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物质性质的探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6 道试题
1 . 氯可形成多种含氧酸盐,广泛应用于杀菌、消毒及化工领域,实验室中利用如图装置(部分装置省略)制备和NaClO,并探究其氧化还原性质。

已知:温度会影响与碱反应氧化产物的价态。
回答下列问题:
(1)发生装置中添加浓盐酸的仪器名称是___________,装置a的作用是___________
(2)写出b中试管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3)装置c采用冰水浴冷却的目的是___________
(4)反应结束后,取出b中试管,经蒸发浓缩,______________________,少量冷水洗涤,干燥,得到晶体。
(5)设计实验探究和NaClO氧化性强弱。实验方案如下,完成下列表格。
实验操作现象
___________于1号试管中,滴加5滴溶液,振荡。无明显变化
溶液于2号试管中,___________,振荡。出现红褐色沉淀
因此,的氧化能力___________(填“大于”或“小于”)NaClO的氧化能力。
(6)是一种新型含氯消毒剂,已经开始在自来水消毒领域使用。实验室可通过以下反应制得:
①请在答题卡上用单线桥表示该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___________
②“有效氯含量”可用来衡量含氯消毒剂的消毒能力,其定义是:每克含氯消毒剂的氧化能力相当于多少克的氧化能力(消毒过程中,物质所得电子数相等,认为氧化能力相等)。的有效氯含量为___________。(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2024-01-26更新 | 20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中山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2 . 某小组同学分别探究溶液、溶液的性质。
Ⅰ.探究溶液的性质。
(1)预测具有氧化性,因此可以与Zn反应,此时Zn体现______性。
(2)预测具有还原性,预测依据是______,因此可以与酸性溶液反应。
(3)进行如下实验操作:

序号

操作

i

滴加溶液

iii

加入少量锌粉

iii

滴加酸性溶液

①i中的现象是产生白色沉淀,变为灰绿色,最终为红褐色,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产生该现象的原因:______
②iii中的现象是______
(4)某同学认为中现象并不能证明具有还原性,他的理由有二:①将酸性高锰酸钾稀释也可能产生该现象,②为证实该反应中确实被氧化,需要在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试剂______,观察到现象______
Ⅱ.探究溶液的性质。
小组同学进行如下实验操作并观察到对应现象:

操作

现象

溶液由棕黄色变为浅绿色

无明显现象

溶液变为红色,而后红色褪去


(5)ⅳ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
(6)vi中滴加氯水过程中,氯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
Ⅲ.小组同学探究vi中褪色原因,提出两种假设:a.铁离子被转化,b.被转化。
(7)进一步预测可能被转化为,通过实验验证了该预测,写出实验操作及现象______
2024-01-26更新 | 12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泰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化学试题
3 . 某研究小组探究酸碱性对反应的影响。
资料:为黄色固体,难溶于水,可溶于酸。
Ⅰ.无外加酸碱时,实验如下。
实验ⅰ
实验ⅱ
(1)根据_____,可证实实验ⅰ中红褐色液体为胶体。
(2)已知黄褐色沉淀中有,还可能存在,设计实验证实_____。(填操作和现象)
(3)结合化学用语,解释无外加酸碱时反应结束后降低的原因_____
Ⅱ.外加酸碱条件下,实验如下。
实验编号实验操作现象
溶液于试管中,滴加溶液,再滴加溶液液体变为红褐色,立即产生大量气体,有液体喷出试管,最终产生大量红褐色沉淀
溶液于试管中,滴加稀硫酸,再滴加溶液溶液呈黄色,有少量气泡产生,静置无沉淀产生

(4)根据实验ⅲ,推测立即产生大量气体的原因。
猜想一:催化分解。
猜想二:_____
设计实验_____,证实猜想一不是立即产生大量气体的主要原因。
(5)是产生氧气的主要微粒。请结合反应机理分析酸性条件下产生气体少的原因_____
主要反应机理:
(的水解)
注:代表的化合价为+3
(6)已知体系在废水净化中,具有一般化学氧化法无法比拟的优势,主要是由于有强氧化性,根据以上实验探究,配制该体系最好控制在_____条件下。
4 . 为检验某加碘食盐中是否含有,取相同食盐样品进行下表所示实验:
已知:
实验①实验②实验③
         
振荡,溶液迅速变为蓝色振荡,一段时间后溶液变为浅蓝色振荡,溶液变为浅黄色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仅由实验①就能证明食盐样品中存在
B.以上实验说明离子的还原性:
C.实验③能证明食盐样品中不存在
D.实验②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资料显示,可以将氧化为。某小组同学设计实验探究氧化的产物及铜元素的价态。已知:易溶于溶液,发生反应(红棕色);氧化性几乎相同。
将等体积的溶液加入到n铜粉和m()的固体混合物中,振荡。
实验记录如下:
实验现象
实验Ⅰ0.01极少量溶解,溶液为淡红色;充分反应后,红色的铜粉转化为白色沉淀,溶液仍为淡红色
实验Ⅱ0.1部分溶解,溶液为红棕色;充分反应后,红色的铜粉转化为白色沉淀,溶液仍为红棕色
实验Ⅲ4完全溶解,溶液为深红棕色;充分反应后,红色的铜粉完全溶解,溶液为深红棕色
(1)基态的电子排布式___________
(2)实验Ⅲ所得溶液中,被氧化的铜元素的可能存在形式有(蓝色)或(无色),进行以下实验探究:
步骤a.取实验Ⅲ的深红棕色溶液,加入,多次萃取、分液。
步骤b.取分液后的无色水溶液,滴入浓氨水。溶液颜色变浅蓝色,并逐渐变深。
i.步骤a除去的原理是___________
ii.查阅资料,(无色)容易被空气氧化,用两个离子方程式解释步骤b的溶液中发生的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实验推测实验Ⅰ和Ⅱ中的白色沉淀可能是,分别取实验Ⅰ和Ⅱ充分反应后的固体,洗涤后得到白色沉淀,加入溶液,___________(填实验现象)。实验Ⅲ中铜被氧化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
(4)上述实验结果,仅将氧化为+1价。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进行电化学实验,证实了能将氧化为。装置如图所示,a物质为___________,b试剂为___________
   
6 . 实验小组同学探究用新制氢氧化铜检验葡萄糖的适宜条件。
资料:ⅰ.葡萄糖在碱的作用下,可以生成黄色物质;随着温度升高,可聚合为颜色更深(如棕色)的聚合物。
ⅱ.Cu2O、CuO均溶于氨水,生成;Cu不溶于氨水。
(1)探究NaOH溶液的用量对该反应的影响。

编号

实验Ⅰ

实验Ⅱ

实验方案

实验现象加热,无明显现象,静置后未见砖红色沉淀加热、静置后,底部有砖红色沉淀
①实验Ⅱ中,葡萄糖转化为___________
②分析实验Ⅱ能生成砖红色沉淀但实验Ⅰ不能生成砖红色沉淀的原因:
a.电极反应式:
ⅰ.还原反应:
ⅱ.氧化反应:___________
b.依据电极反应式分析实验Ⅱ有砖红色沉淀生成的可能原因:随增大,氧化性减弱,但是___________
(2)探究葡萄糖溶液的用量和水浴温度(加热时间约1min,冷却后过滤)对该反应的影响。

编号

实验Ⅲ

实Ⅳ

实验方案

温度

现象

50℃

得到较多砖红色沉淀;滤液呈极浅黄色得到大量砖红色沉淀;滤液呈浅橙色

70℃

得到较多砖红色沉淀;滤液呈棕黄色得到大量砖红色沉淀并伴有少量黑色沉淀;滤液呈棕色

100℃

得到较多砖红色沉淀;滤液呈红棕色得到大量黑色沉淀;滤液呈深棕色
①经检验,实验Ⅳ中产生的黑色沉淀中含有Cu。检验方法是:取实验Ⅳ中70℃时产生的沉淀,洗涤,___________(填操作和现象)。
②分析实验Ⅲ未产生黑色Cu的原因,同学提出两种假设:
假设a:葡萄糖物质的量少,无法将Cu(Ⅱ)还原为Cu单质。
假设b:___________(补充完整)。
经定量分析可知假设a不成立。
(3)综合以上实验,用新制氢氧化铜检验葡萄糖时,为了能更好地观察到试管内产生砖红色沉淀,将宜采用的条件填入下表。
温度/℃NaOH溶液葡萄糖溶液
条件___________2mL10%NaOH溶液___________
2023-07-12更新 | 296次组卷 | 7卷引用:北京朝阳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7 . 某科研小组对乙醛与新制Cu(OH)2反应的实验进行探究。文献资料:
a.Cu(OH)2与OH-反应生成[Cu(OH)4]2-(蓝紫色)。
b.Cu2O在碱性条件下稳定,在酸性溶液中不稳定,如:Cu2OCu+Cu2+
Ⅰ.探究NaOH在乙醛与新制Cu(OH)2浊液反应中的作用
实验记录如下:
序号5% CuSO4
溶液体积
10% NaOH
溶液的体积
振荡后现象加入0.5 mL 40%的乙醛溶液,加热后现象
2 mL5滴浅蓝绿色沉淀仍然为浅蓝绿色沉淀
2 mL0.5 mL浅蓝色沉淀浅蓝色沉淀→黑色沉淀
5滴2 mL蓝色浊液蓝色浊液→黄绿色浊液→橙黄色浊液→砖红色浊液
(1)实验ⅰ中的浅蓝绿色沉淀的主要成份为Cu2(OH)2SO4,受热不易分解。写出生成Cu2(OH)2SO4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2)实验ⅰ、ⅱ、ⅲ中,实验___________的新制Cu(OH)2浊液与乙醛反应生成了Cu2O。
(3)为进一步探究新制Cu(OH)2与乙醛反应的本质,科研小组又进行如下实验:
序号实验加入试剂加入0.5 mL 40%的乙醛溶液,加热后现象

   

3 mL H2O蓝色沉淀→黑色沉淀
3 mL 10% NaOH蓝色浊液→黄绿色浊液→橙黄色浊液→砖红色浊液
① 由实验ⅳ的现象推测:实验ⅱ的黑色沉淀是___________
② 实验ⅴ能够产生砖红色沉淀的原因是___________(结合微粒符号解释),写出实验ⅴ中该微粒与乙醛发生反应的方程式___________
Ⅱ.对“黄绿色浊液→橙黄色浊液”异常现象的探究及产物的分离检验
(4)针对实验ⅲ、ⅴ中“黄绿色浊液→橙黄色浊液”的异常现象,通过实验证明了“橙黄色”与乙醛在碱性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的有色物质有关。实验方案为:___________,加热,无色溶液先变为亮黄色,逐渐加深为橙黄色。
(5)为分离实验ⅴ中砖红色物质,进行如下操作:取实验ⅴ反应后浊液,加入50%乙醇溶液,过滤,得到砖红色固体W,滤液放置24小时后,底部有几粒黄豆大小的黄色油状物质P。
① 文献表明:黄色油状物质P主要是乙醛在碱性条件下的聚合产物。在碱作用下,乙醛发生羟醛缩合反应生成CH3CH=CHCHO,CH3CH=CHCHO与乙醛继续发生羟醛缩合反应,最终生成多烯醛聚合物。写出由乙醛生成多烯醛聚合物的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
② 为进一步确定砖红色固体W的成分,该小组同学设计以下实验方案:取少量砖红色固体W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稀H2SO4,振荡,溶液变为蓝色并有紫红色固体。由实验现象能否得出该砖红色固体W是Cu2O,理由是___________
2023-07-10更新 | 196次组卷 | 4卷引用:北京市石景山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8 . 某学习小组通过下列装置探究能否反应产生

实验操作和现象:
操作现象
点燃酒精灯,加热i.A中部分固体溶解,上方出现白雾
ii.稍后,A中产生黄色气体,管壁附着黄色液滴
iii.B中溶液变蓝
(1)推测现象i的白雾中含有的物质是_______(填化学式)。
(2)该小组欲探究现象ii中黄色气体的成分,实验如下:
a.加热,产生白雾和黄色气体。
b.用溶液检验现象和实验a中的黄色气体,溶液均变红。通过该实验说明现象ii中黄色气体含有_______
(3)除了氯气可使B中溶液变蓝外,推测还可能有其他的原因(已知易升华)。
①写出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实验证实推测成立。
②除外,溶液变蓝的另外一种原因是在酸性条件下,装置中的空气使之变蓝。通过进一步实验确认了这种可能性,其实验方案是_______
(4)为进一步确认黄色气体中是否含有
查阅资料:酸性条件下,不能氧化。小组同学提出两种方案,均证实了的存在。
方案1:在A、B间增加盛有某种试剂的洗气瓶C。
方案2:将B中—淀粉溶液替换为溶液,检验
现象如下:
方案1B中溶液变为蓝色
方案2B中溶液呈浅橙红色;未检出
①方案1的C中盛放的试剂是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
②方案2中未检验出的原因是_______
③综合方案1、2的现象,说明选择溶液的依据是_______
2023-02-17更新 | 17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部分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教学质量检测化学试题
9 . 已知硫酸亚铁铵[](俗称莫尔盐)可溶于水,在时分解,其探究其化学性质,甲、乙两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
Ⅰ. 探究莫尔盐晶体加热时的分解产物。
(1)甲同学设计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装置C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由此可知分解产物中有_______(填化学式)。

(2)乙同学认为莫尔盐晶体分解的产物中还可能含有。为验证产物的存在,用下列装置进行实验。
D. 品红溶液E. 溶液F. 溶液和足量盐酸G. 排水集气法H.安全瓶
①乙同学的实验中,装置依次连按的合理顺序为:A→H→→→→G。_______
②证明含有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
Ⅱ. 为测定硫酸亚铁铵纯度,称取mg莫尔盐样品,配成溶液。甲、乙两位同学设计了如下两个实验方案。
甲方案:取样品溶液用的酸性溶液分三次进行测定。
乙方案(通过测定):实验设计装置如图所示。取样品溶液进行该实验。

请回答:
(3)乙方案中量气管中最佳试剂是_______
a. 水       b. 饱和溶液       c.        d. 饱和溶液
(4)乙方案中收集完气体并恢复至室温,为了减小实验误差,读数前应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
(5)若测得为VL(已折算为标准状况下),则硫酸亚铁铵纯度为_______(列出计算式)。
10 . 某学习小组利用下图装置探究铜与浓的反应(夹持装置和A中加热装置已略,气密性已检验)。
编号实验用品实验现象
溶液过量铜片剧烈反应,品红溶液褪色,时铜片表面产生大量黑色沉淀,继续加热,时黑色沉淀消失。
溶液适量铜片剧烈反应,品红溶液褪色,时铜片表面产生少量黑色沉淀,继续加热,时黑色沉淀消。
【资料】①微量与过量溶液发生反应:溶于甘油形成特征的绛蓝色溶液。
均为黑色固体。
回答下列问题:
(1)A中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2)装置B的作用是_______
(3)为了探究黑色沉淀的成分,进行了下列实验:
实验Ⅰ:将含黑色固体的铜片取出放入到试管中,加入稀硫酸搅拌,充分反应后加入过量的溶液,再滴入几滴甘油,无明显现象;
实验Ⅱ:将含黑色固体的铜片取出放入到试管中,加入溶液X并加热,一段时间后,黑色沉淀全部溶解,试管口处出现红棕色气体,底部有淡黄色固体生成。
①实验Ⅰ说明黑色固体中_______(填“含有”或“不含有”)
②实验Ⅱ中“溶液X”是_______,实验证明固体为
(4)用仪器分析黑色沉淀的成分,数据如下:
取样:铜元素,硫元素
取样:铜元素,硫元素
时黑色沉淀的成分是_______
(5)为探究黑色沉淀消失的原因,取时的黑色沉淀,加入浓,加热至时,黑色沉淀溶解,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生成,试管底部出现淡黄色固体,溶液变为蓝色。该过程的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
(6)实验可知,和浓除发生主反应外,还发生着其他副反应,为了避免副反应的发生,和浓反应时应选择的实验方案是_______(填标号)。
A.将烧瓶中的浓加热至以上,然后加入适量铜片
B.将烧瓶中的浓加热至以上,然后加入适量铜片
2023-01-16更新 | 26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