写道:“虽然我不认识你,但我衷心祝你健康幸福。”

(选自《中国青年报》2021年12月01日,有改动)


(1)文章出现了很多数字,作用各不相同,请阅读下面句子,注意其中的数字,结合具体语境,说说它们各自的作用。
①在过去的15年里,廖振飞献血71次。他献出的全血和成分血累计2.76万毫升,约等于6个体重60公斤成年人的全部血液量。
②“救人”的任务结束后,这位身高1米62体重65公斤的供血者起了身,去食堂吃了一顿血站提供的免费午餐,又花了35元,坐车回了和平村。
(2)第③段划线句子,在记叙时更多的采用了短句,作者这样写的作用是        
(3)联系上下文,分析作者写第⑥段的作用。
(4)第段强调廖振飞并不知道“人家”是谁,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
2023-09-19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烟台市栖霞市(五四学制)2022-2023学年六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完成各题。

①壁山的野樱花,独特在一个“野”字,就是活脱脱一群撒泼的毛孩子,任性且倔强。历千年风雨,漫百年沧桑,扎根在旷野深山,以顽强的生命力,与大自然抗争,恣意繁殖。

②放眼望去,红,白,粉,素雅,奔放,一大片野樱花繁星点点,如云似霞,错落在群山怀抱中。与一株野樱花相拥,站在它惑人的芳香里,愉悦着它的欢心,听闻着它的细语。微风轻拂,一瓣娇羞飘落,流泻一地芳华。


(1)品读第②段,注意加点的词,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放眼望去,红,白,粉,素雅,奔放,一大片野樱花繁星点点,如云似霞,错落在群山怀抱中。


(2)第①段运用了 ______________的修辞方法。请以你喜欢的某一种植物为对象,写一组句子来描写其特点,用上本段所用的修辞方法。_______
2023-09-19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烟台市栖霞市(五四学制)2022-2023学年六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3 . 读句子,从句中各找出一对反义词。
①此后我就常常请求父亲把他的表打开给我看,有时父亲答应我,有时也拒绝我,这要看他高兴不高兴。(     )——(     )
②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     )——(     )
2023-08-07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绥化市青冈县2021-2022学年六年级(五四学制)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粗心 专心 事业心

叶永烈

①粗心与专心,如水与火不相容,如矛与盾相对立。奇妙的是,许多科学家常常兼具两者——既粗心,又专心。

②著名的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确实是够粗心的了:有一次,他请老朋友吃饭。入席以后,他说去取一瓶酒,竟一去不复返,害得那位老朋友等了半天也不见他的身影。原来,牛顿去取酒时,忽然想起了一种新的实验方法,竟跑到实验室里专心致志地做起实验来,把那位老朋友忘到九霄云外去了。还有一次,牛顿牵着马上山。走着,走着,又想起了科研中的问题,手就松开了,放掉了缰绳。当他走到山顶时,才发现马儿跑了!

③牛顿的粗心,是生活上的粗心。然而,他在生活上的粗心,是由他对科学的专心引起的。他在科学上专心致志,兢兢业业。正因为他把全部心血用在科学上,所以才在生活上显得那么大大咧咧,丢三落四。

④在科学家当中,像牛顿这样的为数不少,爱因斯坦也是这样。有一次,爱因斯坦在一个桥头等候朋友,等着,等着,他陷入了沉思,连雨水打湿了衣服都不觉得。他想了一会儿,就掏出纸条,记了下来。这时雨点打湿了纸条,他才发觉正在下雨。他赶紧把纸条放进口袋,却又沉思起来,忘记了冰凉的雨滴打在他的脸上。

⑤科学家们在生活上的粗心,常常被人们认为“怪”,甚至被称为“科学怪人”。其实,“怪人”不怪。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怪”,往往是科学家们废寝忘食、通宵达旦钻研科学引起的。正如俗话所说,“一心不可两用”,他们的心思全部扑在科学上去了,自然对别的事情就显得漫不经心,心不在焉了。

⑥法国科学家法布尔是个昆虫迷。他从懂事起,直到八十七岁逝世,一直如痴如醉地观察昆虫、研究昆虫。有一次,他趴在地上,用放大镜观看蚂蚁搬死苍蝇,一连看了三四个小时。有人骂他“怪人”,他都不予理会!还有一次,法布尔趴在一棵果树上,屏着呼吸观看着蜣螂的活动,直到树下有人大叫“抓小偷”,他才从昆虫王国的迷梦中惊醒过来。

⑦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是个化学迷。他常常一整年都住在实验室里,做了睡,睡了做,生活非常简单。然而,道尔顿却粗中有细,一旦生活中的普通问题涉及科学,他立即对它产生浓厚的兴趣。比如,有一年圣诞节,道尔顿买了一双棕灰色的袜子送给母亲。母亲大为诧异,说这样大红色的袜子,给老年人穿太鲜艳了。听了母亲的话,道尔顿顿时对袜子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放下手头的化学实验,开始钻研袜子的颜色问题,终于揭开了其中的奥秘:原来,道尔顿本人是色盲!鲜红的颜色,在他看来成了棕灰色。尽管世界上早就有色盲的人,可是谁也没有发现自己是色盲,而道尔顿成了色盲现象的第一个发现者。人们曾经这样评论道尔顿:“他有甚美的简单品性和专一心思,这种品性和心思使他在科学上一直向前进。”

⑧科学家们专心于科学,对生活总是从简从朴。爱因斯坦连会见以色列总理本古里安时,也不打领带、不穿袜子,觉得那样太浪费时间。同样,俄罗斯化学家门捷列夫在受到沙皇接见时,事先声明,请允许他随便穿什么衣服——平时穿什么,接见时就穿什么。门捷列夫的衣服式样是他自己设计的,口袋很大,便于放笔记本。至于是否“时髦”,对他来说是无所谓的。牛顿的袜筒常常缩到脚后跟,他也毫不在乎。至于陈景润,他的鞋子经常忘了系鞋带,衣服纽扣没有扣齐……这种不注意生活细节的行为,对于专心致志的科学家来说,是可以理解的。

⑨科学家们在生活上粗心,在科学上专心,正是他们对科学有强烈的事业心的表现。他们把科学作为毕生的事业,全心全意为科学的进步而奋斗。法布尔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八十七岁时,出版了巨著《昆虫记》的最后一卷——第十卷。英国化学家普列斯特利临死前还躺在病床上修改校样,说完“我现在改正的才是对了”这句话后半小时,与世长辞。爱因斯坦临死前仍在改写关于“统一场论”的科学著作,对陪伴他的亲人说完“我在这里做我的事,你好好地去睡吧”后离开了人世。

⑩“春蚕到死丝不断,留赠他人御风寒。”只有拥有强烈的献身科学的事业心、责任心,方能终生专心致志于科学,推动科学事业向前发展。

(有删改)

1.文章中说许多科学家又粗心,又专心,列举了哪些事例?
2.文章第⑤段,为什么说“怪人”不怪?之后又是用什么事例来论证的?
3.文章一共几次提到了爱因斯坦?这几次举例的作用相同吗?请概括事例并指出各自论证的观点。
4.根据提示,赏析句子。
(1)粗心与专心,如水与火不相容,如矛与盾相对立。(从修辞角度)
(2)正因为他把全部心血用在科学上,所以才在生活上显得那么大大咧咧,丢三落四。(从用词的角度)
2023-07-22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第四单元周周清试卷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五四制)六年级下册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信用的奇迹

岑嵘

①1648年,清顺治五年,中华大地刚刚经历剧变,南明王朝还在做最后的抗争。这一年,在遥远的荷兰发生了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一家公司发行了一份债券。

②荷兰是一个低地国家,常受洪水等自然灾害威胁,因此荷兰有很多运河堤坝。发行债券的这家荷兰公司叫作“列克戴克上水坝水务公司”,该公司主要负责维护位于乌特勒支水坝上方长达34千米的克莱河堤坝,这张债券面值1000荷兰盾,作为回报,债券的持有者将每年获得50荷兰盾的利息。

③债券内容被手写在羊皮纸上。它的特别之处在于,这是一种持续支付收益的永久债券。

④可是永远到底有多远呢?商家承诺终生保修,当你需要维修时,他们早就不见踪影了;健身会所宣称成

为高级会员就永久免费,当你兴冲冲上门健身时,却发现早已人去楼空。而列克戴克上水坝水务公司的这张债券创造了奇迹

⑤水务公司尽职尽责地支付利息并在文件背面做好记录,直到债券背面被填满。随后,一份被称为“塔隆”的纸质文件,经水务公司书记官的公证后被附加在债券的后面,以便继续记录利息的支付情况。

⑥在其后的300多年中,世界局势天翻地覆、硝烟四起,先后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二战”中,荷兰与英法共同对德宣战,德国入侵荷兰,仅仅数周荷兰就宣布战败投降,好不容易战争结束,美苏冷战又让世界处于原子弹的威胁之下。

⑦然而,和古老而坚固的防洪堤一样,不管这个世界怎么变化,发行这张债券的公司都默默地坚守着它的信用。即便在“二战”局势最紧张的时候,水务公司也没想过毁约,当时债券的持有人安妮·弗兰克和她的家人躲在阿姆斯特丹的小黑屋中,债券利息仍被按时打到她的账户中。

⑧列克戴克上水坝水务公司后来被并入乌特勒支水务委员会,它所有的责任和义务也被转到委员会。每年50荷兰盾的利息,如今被兑换成欧元,仍在按时支付。

⑨2003年,这张古老的债券被拍卖,耶鲁大学买下了它。但出资购买的耶鲁大学贝尼克图书馆遇到一个小麻烦,因为图书馆只接受封存文档,也就是不再具有实质用途的文档,但这一债券仍然有效。最后专家想到一个办法——债券本身被收藏,而记录利息支付情况的“塔隆”被分离出来。

⑩从1648年5月15日列克戴克上水坝水务公司发行债券起,到2022年已经过去374年,直到今天耶鲁大学还会定期收到每年的利息。

金融史学家威廉·戈兹曼详细记录了这个故事这张债券也解释了荷兰为何会一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

                                                                                        

1.第①自然段中加点词语“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在文中指的是什么?
2.第自然段中加点词语“这个故事”在文中指的是什么?
3.第④自然段加点的“奇迹”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
4.通读全文,结合对第自然段中加点词语“为何”在文中含义理解,解释“荷兰为何会一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
2023-05-18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五四制)2021-2022学年六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较难(0.4) |
6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我早已习惯一切艰难

徐竞草

①1965年4月的一天,法国《普罗旺斯报》的主编下班后,发现妻子非常沮丧,于是询问其原因。

②妻子告诉他,今天有一个81岁高龄的老妇人来他们家推销慈善日历,她接过日历,翻看起来,结果发现其中有一幅作品画的是普罗旺斯玉米地,那正是凡·高的作品。当她凝视这幅作品时,老妇人说道:“我叫哈伯缇娜,这幅画的作者是我舅舅。”

③凡·高还有一个尚在人世间的外甥女,这绝对是一个新闻。出于职业的敏感,《普罗旺斯报》主编第二天便去拜访了哈伯缇娜。她住在一个专门租给贫方老人的康租房内,就像凡高在阿尔勒小镇时住的房间一样,这间房简陋无比,墙上贴着一张印制的凡·高油画《向日葵》。哈伯缇娜虽然穿得破破烂烂,但仍然气质优雅。

④哈伯缇娜告诉他,她的母亲伊丽莎白,也就是凡·高的示妹妹,在诺曼底的一个小村庄跟一个男人生下了自己。由于她是私生女,母亲并没有把她带回荷兰,而是交由当地的一名寡妇来抚养。长大后,她得知自己的身世,也曾想回到荷兰找家人,但又怕凡·高家族不愿意承认她,“体面”的母亲不愿接纳她。

⑤为此,哈伯缇娜只好忍下这一切,独自生活。不幸的是,35岁那年,一次严重的感冒几乎夺走了她的听力,她因此失去了工作,变得越来越贫穷。

⑥直到生母去世后,哈伯缇娜才收到一封自称是她妹妹的人(名叫珍妮)的信。原来,母亲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才告诉珍妮,她还有一个同母异父的姐姐。在信中,珍妮承诺把母亲留给自己的遗产分一半给这个素未谋面的姐姐,但哈伯缇娜拒绝了。

⑦哈伯缇娜一生都崇拜舅舅,为了离他近一些,38岁时,她辗转来到凡·高生前待过的普罗旺斯。为了谋生,她唯一能做的就是挨家挨户地卖慈善日历,而这一卖就是43年,风雨无阻。

⑧主编将哈伯缇娜的故事写出来,刊发在《普罗旺斯报》上。当地几位知名画家读到后,感动不已,决定每年各卖一幅画捐助她。然而,哈伯缇娜再次拒绝了。她说:“我已经80多岁了,早已习惯一切艰难。”

⑨4年后,哈伯缇娜在廉租房里去世,只有《普罗旺斯报》的主编和当地的几名画家参加了她的葬礼。大家为她送上了一捧向日葵——那是她和舅舅心灵之间的桥梁。

(摘自《今晚报》2021年12月10日)

1.题目“我早已习惯一切艰难”中的“一切艰难”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
2.第①自然段中写《普罗旺斯报》主编妻子“非常沮丧”,结合对全文内容试着谈一下她“非常沮丧”的原因是什么?
3.第④自然段加点的“体面”一词,引号可以去掉吗?为什么?
4.第⑥、⑧自然段中两次提到了哈伯缇娜的“拒绝”,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拒绝”的具体内容及原因。
2023-05-18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五四制)2021-2022学年六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雍和宫——北京最华丽的寺庙》,回答下面问题

雍和宫——北京最华丽的寺庙

①北京,作为几代封建王朝的都城,有众多的寺庙,而其中最富丽堂皇的一座当推城北安定门内的雍和宫。它那高高的红墙,巍峨的殿宇,金黄色的琉璃瓦,显示出不同凡响的皇家气派。

②雍和宫是一座喇嘛庙,但却称之为,这其中有一段传奇般的历史。雍和宫建于1694年,是康熙皇帝为其第四个儿子胤禛建造的居所,后称雍亲王府。康熙死后,继位的就是胤禛,也就是雍正皇帝。那时的雍亲王府便成了行宫,雍正三年改称雍和宫。雍正皇帝死后曾停灵柩于雍和宫,刚刚继位的乾隆皇帝限令工匠三日内将该宫的绿琉璃瓦全部换成黄琉璃瓦,雍和宫便有了如今的气势。据说是由于雍正好佛,公元1744年乾隆依皇太后的意愿改雍和宫为喇嘛庙,并从蒙古招来五百名喇嘛长住。其实雍和宫改喇嘛庙的主要原因是乾隆皇帝维护多民族和睦相处的政治需要。

③雍和宫占地六万六千四百平方米,由南向北有天殿、雍和宫、永佑殿、法轮殿、万福阁五间大殿,另有三座精美的牌楼及众多的配套建筑。其建筑形式华丽宏伟,融汉、蒙、满、藏为一体,具有奇异的色彩。由于雍和宫的地位特殊,使它拥有丰富的珍藏,木雕制品最为有名,五百罗汉山”“大木佛金丝楠木佛龛被称为木雕三绝。特别是万福阁内的大木佛,高26米(地下8米,地上18米),直径8米,竟是用一整根旃檀木雕成,举世罕见。据说当年运木料用了3年,雕刻制作又用了3年。

④雍和宫经常举办各种宗教活动,而每年阴历正月二十九至二月初一进行的打鬼则是其最有特色的一种。打鬼时,高级喇嘛大声诵经,乐队吹吹打打,许多戴着兽面具的喇嘛追打黑白二鬼,并环绕各殿跳独特的布扎克舞,直到最后用刀将灰面做的杀掉,据说可保一年大吉。以往每逢打鬼,观者如潮,为京城盛事之一。

⑤由于雍和宫名气很大,不少外国元首曾来此观览。1956年亚洲七国佛教代表团曾在这里举行过大法会。雍和宫喇嘛庙历经沧桑200年,所幸基本保存完好。解放后,政府在20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两次进行大规模修缮,使雍和宫变得更加光彩夺目。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_____
2.文章主要介绍了“雍和宫”哪些方面的内容?
3.“雍和宫”改为“喇嘛庙”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4.第③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5.“雍和宫喇嘛庙历经沧桑200年,所幸基本保存完好”中“基本”一词能删掉吗?说说理由。
6.根据上文内容,请你为北京雍和宫拟写一条宣传标语。(20字内)
2023-03-25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五四学制)六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天上有云姓白》,完成下面小题

天上有云姓白

①他不是我们的正式老师,不过是个高中毕业生,还跛着一条腿。那时我们读初二,教我们的英语老师突然生了一场大病,需卧床两个月。没有老师能顶上这个缺,于是他来了。据说他是校长的亲戚。不然凭他一个高中毕业生,怎么能来代我们的课?而他来代课总有好处的,有不菲的代课费。这是消息灵通的同学说的。

②他第一天来给我们上课,在我们的灼灼目光中,跛着一条腿,很费劲地迈上讲台,羞赧地看着我们愣是半天没说一句话。有学生在底下憋不住,“扑”一声笑出来。这一笑,让他“腾”地红了脸,终于开口说了话。他说,天上有云姓白,我叫白云。自此以后,有学生课间远远看见他,就白云白云地叫。等他答应一声,一跛一跛地回转过来,殷殷地问,什么事啊?那叫着的学生会“啊”一声,抬头对着天说,我看天上的白云呢。他并不恼,呵呵笑一声,也陪着仰头看天。

③他的课备得极认真,书上密密麻麻全是红笔注的补充。只是那时我们不懂事,并不知他的艰辛,私下里竟有些瞧不起他,认为他不过是个代课的。所以上课总是不好好上,不时打岔,跟他耍贫嘴,甚至有的同学高兴了还吹口哨。每每这时,他都涨红着脸,站在前面看着我们,等我们闹够了,他可怜巴巴地问,听讲好吗?然后弯腰跟我们道歉:“对不起,对不起,都怪我课讲得不好,让你们没兴趣听。”教室里突然安静下来,那一瞬,我们有些无地自容。再上课,都听话起来,乖巧起来。他很高兴。课上完了,他说,我要奖励你们。大伙以为他是说着玩的,再来上课,他却提一袋子糖,一人发两块。

④课后他喜欢扎在学生中间聊天。有学生好奇地问,你腿咋的啦?他并不避讳,说,小儿麻痹症落下的。又说起他很想读大学,但家贫,上大学成了梦想。“所以呀,你们要珍惜呀,珍惜这样的好时光。”他变得像长者。

⑤两个月的时光一晃即过,在他要走之前,班上发生一件事,一个成绩不错的女生,父亲突然暴病身亡,女生的家一下子塌了,女生提出退学。他听后,很着急,跛着一条腿,走十来里的乡村路,到女生家里去。女生的寡母领着四个孩子哭倒在他面前。他的心一下子揪紧了,他说,我会帮你们的。他掏出身上所有的钱,又许诺,女生以后上学的钱,他会帮衬着。一定要让她读高中,读大学,她有这个潜力。他再三恳求,直到女生的母亲答应,一定会让女生去上学。

⑥我们读初三的时候,他来学校两次,来看我们,来看那个女生。他瘦了,精神却出奇的好。他说:“好好读书,我很想你们。”这一句话,惹哭了我们很多人。后来在我高中要毕业的时候,却听说他得了白血病,不久便去世了。当年他教的学生,因分散在四面八方,竟没有一人能见上一面。他资助过的那个女生,一说起他,就哭得不能自制。

⑦很多年过去了,当年同学每相遇,都会谈到他。末了大家会叹一声,他是个好人哪。天上每天都有白云飘过,不知有没有一朵云上有他。

1.“我”与白云老师结识的起因是什么?请从第①段中抽取原文回答。
2.对于白云老师,最初“我们”并不友好。你从文章①至③段中哪些事情可以看出这一点?最少要归纳出两件。
3.文中所叙的关于白云老师的事情中,哪些事最让你感动?请用自己的语言最少概述出两件。
4.“天上有云姓白”是文章第②段中老师的自我介绍。你认为以此为题有何妙处?
5.“天上每天都有白云飘过,不知有没有一朵云上有他。”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023-03-25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五四学制)六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永远不会到来的时间》完成下面小题

①外婆要去上海看望她的哥哥。出发前,她掰着手指数:“1、2……”我故意说:“两年没见了?”外婆说:“20年。”这个数字,外婆说得很淡然。

②宁波距上海也就两个多小时车程,外婆却准备了3天,把那只古老且充满年代感的黑色手提包塞得满满的。我问她:“你最远去过哪里?”外婆说:“上海啊……你呢?”我说:“印度洋上的一个岛国,远吧?”

③“那也不远,再远你都在我心里。”说完外婆让我过去摁住那只手提包,嘴里喊着“3、2、1”,然后“吱”的一声,终于把拉链拉上了。

④我们的车子驶上杭州湾跨海大桥。外婆望着漆黑而又空旷的海面说:“大海汪洋,忘记爹娘。”车里正在播放一首叫《再见》的歌,我问外婆:“怎么突然说这话?”“我就随便背一下老话。”然后说,“有点冷,空调温度调高一点儿。”

⑤我伸出手,她一挡:“你好好开车,我自己来。”突然车里歌声大作,我说:“按错了,这是音量按钮。”外婆“哦”了一声,继续按一个按钮。我说:“这是收音机。还是我来吧。”外婆问:“会爆炸吗?”

⑥我把着方向盘说:“这倒不会。”

⑦“那就再让我研究研究。”我任凭外婆在满是旋钮和按钮的中控台摸索。其间开关音乐好几次,还搜出各种波段。当我开过杭州湾时,外婆终于找到了空调按钮,把温度调高了一点儿。

⑧汽车驶入上海的高架桥,周围高楼密布,灯光璀璨。外婆像个小孩儿一样看着窗外喃喃地说:“时代真的不一样了。”

⑨我和外婆在上海待了5天。外婆和她的哥哥一起叙旧,然后被她哥哥带着,茫然又惊奇地穿梭在街巷间,在繁华的城市里苍老地笑着。

⑩外婆用5天时间,和她的哥哥讲完了20年的故事。其实外婆也没讲什么,很多事情已记不清楚了。

⑪几天里,外婆倒是断断续续地和我讲:她的哥哥十几岁就去了上海当学徒。那个年代有一大批宁波人去上海,那一天她和父亲一起到宁波的江北岸,送哥哥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汽笛声一响,她和父亲在江北和哥哥挥手告别。此后,世事羁绊,相见不易。

⑫半个多世纪就这样过去了,江北岸的水依旧默默向东流向大海,而一切早已变了模样。那个可爱的小姑娘变成了我外婆,那个巨大的候船厅变成了宁波美术馆。

⑬回程路上,外婆一直侧着头,安详地看着窗外的海水和对岸的群山。她问我:“山上有什么?”

⑭我说:“山上什么都没有。”

⑮外婆问:“海里呢?”

⑯我说:“海里也什么都没有。”

⑰外婆笑了笑,说:“长大了。”

⑱20年前,我总问外婆山上有什么、海里有什么,外婆说有山神公公和东海龙王,然后可以给我讲一天。现在不一样了,什么都没有了。车内正在播放歌曲《似水流年》:“浩瀚烟波里,我怀念,怀念往年,外貌早改变,处境都变,情怀未变……”我打开车窗,初冬的海风也显得有一丝温暖。

⑲我突然想起一件小事。很小的时候,清明时节,左邻右舍的小朋友会跟着大人去山里扫墓。我因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健在,所以不用去扫墓。但我羡慕那些小孩子可以出去郊游,就问外婆:“为什么我不用去扫墓啊?”

⑳外婆把手抬到半空中,说:“信不信我打你。”

㉑我说:“打完就可以去扫基吗?”

㉒外婆把手放下来,把我揽到怀里问:“为什么想去扫墓?”

㉓“可以去爬山,摘杜鹃花,还可以抓小蝌蚪啊。”

㉔外婆说:“很久很久以后,你就可以去了。”

㉕前年夏天,我的奶奶去世,我和堂哥坐在深夜的路边吃着烧鸭面,不发一语。这时,我想起小时候外婆的这句话,但愿“很久很久以后”是个永远不会到来的时间。

㉖此时外婆歪着头睡着了,夕阳将天空染成橘红色,暖暖的余晖落在她布满皱纹的脸上。

1.阅读选文,补全下面的表格。
段落①-③④-⑧⑨-⑫⑬-㉖
概括内容去上海前,外婆数着她与哥哥分别的时间,装手提包。(1)(2)回程路上,外婆和“我”闲谈,触动“我”回忆起小时候的事。

2.品析选文第⑦段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任凭外婆在满是旋钮和按钮的中控台摸索。
3.选文第⑪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请从环境描写的角度赏析选文最后一段。
5.怎样理解选文的标题“永远不会到来的时间”?
2023-02-07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第四十七中学2021-2022学年六年级(五四学制)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10 . 阅读名著选文后答题。

这小艇是在我们最初遇难时被风暴刮到岸上来的,它被风浪冲翻了个身,船底朝天,现在我一心想把这只小艇翻个身,然后把受损的地方修好,使它成为一条不错的船,这样就可以乘着它去海岛对面的大陆上。我不遗余力去干这件工作,结果白费心思和力气,浪费了我整整三四个星期的时间。后来我意识到我的力气是微不足道的,根本不可能把小艇抬起。最后我只得放弃这个工作,放弃使用小艇的希望。但是我要去海岛对面大陆上的愿望不但没有减退,反而因为难以实现而更加强烈。

这时,我想到,能否像热带地区的土人那样做一只独木舟呢,尽管我没有人手。这个想法让我非常激动。任何有头脑的人都不会像我这样傻就着手去做的。接下来我用了五个多月的时间,终于完工了。这项工程完成后,我心里高兴极了。


(1)上面文段中的“我”是___________,划线句“我们最初遇难时”是他第___________次出海时遇到了风暴,遭遇了灭顶之灾。
(2)根据文段内容和名著中相关情节,选择下面表述中错误的一项(     
A.“我”流落荒岛后,时刻想着逃生的办法,并为之努力着。可见他是一个积极乐观、不屈服于命运的人。
B.“我”之所以放弃使用搁浅的小艇,不是因为耗费的时间长,而是意识到自己的的力气小,不足以把小艇抬起。
C.“我”费尽心力,用差不多半年时间做独木舟的经历告诉我们,只要有毅力,敢想敢干,就能做出不平凡的事业。
D.文段中的“我”具有不惧艰难的实干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独木舟做成后,“我”实现了乘着它去海岛对面大陆上的愿望。
2023-01-30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烟台莱州市(五四制)2021-2022学年六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