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物质性质的探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7 道试题
1 . 为探究H2O2、SO2、Br2氧化性强弱,某小组同学设计如下实验(夹持及尾气处理装置已略去,气密性已检验)。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
i.打开A中分液漏斗活塞,滴加浓硫酸A中有气泡产生,B中红棕色溴水褪色,C中有白色沉淀
ii.取C中沉淀加入盐酸C中白色沉淀不溶解
iii.打开B中分液漏斗活塞,逐滴滴加H2O2开始时颜色无明显变化;继续滴加H2O2溶液,一段时间后,混合液逐渐变成红棕色
(1)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
实验室中常常利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SO2的离子方式:___________
(2)甲同学通过C中产生白色沉淀,得出结论,氧化性:H2O2>SO2
①乙同学认为不能得出此结论,认为在滴加浓硫酸之前应增加一步操作,该操作是___________
②将乙和丙同学改进后的方案进行实验,C中产生白色沉淀,得出结论:氧化性H2O2>SO2
(3)iii中滴入少量H2O2没有明显变化。提出假设:
观点1:H2O2的量少不能氧化Br
观点2:B中有未反应H2SO3
为验证观点2,应进行的实验操作及现象是___________
(4)通过上述全部实验,得出结论:H2O2、SO2、Br2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___________
2021-05-13更新 | 523次组卷 | 3卷引用:章末培优 第1章 物质及其变化-2021-2022学年高一化学课后培优练(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20-21高一下·全国·课时练习
2 . 某实验小组用下列装置进行乙醇催化氧化的实验。

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过程中铜网出现黑色和红色交替的现象。
①红色变成黑色的反应是2Cu+O22CuO;
②黑色变为红色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在不断鼓入空气的情况下,熄灭酒精灯,反应仍能继续进行,说明乙醇催化氧化反应是_____反应。
(2)甲和乙两个水浴作用不相同,甲的作用是________(填“加热”或“冷却”,下同);乙的作用是________
(3)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试管a中能收集到多种物质,它们是___________(任写两种即可)。
2021-05-07更新 | 489次组卷 | 1卷引用:7.3.1 乙醇(练好题)(能力提升)-2020-2021学年高一化学新教材新理念新设计同步课堂(人教2019必修第二册)
3 . 还原铁粉与水蒸气反应的装置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生成FeO
B.湿棉花的主要作用是冷却试管,防止炸裂
C.肥皂液的主要作用是检验生成的H2
D.用铁丝网罩住酒精灯的火焰是防止风把火焰吹灭
2021-04-28更新 | 619次组卷 | 4卷引用:3.1.1 铁及其氧化物、氢氧化物-2021-2022学年高一化学课后培优练(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4 . 为了探究Cl2、SO2同时通入H2O中发生的反应,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1)该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现采用Na2SO3与70%的硫酸为原料制取SO2,采用MnO2和浓盐酸(12mol/L)为原料制取Cl2,在此实验中,F仪器的作用是___________;气体发生装置B应选择以上三种装置中的___________(填序号)。
(2)装置D中主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
(3)为验证通入装置D中的气体是Cl2过量还是SO2过量,兴趣小组的同学准备了以下试剂:
①氯化铁溶液②氯化亚铁溶液③硫氰化钾溶液④品红溶液
若Cl2过量,取适量D中溶液滴加至盛有___________(填一个序号)的试管内,再加入___________(填一个序号)。产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_
若SO2过量,取适量D中溶液滴加至盛有___________(填一个序号)的试管内,产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_
2021-04-21更新 | 900次组卷 | 6卷引用: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第五章 第一节 第1课时 硫和二氧化硫
5 . 某学习小组设计制取SO2并验证其部分性质的实验装置图如图(夹持装置省略)。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取反应后D中溶液少许,滴加品红溶液,红色褪去就能说明SO2具有漂白性
B.A装置中比较理想的反应物质是Na2SO3固体和质量分数为10%的硫酸
C.B装置溶液变为红色,说明SO2是酸性氧化物;C装置产生白色沉淀的原因为:BaCl2+SO2+H2OBaSO3↓+2HCl
D.关闭弹簧夹a,打开弹簧夹b,用酒精灯在三颈烧瓶下微热,若能观察到C中长导管口有明显气泡现象,冷却后液体倒吸,就能判断装置A、B部分气密性良好
2021-04-06更新 | 956次组卷 | 12卷引用:课后-5.1.1 硫和二氧化硫-人教2019必修第二册
6 . FeCl3的熔点为306℃、沸点为315℃,常用于污水处理、线路板蚀刻等,实验室通过如图所示装置制备FeCl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烧瓶中加入浓盐酸宜先打开分液漏斗上端玻璃塞再旋开下端活塞
B.X、Y试剂分别为饱和NaHCO3溶液、浓硫酸
C.实验进行时存在安全隐患
D.装置⑥中宜放入氯化钙
2021-04-04更新 | 901次组卷 | 7卷引用:第一章 单元检测-2021-2022学年高一化学课后培优练(鲁科版2019必修第一册)
7 . 如图的实验装置可用于实验室中制取乙炔及成分检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制取乙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2)将制得的乙炔通入酸性KMnO4溶液中可观察溶液紫红色褪去,这是由于乙炔发生了___________反应。
(3)将制得的乙炔通入足量的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4)为了安全,乙炔气体在点燃前应___________,乙炔燃烧时的现象是___________
(5)验证电石与水反应生成的乙炔和溴发生加成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使溴水褪色的反应,未必是加成反应
b.使溴水褪色的反应,就是加成反应
c.使溴水褪色的物质,未必是乙炔
d.使溴水褪色的物质,就是乙炔。
2021-02-22更新 | 268次组卷 | 3卷引用:2.2 烯烃 炔烃(C级检测练)-2020-2021学年高二化学章节分层检测ABC(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8 . 某小组同学研究FeSO4的性质,经历如下研究过程:
预测:从FeSO4的类别角度,预测其可能与某些金属、酸、碱、盐发生反应;聚焦FeSO4中的Fe元素作为核心元素,预测FeSO4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
(1)从FeSO4的元素组成看,它的物质类别是_______________
(2)预测其具有还原性的思路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和观察:该小组同学分别实施以下实验。
实验①实验②实验③实验④实验⑤





(3)实验①的目的是___________,观察到现象:_______________,可证明预测成立。FeSO4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
(4)实验②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
(5)实验⑤未观察到明显现象,该小组同学反思后认为该反应不能发生,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6)以上实验中能够证明FeSO4有氧化性的是______________(填序号),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
解释和结论:
(7)以上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1-02-21更新 | 299次组卷 | 2卷引用:新人教必修1第3章第一节第3课时铁盐和亚铁盐(课后)
9 . 某课外活动小组为了探究木炭与浓硝酸反应后的气态生成物,设计如下实验。
(1)甲同学设计实验如图甲。

红热木炭未进入试管前,浓硝酸上方并无明显现象。如图甲连接实验装置后,浓硝酸液面上方有明显的红棕色气体产生,且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玻璃片出现浑浊,后浑浊消失。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玻璃片出现浑浊,_______(填“能”或“不能”)说明木炭与浓硝酸发生了反应,是因为_______
(2)乙同学设计实验如图乙。

如图乙连接实验装置后,浓硝酸液面上方有明显的红棕色气体产生,且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玻璃片无明显变化。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玻璃片无明显变化,_______(填“能”或“不能”)说明木炭与浓硝酸未反应,是因为_______
(3)丙同学克服了甲、乙同学设计上的缺点,设计实验如图丙。已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能将NO、NO2氧化成被还原为Mn2+

①如图连接装置后,需进行的实验操作为_______;加热木炭与浓硝酸前需先通一段时间N2,目的为_______
②装置A中木炭与浓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③能证明木炭被氧化的实验现象为_______
④装置D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
2021-02-08更新 | 795次组卷 | 3卷引用: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第五章 第二节 第3课时 硝酸 酸雨及防治
10 . Y形管是一种特殊的仪器,与其他仪器组合可以进行某些实验探究。利用如图装置可以探究SO2与BaCl2反应生成BaSO3沉淀的条件。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e、f两管中的试剂可以分别是浓氨水和NaOH固体
B.玻璃管的作用是连通大气,平衡压强
C.c、d两根导管都必须插入BaCl2溶液中,保证气体与Ba2+充分接触
D.Y形管乙中产生的可能为氧化性气体,将BaSO3氧化为BaSO4沉淀
2021-02-07更新 | 1382次组卷 | 1卷引用: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第五章 本章达标检测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