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5 道试题
1 . 某兴趣小组以重铬酸钾(K2Cr2O7)溶液为研究对象,结合所学反应原理的知识改变条件使其发生“色彩变幻”。下列关于该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已知:①K2Cr2O7溶液存在平衡:Cr2O+H2O2CrO+2H+
②含铬元素的离子在溶液中的颜色:Cr2O(橙色);CrO(黄色);Cr 3+ (绿色)。
   
A.i 可证明反应 Cr2O+H2O2CrO+2H+的正反应放热
B.ii 是验证“只降低生成物的浓度,该平衡正向移动”,试剂 a 可以是 NaOH
C.iii 平衡逆向移动仅仅是因为增大了生成物的浓度
D.向 iii 所得橙色溶液中加入乙醇,溶液将由橙色变为绿色
2 . 下列实验装置,可以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用装置①在实验室制备乙烯
B.用装置②证明溴乙烷消去反应有乙烯生成
C.用装置③探究KCl浓度是否对FeCl3+3KSCNFe(SCN)3+3KCl的平衡移动有影响
D.用装置④证明溴和苯发生的是取代反应而不是加成反应
2023-10-25更新 | 190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普通高中拔尖强基联盟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九月化学入学联考化学试题
3 . 下列实验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ABCD
验证平衡:证明测定HCl溶液的浓度由FeCl3溶液制取无水FeCl3固体
A.AB.BC.CD.D
4 . 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及相应结论均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用pH 计测定浓度均为0.1mol/L的溶液的酸碱性溶液显碱性,溶液显酸性可以确定
是弱酸,无法判断是否为弱酸

B

铬酸钾溶液中存在平衡:,向铬酸钾溶液中加水稀释溶液黄色加深平衡逆向移动

C

向肉桂醛中加入溴水溴水溶液褪色证明肉桂醛中含有碳碳双键

D

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先加入足量稀硝酸,再加足量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证明溶液已经被氧化变质
A.AB.BC.CD.D
2024-03-01更新 | 16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校 本溪市高级中学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入学适应性考试化学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氯化银的还原精炼技术是银回收精炼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有多种方法还原精炼。
(一)、甲小组选择强还原剂:肼(N2H4)。
在还原AgCl制取银的过程中有对环境无污染气体产生。
(1)①写出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
【资料】工业上一般先向氯化银中加入氨水浆化,然后用N2H4还原,可有利于反应的进行。
②写出浆化过程中的离子反应式:___________。从N2H4发生的氧化反应(半反应)的角度分析加入氨水的作用___________
(二)、乙小组换用铁粉还原AgCl制取银,探究其过程和影响因素。
【实验A】在试管中加入NaCl溶液,然后滴入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滤出白色沉淀,继续实验如下:

【资料】①AgCl+Cl-AgCl
②Fe3++4Cl-FeCl
(2)检验ⅱ中产物
①取ⅱ中上层清液,滴加K3[Fe(CN)6]溶液,___________(填现象),说明溶液中含有Fe2+
②取ⅱ中少量灰黑色固体,洗涤后将固体等分两份。取其中一份,加入___________(填试剂)溶解,再加入NaCl溶液生成白色沉淀,证明灰黑色固体中含有Ag。向另一份加入KI溶液,无明显现象。
(3)检验ⅲ中产物。
①取ⅲ中灰白色固体,洗涤。进行如下实验,确认灰白色固体中含AgCl:

滤液加盐酸未产生沉淀,但加入硫酸后产生了白色沉淀,请结合离子方程式解释原因:___________
②取iii中上层溶液,加几滴KSCN溶液。取样时间与溶液颜色如下表。
取样时间10分钟12小时24小时
溶液颜色浅红色红色深红色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溶液变红的原因___________,Fe3++SCN-Fe(SCN)3
(4)小组同学认为不能排除O2直接氧化Ag继而生成AgCl,对此设计实验:___________。结果发现,该实验产生AgCl所需的时间更长。说明AgCl的产生主要与Fe3+有关。
(5)实验A中的i~iii中,i中AgCl溶解,iii中又生成AgCl的原因是:___________
乙组实验反思:铁粉还原AgCl制取银时应控制铁粉、盐酸的浓度和浸泡时间等因素
2024-01-04更新 | 117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化学试卷
6 . 某小组同学探究盐对平衡体系的影响。
实验Ⅰ:探究KCl对平衡体系的影响
将等体积、低浓度的溶液(已用稀盐酸酸化)和溶液混合,静置至体系达平衡,得红色浴液a.各取3mL溶液a放入3支比色皿中,分别滴加0.1mL不同浓度的KCl溶液,并测定各溶液的透光率随时间的变化,结果如图所示。

已知:①溶液的透光率与溶液颜色深浅有关,颜色深,透光率低。
在水溶液中由于水解而显黄色;溶液中存在(黄色)。
(1)稀盐酸酸化溶液的目的是___________。采用浓度较低的溶液制备平衡体系,是为了避免___________(填离子符号)的颜色对实验干扰。
(2)从实验结果来看,KCl溶液确实对平衡体系有影响,且随着KCl浓度增大,平衡向___________(填“正”或“逆”)反应方向移动。
同学查阅相关资料,认为可能的原因有:
原因1:溶液中的离子会受到周围带有异性电荷离子的屏蔽,使该离子的有效浓度降低,这种影响称为盐效应。KCl溶液的加入使平衡状态因盐效应而发生变化。
原因2:溶液中存在副反应,离子浓度发生变化,导致平衡状态发生变化。
(3)基于以上分析,该组同学取等体积的溶液a,分别加入等物质的量的不同种类的盐晶体(忽略溶液体积变化),观察颜色变化,结果如下表。
序号加入少量盐溶液颜色
1红色
2KCl变浅
3略变浅
4NaCl变浅程度较大
①上述实验可证明盐效应影响了平衡体系的是___________ (填字母序号)。
a.1和2       b.1和3       c.1和4
②选择实验___________(填序号)可得出结论:的盐效应弱于的盐效应。
(4)取等体积的溶液a继续进行实验,结果如下表。
序号加入溶液溶液颜色
51mL浓盐酸明显变浅,溶液偏黄
61mL去离子水略变浅
上述实验可证明副反应影响了平衡体系,结合实验现象及化学用语分析副反应对平衡体系有影响的原因:___________
7 . 某小组同学对FeCl3与KI的反应进行探究。
【初步探究】室温下进行下表所列实验。
序号操作现象
实验Ⅰ取5 mL0.1 mol·L-1KI溶液,滴加0.1 mol·L-1FeCl3溶液5~6滴(混合溶液pH=5)溶液变为棕黄色
实验Ⅱ_______溶液变红
(1)证明实验Ⅰ中有I2生成,加入的试剂为_______
(2)实验Ⅱ可以证明Fe3+与I-发生可逆反应,其操作为_______
(3)写出实验Ⅰ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
(4)实验Ⅰ中溶液的颜色不变后再进行后续实验,其目的是_______
【深入探究】20min后继续观察实验现象:实验Ⅰ溶液棕黄色变深;实验Ⅱ溶液红色变浅。
(5)已知在酸性较强的条件下,I-可被空气氧化为I2,故甲同学提出假设:该反应条件下空气将I-氧化为I2,使实验Ⅰ中溶液棕黄色变深。甲同学设计实验:_______,20 min内溶液不变蓝,证明该假设不成立,导致溶液不变蓝的因素可能是_______(写出1条即可)。
(6)乙同学查阅资料可知:FeCl3与KI的反应体系中还存在I-+I2I,I呈棕褐色。依据资料从平衡移动原理解释实验Ⅱ中20 min后溶液红色变浅的原因:_______
8 . 某实验小组从电极反应角度探究银镜反应中物质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变化。
资料:ⅰ.[Ag(NH3)2]+ [Ag(NH3)]++NH3K1=10−3.81
[Ag(NH3)]+ Ag++NH3K2=10−3.24
ⅱ.AgOH不稳定,极易分解为黑色Ag2O,Ag2O溶于氨水
(1)实验发现:乙醛和AgNO3溶液水浴加热无明显现象;银氨溶液水浴加热无明显现象;滴加乙醛的银氨溶液水浴加热,试管壁逐渐出现一层光亮的银镜。
①有研究表明:配制银氨溶液时,AgNO3和氨水生成Ag(NH3)2NO3,写出生成Ag(NH3)2NO3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②从氧化还原角度分析:发生银镜反应时,氧化性微粒可能是Ag+_______
(2)甲同学查阅资料:银镜反应时,Ag+被还原成Ag。
①电极反应式:
ⅰ.还原反应:Ag++e=Ag
ⅱ.氧化反应:_______。(碱性条件下)
②从电极反应角度分析物质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变化:
ⅰ.随c(Ag+)降低,Ag+氧化性减弱。
ⅱ.随c(OH)增大,乙醛还原性增强。
③补充实验验证②中的分析。

实验操作及现象:
实验Ⅰ.插入“饱和KNO3溶液”盐桥,电流表指针偏转;
实验Ⅱ.电流稳定后向右侧烧杯滴加NaOH溶液,指针偏转幅度增大;
实验Ⅲ.电流再次稳定后向左侧烧杯滴加氨水,指针偏转幅度减小
乙同学认为实验Ⅲ不能证明“随c(Ag+)降低,Ag+氧化性减弱”,理由是_______
(3)设计实验进一步验证。
实验实验操作实验现象
往盛有银氨溶液的试管中滴加浓氨水,无明显现象,加入3滴乙醛,振荡,水浴加热闻到刺激性气味,溶液略显灰色,试管壁未见银镜
往盛有银氨溶液的试管中滴加较浓的NaOH溶液至pH与实验Ⅳ相同,振荡,溶液变浑浊,加入3滴乙醛,振荡,水浴加热试管壁立即出现银镜
①乙同学认为通过实验Ⅳ能证明“随c(Ag+)降低,Ag+氧化性减弱”,你认为是否合理并说明原因_______
②分析实验Ⅴ中“立即出现银镜的原因”,提出假设:随c(OH)增大,可能是也参与了还原。经检验该假设成立,实验方案及现象是_______
(4)总结:ⅰ.银氨溶液和乙醛发生银镜反应时,氧化剂主要是Ag+,还原剂主要是乙醛;ⅱ.银氨溶液中滴加较浓的NaOH溶液能促进银镜反应的发生,此法不适用于检验醛基,请解释原因_______
9 . 对FeCl3溶液与KI溶液的反应进行探究。关于实验的分析和结论不正确的是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

1
取 2mL0.1mol/L KI 溶液于试管中,滴加0.1mol/L FeCl3溶液 3 滴,振荡,充分反应
溶液呈深棕黄色

2
将溶液均分后置于试管 1 和试管 2 中
向试管 1 中滴加 2 滴 0.1mol/L KSCN 溶液溶液显红色
向试管 2 中加入1mL CCl4,充分振荡、静置溶液分层,上层为浅棕黄色,下层为紫色
     
取试管 2 的上层液体置于试管 3 中,滴加 2滴 0.1mol/L KSCN 溶液
溶液微弱变红

A.FeCl3 与 KI 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有I2生成
B.试管 1 中溶液显红色证明FeCl3与 KI 的反应具有可逆性
C.试管 2 中上层溶液变为浅棕黄色是平衡移动的结果
D.试管 3 中红色比试管 1 中浅是平衡移动的结果
10 . 下列设计的实验方案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实验目的实验方案
A探究化学反应的限度 取5mL 0.1mol/L KI溶液,滴加0.1mol/L FeCl3溶液5~6滴,充分反应,可根据溶液中既含I2又含I-的实验事实判断该反应是可逆反应
B探究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用两支试管各取5mL 0.1mol/L的KMnO4溶液,分别加入2mL 0.1mol/L和 0.2mol/L的H2C2O4(草酸溶液,记录溶液褪色所需的时间
C证明乙醇的消去反应有乙烯生成 将含有浓硫酸的乙醇溶液迅速升温至170℃,将产生的气体直接通入酸性KMnO4溶液中
D验证醋酸钠溶液中存在水解平衡取CH3COONa溶液于试管中并加入几滴酚酞试剂,再加入醋酸铵固体其水溶液呈中性,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A.AB.BC.CD.D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