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6 道试题
1 . 在处理NO废气的过程中,催化剂会逐渐失活变为
某小组为解决这一问题,实验研究之间的相互转化。
资料:i.
ii.
iii.在酸性条件下均能生成
(1)探的还原性
实验I 粉红色的溶液或溶液在空气中久置,无明显变化。
实验Ⅱ 向溶液中滴入2滴酸性溶液,无明显变化。
实验Ⅲ 按如图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电压表指针偏转。

①甲同学根据实验Ⅲ得出结论:可以被酸性溶液氧化。乙同学补充实验IV,_______(补全实验操作及现象),否定了该观点。
②探究碱性条件下的还原性,进行实验。

实验V:

ⅱ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
③根据氧化还原反应规律解释还原性在碱性条件下,反应,使均降低,但_______降低的程度更大,还原剂的还原性增强。
(2)探究的氧化性
①根据实验Ⅲ和IV推测氧化性:,设计实验证明:向V中得到的棕褐色沉淀中,_______(补全实验操作及现象),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
②向V中得到的棕褐色沉淀中,滴加溶液,加入催化剂,产生无色气泡,该气体是_______
(3)催化剂的失活与再生
①结合数据解释能被氧化为而失活的原因:_______
②根据以上实验,设计物质转化流程图实现的再生:_______。示例:
7日内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统练2化学试题
2 . 下列过程与氧化还原反应有关的是
A.用去除废水中的B.用净水
C.用对自来水消毒D.由海水制取蒸馏水
2024-05-22更新 | 14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丰台区高三下学期4月二模化学试题
3 . 稍过量零价铁与亚硫酸钠体系能有效降解废水中有机污染物活性红。
已知:
ⅰ.体系中产生的可将活性红氧化,其中具有强氧化性
ⅱ.

ⅲ.开始沉淀时pH=6.3,完全沉淀时pH=8.3
开始沉淀时pH=1.5,完全沉淀时pH=2.8

图1.体系中各含硫粒子的物质的量分数与pH的关系

图2.零价铁与亚硫酸钠体系内物质转化关系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由图1,25℃时
B.pH=4时较pH=8时具有更好的降解效果
C.反应一段时间后零价铁表面产生,投入可消除
D.用等物质的量的硫酸亚铁代替零价铁可提高有机物的降解率
2024-05-14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通州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一模)化学试题
4 . 某小组同学探究硫代硫酸钠(Na2S2O3)溶液与某些常见金属离子的反应。
已知:i.(淡绿色)、(紫黑色)、(无色)
ii.在酸性溶液中转化为、S和SO2
iii.BaS4O6可溶于水、BaS2O3微溶于水。
(1)将S粉加入沸腾的Na2SO3溶液中可制得Na2S2O3,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
(2)研究 Na2S2O3与某些常见金属离子的反应,进行如下实验。

序号X溶液现象
ICuCl2溶液溶液变为淡绿色,水浴加热至50℃以上,逐渐析出黑色沉淀
FeCl3溶液溶液变为紫黑色,片刻后溶液变为无色
AgNO3溶液逐滴加入AgNO3溶液,生成白色沉淀,振荡后沉淀溶解,得无色溶液
①取I中的浊液,离心分离,经检验,沉淀是Cu2S和S的混合物,清液中存在
i.补全I中生成黑色沉淀的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i.查阅资料可知,常温时,生成黑色沉淀反应的平衡常数很大,但仍需水浴加热至50℃以上才出现沉淀,原因是___________
②Ⅱ中,被Fe3氧化的主要产物是,还有很少量的。取Ⅱ中的无色溶液进行如下实验证实了此结论。

用H2O代替Ⅱ中的FeCl3溶液,重复上述实验, CS2溶解后几乎无固体剩余。
i.仅由溶液1中加入足量的盐酸后得到沉淀2,不能说明Ⅱ中生成了,理由是___________
ii.补全实验方案证实上述结论:将沉淀1洗净,___________
③向Ⅲ的无色溶液中继续加入0.5mL 0.1mol·L1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Ag2S2O3。静置,得到黑色沉淀Ag2S,同时生成强酸。生成Ag2S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
(3)软硬酸碱原理认为,Ⅲ中, Ag为软酸,为软碱, S2-是比更软的碱,可解释与Ag反应的最终产物为Ag2S。由此推测,Ⅰ中, Cu和Cu2___________是更软的酸。
2024-05-02更新 | 561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24届高三统一测试(一模)化学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研究溶液的制备、性质和应用。
①向溶液中逐滴加入氨水,得到溶液。
②分别将等浓度的溶液、溶液放置于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加入浓盐酸,前者无明显现象,后者产生使淀粉溶液变蓝的气体。
溶液可处理含的废气,反应过程如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中,为避免溶液与氨水生成沉淀,可先加入适量的溶液
B.②中,溶液中的浓度比溶液中的高,的还原性比的强
C.③中,转化为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D.③中,降低可显著提高的脱除率
2024-04-26更新 | 331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24届高三统一测试(一模)化学试题
6 . 实验小组探究溶液酸碱性对锰化合物和Na2S2O3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
资料:i. MnO呈绿色,MnO2为棕黑色沉淀,Mn2+几乎无色。
ii.   MnO在强碱性溶液中能稳定存在,在酸性、中性或弱碱性溶液中易转化为MnO和MnO2
iii.   BaS2O3为微溶物。
实验序号试剂现象

Ia:10滴3 mol·L−1 H2SO4 溶液
b:20滴 0.002mol·L−1 Na2S2O3溶液
溶液紫色变浅至接近无色,静置一段时间后出现乳白色浑浊。
a:10滴蒸馏水
b:20滴 0.002mol·L−1 Na2S2O3溶液
紫色溶液逐渐褪色,产生棕黑色沉淀。
a:10滴6 mol·L−1 NaOH 溶液
b:2滴0.002mol·L−1 Na2S2O3溶液和18滴蒸馏水
溶液变为绿色,无沉淀生成;静置5 min,未见明显变化。
a:10滴6mol·L−1 NaOH 溶液
b:20滴 0.002mol·L−1 Na2S2O3溶液
溶液变为绿色,无沉淀生成;静置5 min,绿色变浅,有棕黑色沉淀生成。

(1)用离子方程式解释实验I中出现乳白色浑浊的原因___________
(2)已知,实验I、Ⅱ、Ⅲ中S2O均被氧化为SO。针对实验I、Ⅱ、Ⅲ进行分析:
① 能得出“pH对KMnO4还原产物有影响”的证据是___________
② 实验Ⅱ所得溶液中SO的检验方法为___________
(3)针对实验Ⅲ、Ⅳ进行分析:
① 实验Ⅲ中“溶液变为绿色”相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
② 实验Ⅳ中“静置5 min,有棕黑色沉淀生成”的可能原因(写出2点):___________
(4)针对实验Ⅲ、Ⅳ继续探究:
① 实验V:向实验Ⅲ的试管中继续滴加足量H2SO4,振荡,溶液立即变为紫红色,产生棕黑色沉淀。
② 实验Ⅵ:向实验Ⅳ的试管中继续滴加足量H2SO4,振荡,绿色溶液迅速变为无色,棕黑色沉淀逐渐减少直至消失。静置一段时间后,出现乳白色浑浊。
对比实验V、Ⅵ,结合方程式分析实验VI滴加H2SO4后溶液未见紫红色的可能原因___________
(5)综合上述实验,在下图中用连线的方式补充完善实验I~Ⅵ已证实的锰化合物转化关系___________

2024-04-20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统练 化学试题
7 . 某实验小组探究KMnO4溶液与NH3以及铵盐溶液的反应。
已知:的氧化性随溶液酸性增强而增强;MnO2为棕黑色,Mn2+接近无色。
实验序号试剂a实验现象

8mol·L-1氨水(pH≈13)紫色变浅,底部有棕黑色沉淀
0.1mol·L-1NaOH溶液无明显变化
4mol·L-1(NH4)2SO4溶液(pH≈6)紫色略变浅,底部有少量棕黑色沉淀
硫酸酸化的4mol·L-1(NH4)2SO4溶液(pH≈1)紫色变浅
硫酸酸化的4mol·L-1NH4Cl溶液(pH≈1)紫色褪去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由Ⅱ可知,pH=13时,OH-不能还原
B.由Ⅰ、Ⅱ、Ⅲ可知,与相比,NH3更易还原
C.由Ⅲ、Ⅳ可探究溶液pH对反应的影响
D.由Ⅳ、Ⅴ可知,浓度降低,其还原性增强
8 . 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溶液与醋酸溶液反应:
B.溶液与溶液反应:
C.电解饱和食盐水:
D.向溶液中通入过量的
2024-04-10更新 | 1182次组卷 | 5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24届高三统一测试(一模)化学试题
9 . 溴及其化合物广泛应用于医药、农药和阻燃剂等生产中。一种利用空气吹出法从海水中提取溴的工艺流程如下。
浓缩海水酸化海水含溴空气含溴溶液产品溴
已知:i.与Na2CO3反应时,Br2转化为和Br-
ii.HBrO3为强酸。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酸化海水通入Cl2提取溴的反应:Cl2+2Br-=2Cl-+Br2
B.脱氯过程脱除1molCl2可能消耗molFeBr2
C.用Na2CO3溶液吸收足量Br2蒸气后,所得产物中的含碳粒子主要是
D.H2SO4酸化后重新得到Br2的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物质的量比为1:5
2024-04-04更新 | 287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第一六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一模适应性训练化学试题
10 . 某兴趣小组探究高锰酸钾和氨水的反应,实验如下:
序号试剂实验现象
2 mL KMnO4溶液 + 1 mL 10 mol·L-1氨水+0.5 mL蒸馏水溶液完全褪色所需时间:③<②<①。实验均产生棕褐色固体(经检验为MnO2),都伴有少量气泡产生(经检验为N2)。
2 mL KMnO4溶液 + 1 mL 10 mol·L-1氨水 + 0.5 mL 1 mol·L-1稀硫酸
2 mL KMnO4溶液 + 1 mL 10 mol·L-1氨水 + 0.5 mL 1 mol·L-1 Na2SO4溶液
2 mL KMnO4溶液 + 1 mL 5 mol·L-1 (NH4)2SO4溶液 + 0.5 mL蒸馏水 无明显变化
注:实验中c(KMnO4) = 0.01 mol·L-1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实验①中发生了反应2 MnO+ 2NH3 = 2MnO2 + N2↑ + 2OH- + 2H2O
B.溶液完全褪色所需时间② < ①的主要原因:c(H+)增大,MnO的氧化性增强
C.对比实验③④可得出,还原性:NH3 > NH
D.在实验④的试剂中,逐滴加入浓NaOH溶液,可观察到溶液褪色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