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初,黄河下游堤防失修,决口频繁。康熙年间,河道总督靳辅“遍历河干,广咨博询,求贤才之硕画,访谙练之老成”。他主张从全局出发,将黄河、淮河、运河三者进行综合治理,并指出:“用水刷沙,虽为治河不易之策,然河身淤土有新旧之不同……五年以前之久淤……冲刷甚难,故必须设法疏浚也。”主要措施是坚筑堤防、蓄清刷浑、河运分离。由于治河经费紧缺,靳辅预支数个省份康熙二十年正税的十分之一、并允诺“以淮扬水涸之后溜出田地的屯田收入及商船货物缴纳的商税补还”。经治理,黄河安澜十余年,之后又连年决溢。

——摘编自王育民《中国历史地理概论》等

材料二   清末民初以来,原有黄河治理体系逐渐解体,黄河水患频发。1913年,濮阳双合岭决口,当时北京政府着力进攻南方革命力量,无暇顾及,导致灾情不断扩大,拖延两年才完全堵复。1921年,《大公报》报道:“黄河上下游近来迭次决口,被水区域益形扩大,加以款项支绌,河工经费不能尽力筹拔,因之河防设施多有未周。”1933年,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李仪祉提出了黄河治本思想,强调黄河治理要上中下游并重,防洪与航运、水电、灌溉兼顾,还认识到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在黄河治理中的重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治河策略。但由于主管机关职权不定,治理工作难以有效推进。

——摘编自苏全有等《民国时期黄河治理成效不佳的历史反思》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多次考察黄河并提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1999年,江泽民强调黄河治理开发应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实现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2019年,习近平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升为国家战略,标志着黄河流域的治理开发步入新征途。

——摘编自邓生菊等《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河流域治理开发及其经验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靳辅治理黄河的特点并予以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国时期黄河治理成效不佳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黄河治理中得到的启示。
2024-04-10更新 | 125次组卷 | 2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初,朱元璋采取鼓励垦荒政策,至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全国人口数大约为7270万,清朝经过顺治、康熙、雍正三朝的增长,至道光二十年(1840年),人口总数增至4亿3千多万,达到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高峰。人口的快速增加导致出现了许多社会问题,当时的学者洪亮吉觉察到这些问题,提出了调剂人口的思想,但没有被重视。

民国初期,国事衰败,“人满之患”的弊端日渐暴露。以《东方杂志》为代表,众多报刊积极刊登人口研究文章。这些文章运用西方马尔萨斯人口论和社会调查的方法,反对人口增殖的传统人口观,试图通过人口品质提高、优生手段达到民富国强的目标。

下表为《东方杂志》涉及人口研究的文章统计表:

文章篇数(部分)涉及人口理论9篇,强调生育控制4篇,人口调查15篇文章作者(部分)陈长潇、潘光旦、孙本文、乔启明(人口学者),竺可帧(气象学家)、彭家元(农业学家)、张荫麟(历史学家)

——摘编自任惠玲《洪亮吉人口思想与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比较及启示》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人口增长呈现阶段性特征,人口政策也在不断调整变化。50年代经济建设中“深深感受到不是人口太多,而是人手不足”,彼时“人多力量大”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加上受苏联鼓励人口增长的影响较深,党和政府对生育行为进行嘉奖。“鼓励”性人口生育政策带来的人口过快增长与社会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不断凸显,1957年马寅初著作《新人口论》深入剖析了当时中国的人口问题,60年代国务院首次提出计划生育。1978年“实行计划生育”第一次被写进《宪法》,国家明确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21世纪后,我国又面临人口老龄化加剧、年轻劳动力短缺等问题,2016年实施全面两孩政策。

——摘编自马红鸽、贺晓迎《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口生育政策变迁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人口快速增长的历史背景,概括民国初期人口研究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国后影响我国人口政策变化的主要因素。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中国历史上人口发展变化带来的启示。
3 . 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变革完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后世对秦始皇的这一做法,大多盛赞不已……虽然秦代……仅仅持续了二世……但秦代所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及其所确定的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划,却……为后世历代所遵奉…… (西汉初年)刘邦采用的是……混合体。

——李晓杰《体国经野:历史行政区划》

材料二   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材料三   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益损,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1)据材料一,后世对秦始皇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的哪一做法“盛赞不已”?概括这一做法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邦采用的“混合体”是什么?
(2)据材料二,说明元行省制与秦地方行政制度之间的关系及行省制“优”在何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对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最大创举。
(3)据材料三,你如何理解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中得到的基本认识。
2021-11-02更新 | 963次组卷 | 42卷引用: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4 . 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制度创新更是社会进步的保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鸦片战争以后一直被英国占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为了打破帝国主义对我国的经济封锁,保留香港作为国际通道,新中国没有立即收回香港主权。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从来不承认关于香港地区的三个不平等条约,声明将在适当时机收回香港主权。

材料二   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应该明确肯定: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就是说,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就是用什么方式才能解决香港问题,用什么方式才能解决台湾问题。只能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和平方式,一种是非和平方式。而采用和平方式解决香港问题,就必须既考虑到香港的实际情况,也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和英国的实际情况,就是说,我们解决问题的办法要使三方面都能接受。

材料三   2020521日,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刘兆佳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这部被港媒称为“港版国家安全法”的法律的订立,并非仅意在平息香港自身的乱局,更旨在防止香港问题对整个国家构成安全威胁。这一行动意在向外界释放明确信号:中国政府在捍卫主权和国家安全等基本利益和原则时,“将不惜一切代价”。

——环球时报《专家谈“港版国安法”:捍卫国家安全“不惜代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香港问题的由来。“适当时机收回香港主权”应如何理解?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三方面都能接受”的方案是什么,并简述其基本内容。这一方案对推动祖国完全统一有何意义?
(3)据材料三,分析“港版国安法”意义。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得也。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三   ....秦统一全国后,建立起比较完整的政治制度,从皇帝及于中央朝廷,从中央朝廷下达到地方政权,形成一个结构严谨、完整的管理体系,并且直接影响以后各朝代的政治制度,从秦到清的政治制度一直是因循渐序地发展的。

——韦庆远、柏桦《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实行的两大政治制度,并谈谈二者之间的关系。
(2)指出材料二所反映的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制度在 当时的进步性。
(3)综合上述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主要特点。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如图反映了1895—1920年两个阶段中国民族工业中纱厂数量的变化情况。


——据杨大金《现代中国实业志》上册编制

材料二   1933年7月,中国现代化讨论对于中国知识界广泛使用“现代化”一词,确有开风气的作用,但是,“现代化”“近代化”“现代国家”“近代国家”等词,早在此次讨论以前,即已成为蒋廷黻、胡适、陈序经等《独立评论》士人的惯常用语。蒋廷黻在《申报月刊》讨论之前,即在《独立评论》上频繁阐释了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诸方面的全面现代化观。到30年代后期,尤其是抗战时期,中国知识界对现代化内涵的理解,最终落实到近代科学技术与工业化上。

——阎书钦《20世纪30年代中国知识界“现代化”理念的形成及其内涵流变》


(1)与前一阶段相比,1912—1920年纱厂获得迅速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现代化”的特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族工业发展的认识。

7 . 材料 梁思礼出生在一个“一门三院士,满庭皆才俊"的家庭。他说自己从父亲梁启超邢里继承下来最宝贵的东西是爱国。1941年,梁思礼怀着“工业敕国”的理想赴美求学,希望“学一门工业技术”,“为中国的建设出力"。1949年,他获得自动控制专业博士学位后,拒绝了著名无线电公司的邀请,毅然回国。50年代末,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从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导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到第一艘神舟飞船,梁思礼与中国第一代航天人一起,白手起家,自力更生,创建起完整坚实的中圆航天事业。80年代初,梁思礼开始进军计算机辅助设计领域,倡导软件工程化,对载人航天发展起到很大作用。退居二线后,粱思礼站上讲台,面向全国高校开设《当代中国国情与青年历史责任》课程,讲授《中国航天精神和素质教育》,将航天的火种传给了下一代中国人。

——摘编自刘博智《梁思礼:饮冰室走出的驯火者”》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梁思礼的历史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思礼成为“共和国脊梁"的原因,并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国共两度合作,均对国家民族做出巨大贡献。首次合作,孙先生领导,吾辈虽幼,亦知一二。再次合作,老先生主其事,吾辈身在其中,应知梗概。事虽经纬万端,但纵观全局,合则对国家有利,分则必伤民族元气。今目吾弟在台主政,三次合作,大责难谢。

——摘编自1982年《廖成志致蒋经国先生信》

材料二   两岸关系越是要发展,越是会面临不停地阻力和挑战。有学者提出,“大陆方面现在的具体任务是防止台湾分离主义走向正式独立”。在台湾民众中,出现小部分的“独派”,他们要求“安定”,要求维持现状,台湾人民有其独特心态,对两岸关系重大问题的看法仍较混乱,世界上有些国家也会因为自己国家的利益而不希望看到统一后更加强大的中国,也会在无形中对两岸的统一造成干扰。因此,我们应该从多方面着手,让台湾民众深刻体会到祖国对统一的诚意。

——摘编自《浅谈当前的台海形势和两岸关系的发展趋势与建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国共两度合作的成果并指出廖成志的政治愿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海峡两岸关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国共两党合作的认识。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59年中国某部门根据历年全国工业生产统计数据制订了下表

年代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1958
增长率(%)
30.2

16.2

5.6

28.2

11.4

66


(1)据材料指出1953年至1957年中国工业生产总值发展的趋势,并指出影响发展趋势的主要原因。
(2)有人指出:“1958年的全国工业增长率的数据不可靠。”请你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为该观点提供合理依据。
(3)据此谈谈对你使用史料有何启示?
2019-08-14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包头市北方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将其命名为“丝绸之路”,其实是张骞通西域起到的效果。张骞通西域本身是出于军事、政治目的,而不是出于贸易。张骞出使西域扩大了中国丝绸在中亚的影响,引起了更远地方人们的兴趣。罗马帝国实力强大,对丝绸有强劲需求,罗马帝国贵族都以穿上丝绸为贵,随后丝绸价格甚至高过黄金,而汉朝是丝绸唯一来源。

——摘编自葛剑雄《历史上中国没有动力进行丝绸贸易》

材料二   “近代丝绸之路”从空间看,近代中外文化交流的通道是扩大了;从内容看,“西学东渐”是主线,但中国也在开放中艰难发展……晚清政府平定西北起义和新疆叛乱后,“丝绸之路”还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我们从晚清民初大量的时人旅行记中也可以看到这种情况,驼队马帮活动频繁,都带有大量的丝绸。海上丝绸之路所达的更是商埠大开,口岸林立……先有条约开埠,后有自开商埠。

——摘编自王健《“近代丝绸之路”: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历史跨越的重要节点》

材料三   “一带一路”传承中国历史文化精髓,秉持“讲信修睦、弘义融利、协和万邦”的理念,致力于再筑东西方利益交融、文明辉映的盛世。“一带一路”倡议旨在推动沿线国家实现发展战略对接、优势互补.推动更多国家和地区共同应对全球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推动相关各方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开展广泛、深入、持久的交流与合作,建设利益共享的全球价值链,构建更强劲、更有效、更具亲和力的区域一体化合作大格局,实现人类和平发展与共同繁荣。

——摘编自厉以宁、林毅夫、郑永年等《读懂一带一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丝绸之路”形成的历史条件,并概括汉代丝绸之路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丝绸之路”贸易的新特点,并说明“近代丝绸之路”贸易发展的作用。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如何更好地践行“一带一路”倡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