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90 道试题
1 . 中国古代文化辉煌灿烂,体现了各历史时期的风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逐步加剧,社会冲突和矛盾愈演愈烈,旧制度分崩离析,士阶层积极思考解决的方法,提出一系列的政治主张。随着士人队伍的壮大,代表各阶层的学派越来越多,提出的主张也越来越多,涌现出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等一大批思想家。战国时期,被称为诸子百家的各个学派、各种思想交错碰撞,相互批评,相互吸收,形成了为后世所称道的“百家争鸣”盛况,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写下了最为绚烂的一笔。

——摘自《中国通史》

材料二   唐是继先秦后又一个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黄金时期。文学艺术门类多样,有诗歌、散文、传记等,其它艺术如绘画、音乐、舞蹈、雕塑等都得到发展;政治文化、商业文化、外交文化都体现出不一样的胸怀,具有辉煌大气之美。文学艺术高度发达,诗歌类型多样、内容扩大,小说上产生了唐传奇,开拓了后世文学的道路;书法出现了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这些榰书大家,他们所创立的书体成为后世汉字的主要形态——正楷。唐代各类文化艺术融江了之前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和北方文化交融的成果,大胆吸收了周边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

——摘编自百度文档

材料三   (宋代)儒学方面兴起了后来被称作家学融汇了之朱子学的新儒学;文化方面,在古文复兴的同时,口语文学也兴盛起来;印刷术得到了空前发展而且发行的书籍不仅仅是儒家经典,还有历史书、请文集等。在这里值得特别一提的是科学书籍的出版发行。从科技和文化看宋朝是“现代的拂晓时分”。

——摘编自《中国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文化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从科技和文化看宋朝是“现代的拂晓时分””的理解。
2022-01-04更新 | 189次组卷 | 3卷引用: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2022-2023学年纲要上课时练习+单元测试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922日中共中央在《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事变的决议》中,强调“只有群众自己的力量能够战胜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求得民族的解放”。1932415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关于动员对日宣战的训令》中强调“只有全中国工农劳苦群众,才是真正反帝国主义的力量”。1933127日,中华苏维埃民主共和国政府和工农红军发表《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入华北愿在三条件下与全国各军队共同抗日宣言》,这三项条件是:①停止进攻苏区;②保证民众的民主权利;③武装民众以保卫中国独立统一与领土完整。1935年于81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呼吁全国各党派、各军队、各界同胞,无论过去和现在有任何政见和利害的不同,有任何敌对行动,都应当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组织统一的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

——改编自史仲文主编《中国全史》林妙珊陈金龙《19311945:中国共产党抗战话语的建构》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中国共产党对抗日依靠力量认识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是如何践行《八一宣言》的。
2021-11-25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同步课堂好题精炼(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2课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2021高三上·全国·专题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他借鉴金代制度,在以“藩邸旧臣”为核心的中原知识分子参议下推行“汉法”,同时保留能充分保障蒙古贵族特权地位的种种制度,重新在华北确立了封建的中央集权制统治体系以及相应的各种典章制度。中统、至元间的创置,奠定了有元一代制度。元朝制度多沿袭金制,同时又有不少前代所不具备的特点。其中有的反映了中原王朝历代相承的传统体制本身的发展变化,如行省的建立;有的反映了被保留的蒙古旧制,如蒙古、探马赤军中的奥鲁(老小营)建置;也有一些是在这两者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如刑罚体系中某些不同于前代的变化,对吐蕃地区实行的政教合一的统治等。

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采取了一系列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如建立管理农业的机构——劝农,指导、督促各地的农业生产,并以“户口增,田野辟”作为考课官吏的主要标准;编辑《农桑辑要》,推广先进生产技术;保护劳动力和耕地,限制抑良为奴,禁止占民田为牧地;招集逃亡,鼓励垦荒;军民屯田;减免租税;设置粮仓、常平仓,赈济灾民,储备种子;举修水利等。这些措施是元代前期农业生产得以恢复和发展的重要原因。

忽必烈居藩时,征召回回星历学者,波斯人札马鲁丁应召东来,后主西域星历司,至元四年撰进《万年历》,并制造了一套西域仪象,包括浑仪、天球仪、地球仪等七种。后立回回司天台,即以札马鲁丁为提点,吸收了不少西域天文学者在其中工作。

——冯克诚、田晓娜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忽必烈创立政治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简评忽必烈的统治。
2021-09-26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高考历史通史复习限时限量标准模拟卷-第5章宋元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变法历时十余年,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法律、社会、风俗等方方面面,商鞅强调以法治国,将奖惩机制贯彻到法令的各个方面,为了使秦国迅速强大,商鞅将举国之力集中到农业和军事上,实行强有力的农战结合的战略。

——摘自中央电视台纪录片《中国通史》解说词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在中国社会发生的洋务运动,是一场清政府为了拯救其垂危统治,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和发展军用工业、民用工业企业,编练建设新式海军海防,并相应培养新型人才为中心,以达到富强目的的活动。因此,不管清政府从事改革的洋务派自觉或不自觉、意识或不意识,他们的言行,在一定时期里是体现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要求的。

——夏元东著《洋务运动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商鞅变法在农业和军事领域的“奖惩”举措,并分析该变法对历史发展进程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洋务运动的目的,并结合所学写出两个“军用工业”,简要谈谈你对洋务运动“在一定时期里是体现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要求”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建设运动成为“社会运动的主潮”。据统计,30年代参加这一运动的团体或组织有600多个,试验区有1000多处,“各有各的来历,各有各的背景,有的是社会团体,有的是政府机关,有的是教育机构;其思想有的左倾,有的右倾,其主张有的如此,有的如彼”。运动者企图通过兴办教育、改良农业、提倡合作、办理地方自治与自卫、建立公共卫生保健制度以及移风易俗等措施,达到“复兴农村,振兴民族”的目标。运动在得到广泛赞誉的同时,批评也不少,有学者认为乡建工作只能解决枝节问题,农村土地占有的不平等与国际经济体系的不平等是农村发展的最大障碍。尽管运动以失败告终,但自此之后,乡村建设在中华大地上就从未停息过。

——摘编自徐秀丽《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

材料二   建国后,新解放区极其重要的任务是进行土地改革。在土改开始阶段,党的干部组织农会,实行减租减息和反“霸”斗争;但有调查表明,在有些地区只有40%的农民加入了农会。19506月,中央颁布了土地改革法以指导这项工作,新的法律肯定了“解放农村生产力”和“为工业化铺平道路”的观点。1950年夏末,关于农村社会中根深蒂固的力量的报告引起了领导人的注意,同时中国介入朝鲜战争加剧了社会紧张,导致新的土地方案强调阶级斗争与动员群众。新方案的重大步骤是确定全村农民的阶级成分,然后没收和重新分配地主的土地和生产性财产。土改工作组还从贫农和中农中吸收大量的新领导,通过诸如“诉苦会”和公审等方式,动员全村反对地主。土地改革将43%的中国耕地重新分配给约60%的农村人口,决定性的事实是,农村旧秩序已经证明毫无力量,农民现在可以满怀信心地支持新制度。

——摘编自《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建设运动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解放区土地改革的特点及其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新旧两个时期的乡村建设中得到的启示。
6 .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末,霍华德设想的城市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城市四周被农业用地所围绕;城市居民经常就近得到新鲜农产品的供应。……在土地上进行建设、聚居而获得的增值仍归集体所有。城市的规模必须加以限制,使每户居民都能极为方便地接近乡村自然空间法国建筑师加尼埃从大工业的发展需要出发,把“工业城市”的要素进行了明确的功能划分。从18世纪开始,法国里昂逐渐成为工业城市,20世纪30年代以后,里昂郊区的卫星城镇大规模发展,逐渐与市区连为一体。里昂老城是法国乃至欧洲的文化与艺术中心,城市生活居住区沿罗讷河和索恩河呈南北长条形而建,疗养及医疗中心位于北边上坡的向阳面,东部是广袤的田野。工业区分布在市郊,南部是大型核电站,保障城市的能源供应,东南部是汽车工业基地。备区间均有绿化带隔离。里昂作为交通枢纽,是欧洲物流的主要仓储和中转基地,火车站设于工业区附近,城市设快速干道和供飞机起飞的实验性场地。

——摘编自《世界现代化历程·西欧卷》

材料二   19491978年,我国的城市化率仅从12.5%提高到17.9%,平均年增长0.2%,这种缓慢的城市化主要是严格的户口登记条例限制了人口迁移流动。80年代起,我国城市化进入了“中国特色城镇化模式”,伴随乡镇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村劳动力“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非农转移就业模式产生了“人口就地城镇化模式”。90年代以来,我国东南沿海诸多地区户籍人口的自然增长率逐渐转变为负值,这些地区常住人口规模的增长主要来源于迁移流动人口的贡献。大量外出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地区,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摘编自《人口流动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田园城市”和“工业城市”理念提出的背景。并说明这两种城市的各自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改革开放前后制约和促进中国城镇化发展进程的历史因素。
2021-09-24更新 | 308次组卷 | 3卷引用: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滚动双测卷-第十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巨大成就(A卷新题基础练)
7 .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且是人类历史上唯一连绵不断的文明。五千年灿烂中华文明的形成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具有自己的个性、风格和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时期时代文化六大区系类型图

材料二   这五个文化区都紧邻和围绕着中原文化区,很像一个巨大的花朵,五个文化区是花瓣,而中原文化区是花心,中原文化区起着联系各文化区的核心作用……由于中国史前文化已形成一种重瓣花朵式的向心结构,进入文明时期以后,很自然地发展为以华夏族为主体,同周图许多民族、部族或部落保持不同程度关系的政治格局。

——摘编自微博

材料三

内容出处
“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魏书·序纪》
“其(孔子)道可尊,使万世景仰。”《金史·熙宗本纪》
“援唐宋之故典,参辽金之遗制,设官分职,立政安民。”《元史·世祖本纪》
针对“华夷之辨大于君臣之伦”、雍正帝驳斥道:“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国家认同:清史研究的新视角》

(1)材料一、二揭示了中华文明起源情况。综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文明起源的最显著特征及基本内涵。
(2)华夏认同是中华文明发展历史的主流之一。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华夏认同的主要表现,谈谈你对华夏认同的认识。
2021-09-24更新 | 242次组卷 | 3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二)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我们的政策是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十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邓小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材料2   近三十年来,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已发生根本变化。我国国际地位越来越高,国际作用越来越重要……今天,实现中国的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世界上普遍承认只有一个中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台湾各界人士也纷纷抒发怀乡思旧之情,诉述“认同回归”之愿,提出种种建议,热烈盼望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已经命令人民解放军从今天起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我们认为,首先应当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台湾当局之间的商谈结束这种军事对峙状态,以便为双方的任何一种范围的交往接触创造必要的前提和安全的环境。

——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

材料3   


材料4   



依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概括实现祖国统一的有利因素。
2021-12-28更新 | 56次组卷 | 2卷引用: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同步课堂好题精炼(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7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礼记·月令》记载:“季春之月,遇荒政,布德行惠,赐贫穷,赈乏绝。”在汉代,地方官吏要向朝廷上“籍簿”,官府通过这项工作摸清年老者的相关情况,作为救济扶助的依据。北魏孝文帝下诏“满六十而有废痼之疾,皆于别坊遣医救护,豫请药物以疗之”。唐代,里正根据“手实”进行核查,经核查后由官员按照各户资产的多少、丁口的强弱将其划分为9等,执行不同的税收标准,由于年老、伤病等会受到照顾,为防止有人弄虚作假,相关官员还要特别检阅人丁形貌,称为“团貌”。宋代,范仲淹父子开办的“范氏义庄”,设有义宅供贫困族人借住,并给予口粮;宋英宗在京城汴梁的东西南北各设置一所四福院。

——摘编自陈忠海《古代的“扶贫”》

材料二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十八大之后,中国共产党更加重视扶贫工作。明确指出:中国幅员辽阔,各地贫困问题复杂多样,只有贯彻精准扶贫方略,才能确保扶贫举措对症下药,取得实效。在党精准扶贫方略引领下,从开展建档立卡、选派驻村干部,到推进分类施策、建立贫困退出机制;从因地制宜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到严格落实“六个精准”明确要求。全国各地找准穷根,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2017年,湖南安化,黑茶产业摆脱粗放生产模式,走出一条茶旅融合发展之路;河北阜平,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落地落实,1万多名建档立卡贫困户走出深山,迎来新生活。……2018年,“精准扶贫”等理念被写入第七十三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关于消除农村贫困问题的决议。

——摘录自《人民日报》(2021022607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救济方式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当代扶贫与中国古代救济相比的不同之处并说明其意义。
2021-11-20更新 | 172次组卷 | 2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大附中2022届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五)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文学变革运动与社会转型、文化变迁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中期韩愈、柳宗元发起古文运动,是安史之乱带来的社会危机所激发出的文人强烈的忧患和改革意识的产物。其主张一是文体的革新,即摒弃六朝以来流行的华而不实的骈文,在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建立新的散文。二是文风和文学语言的革新,提出“词必已出”和“文从字顺”,并借此昌明儒家之道,攘斥佛教。北宋面临着更加严重的统治危机,更为重视文以载道这个重要的理念,文章的议论成分、政治教化功能进一步增加。这种载道的古文在此后一千年间占据正统地位。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情况才有了根本的改变。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五四”新文学运动,是19世纪中期以来西方文明对中国全面冲击的产物。新文学运动的代表们指出:“我们反对古文,大半原为他晦涩难解,养成国民笼统的心思,使得表现力与理解力都不发达,但另一方面,实又因为他内中的思想荒谬,于人有害的缘故。这宗儒道合成的不自然的思想,寄寓在古文中间,几千年来,根深蒂固。……”所以,新文学革命是语言和思想同时操作,且更偏重思想变革。“五四”文学革命倡导的新道德以尊重个性权利、维护个人权益,并要求文学表现“个人的解放”,具有非同小可的意义。

——摘编自祁志祥《形式革命与思想革命:“五四”文学的复合审美追求》


(1)据以上材料比较唐宋古文运动与“五四”新文学运动的不同主张,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2)据以上材料指出两次文学变革运动的关系,并概括其共同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