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物质制备的探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二氧化氯(ClO2)是一种高效的灭菌消毒剂,受热或浓度过大时易发生分解甚至爆炸。工业上常将ClO2制备成NaClO2固体以便运输和贮存,流程如下:

(1)“吸收”过程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
(2)“吸收”过程,温度控制在25℃的目的是_______(填字母)。
a.保持适当的反应速率   b.促进H2O2分解   c.防止温度过高引起爆炸
(3)NaClO2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由NaClO2溶液得到无水NaClO2的操作如下:

①减压,55℃蒸发结晶;
_______
③38℃~60℃热水洗涤;
④低于60℃干燥。
2022-09-02更新 | 15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学业水平合格性模拟考试化学试题
2 . 某化学小组在实验室制取Na2O2。 查阅资料可知,温度在573~673 K之间可生成Na2O2,若温度提高到733 K以上Na2O2会分解。除Li外其他碱金属不与N2反应。
(1)甲组同学设计制取Na2O2的装置如图。

①使用该装置制取的Na2O2中不可能含有的杂质为______
A. Na3N B. Na2CO3 C. Na2O D. NaOH
②该小组同学为测定制得的Na2O2样品的纯度,设计实验装置如下:

烧瓶中发生的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水槽中量筒中收集到的气体为_____。测定装置的接口从左至右正确的连接顺序是_____
(2)乙组同学从反应历程上分析出上述(1)②的测定反应中存在中间产物,从而会导致测定结果____(填“偏大”或“偏小”)。为证明其分析的正确性,设计实验方案如下:
实验方案产生的现象
Ⅰ.取烧瓶中的反应液,加入少量MnO2粉末有大量气泡逸出
Ⅱ.向NaOH稀溶液中加入2~3滴酚酞溶液,然后加入少量的反应液溶液先变红后褪色
Ⅲ.向反应液中加入2~3滴酚酞溶液,充分振荡,然后逐滴加入过量的NaOH稀溶液开始无明显现象,加NaOH溶液后先变红后褪色
实验方案I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根据上述实验可知,反应溶液中存在的中间产物与酚酞作用的条件是______
3 . 碱性锌锰电池的工作原理:Zn+2MnO2+2H2O=2MnO(OH)+Zn(OH)2,其中的电解质溶液是KOH溶液。某课题组用废旧铁壳无汞碱性锌锰电池为原料,制备一种新型材料——MnxZn(1−x)Fe2O4,其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1)已知MnxZn(1−x)Fe2O4中锰元素的化合价与实验室用二氧化锰制取氯气时还原产物中的锰相同,则铁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____
(2)滤液A中溶质的电子式为___________
(3)“溶渣”工序中稀硫酸与铁反应生成的硫酸亚铁可将+3价锰的化合物全部还原成Mn2+,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调铁”工序的目的是调整滤液中铁离子的总浓度,使其中金属元素的物质的量之比与产品的化学式MnxZn(1−x)Fe2O4相符合。
①写出“调铁”工序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若测得滤液的成分为c(Mn2+)+c(Zn2+)=a mol·L−1c(Fe2+)+c(Fe3+)=b mol·L−1,滤液体积为1m3,“调铁”工序中,需加入的铁粉质量为___________kg(忽略溶液体积变化,用含ab的代数式表示)。
(5)在“氧化”工序中,加入双氧水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生产过程中发现实际消耗双氧水的量大于理论值,其可能原因除温度外,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用氨水“调pH”后,经“结晶”、“过滤”可得到产品和滤液C(C为正盐),从滤液C中还可分离出一种氮肥,该氮肥的溶液中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排序为_____________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