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0 道试题
1 . “中国”探源
“中国”的称谓始于何时,最初的含义是什么,后来又有什么变化,是学界关注的问题。某班同学围绕“‘中国’探源”开展研究性学习。
(1)寻找“中国”一词的来源,同学们想到商朝的__________,(单选)但只找到了“中”字,没有找到“国”字。
A.石器B.陶器C.玉器D.甲骨文
(2)接着在西周的何尊铭文中,同学们找到了“宅兹中国”四个字,它是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__________。(单选)但何尊铭文记事简略,只提供了关于“中国”地域范围的一种认知。
1A.实物证据B.图像证据C.口传史料
(3)探究“中国”的含义,需查阅更多材料。

A.中国者,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

——《国语·越语》

B.秦遂以兵灭六国,并中国。

——《史记·天官书》

C.皇帝(刘邦)继五帝三王之业,统天下,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

——《汉书·陆贾传》

D.将流入黑龙江之额尔古纳河为界:河之南岸属于中国,河之北岸属于鄂罗斯。

——(清)《平定罗刹方略界碑文》


以上材料里的“中国”含义不尽相同。体现文化含义的材料是__________;体现政治疆域含义的材料是__________。(填写字母)
至此,同学们发现: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的含义不断丰富。
(4)秦汉时代,政府创设和推行了一系列制度、措施,“中国”一词逐渐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代名词。结合所学,从以下几个方面列举具体内容各一。
政治方面:中央:__________
地方:__________
经济方面:__________
文化方面:__________
(5)在“中国”探源过程中,有同学认为:对古史研究最有价值的是考古资料,它是通向历史真实的唯一大道。这引起大家的争论。你是否同意这一看法?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清代官修《明史》载:“顺治三年六月,大兵克绍兴,以海(朱以海,即明鲁王)遁入海。久之,居金门,郑成功礼待颇恭。既而懈,以海不能平,将往南澳。成功使人沉之海中”。

材料二:江日升在其著作《台湾外纪》中,引“野史”《明季续闻》道:“辛丑,(郑)成功迎(鲁)王归金门,仍奉供给。壬寅(1662)五月初八日成功殆……(十一月)鲁王薨。

注:江日升是为明末将领之后,自幼听闻父亲谈论明郑事迹,康熙年间恩科解元

(1)指出材料一、二中对明鲁王的死因记载的矛盾之处。
(2)针对明鲁王死因,你认为上述两则材料何者可信?或你另有观点?说明理由。

材料三:1959年,明鲁王墓于金门重见天日,出土刻有墓志铭的石碑一块,上刻“监国鲁王讳以海……力图光复,虽末路养晦,而志未尝一日稍懈也……王素有哮疾,壬寅(1662)十一月十三日,中痰而薨”等字。

(3)材料三对澄清明鲁王的死因有何价值?从史料的性质和价值的角度简述理由。
(4)综合上述材料,例举两项导致历史记载出现“矛盾”的原因,并指出破解这一“矛盾”的方法。
3 . 目录呈现了一本书的结构和内容,也透露出丰富的历史信息。若将不同时期的史书目录进行比较,还能体现史学的变迁。

材料一:司马迁《史记》目录(部分)

五帝本纪第一夏本纪第二殷本纪第三12本纪
三代世表第一十二诸侯年表第二六国年表第三10
礼书第一乐书第二律书第三8
吴太伯世家第一齐太公史家第二鲁周公史家第三30史家
伯夷列传第一管晏列传第二老子韩非列传第三70列传

材料二:吕思勉《中国通史》目录(部分)

——1939年第一版

上编中国文化史(共18章)下编中国政治史(共36章)
第一章婚姻第二十二章夏商周的事迹
第二章族制第二十三章春秋战国的竞争和秦国的统一
第三章政体第二十四章古代对于异族的同化
第四章阶级第二十五章古代社会综述
第五章财产第二十六章秦朝治天下的政策
…………
第十八章宗教第五十四章革命途中的中国
(1)填空题
司马迁撰写的《史记》,以______、表、______、世家、______的形式,叙述了上起______、下至______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首创了______体裁。
(2)作为一部历史正剧,《汉武大帝》的编剧主要依据《史记》和《汉书》等历史著作,说明(单选题)
A.这两部著作所述史实是绝对的信史B.这两部著作提供唯一有价值的史料
C.这两部著作具有很高文献史料价值D.影视作品的史料价值不亚于文献史料
(3)请根据目录,从体例、内容两个方面比较两部史书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4)结合两部史书的成书时代背景,谈谈你对两部史书异同的看法?
2022-04-21更新 | 123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宝山区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西晋杜育的《茶赋》是我国第一篇以茶为主题的文学作品。某班兴趣小组以此为题材对茶的起源问题进行探究后,形成了以下四种意见,其中最合理的是
A.文学作品不具有史料价值,不能以此确定茶的起源
B.文学作品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仍不能据此确定茶起源于晋代
C.唐代《茶经》是中国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应据此确定茶起源于唐代
D.传说神农氏发现了茶,可据此确定茶起源于神农氏时期
2021-01-08更新 | 325次组卷 | 32卷引用:2014届上海市黄浦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一模)历史试题
5 . 阅读下列史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家统有天下,薄海内外,罔不臣服。列圣相承,无间远迩。有贡,即有……计其贡物,时值甚廉,给之太……所贡之物不过数百金之值,而供亿浩繁,何啻数十倍。

——摘自《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十四

材料二   凡大英商民在粵贸易,向例全归额设行商,亦称公行(注:十三行)者承办,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

——《南京条约》(1842年)

今将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各关英吉利国出进口货物议定应完税则,分类开列于后:……凡出口货有不能赅载者,即论价值若干,每百两抽银伍两。……凡属进口香料等货,例未赅载者,即按价值若干,每百两抽银拾两。

——中英《五口通商章程:海关税则》(《南京条约》附约)(1843年)


问题
(1)概括材料一中明朝贸易制度的特点。
(2)概括材料二中《南京条约》及其附约的内容,指出其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外贸易关系变化的看法。
2021-08-09更新 | 134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2019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下列有关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的资料中,史料价值最高的是
A.当年参加开国大典的人员的回忆录
B.电影《开国大典》
C.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崛起之路——共和国风云60年》中的有关描写
D.开国大典时的新闻照片和影像资料
2019-12-23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徐汇区位育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最优选择题 | 较易(0.85) |
7 . 今年国家邮政局发行了一套《遵义会议八十周年》的邮票,由于特殊原因,此次会议召开的情景并没有留下照片,邮票选用油画《遵义会议》为背景,画中出现了一个久违的面孔——林彪,这是“九一三”事件后,首次在“国家名片”上出现。对邮票选用油画《遵义会议》为背景,解读最为合理的是

A.官方肯定了林彪对中国革命作的贡献
B.油画具有较高的写实性得到了官方认可
C.油画虽有艺术渲染但仍具有史料价值
D.油画中的人物座次与遵义会议如出一辙
2019-08-24更新 | 211次组卷 | 2卷引用:2015学年上海青浦区期末学业质量调研测试历史试题(一模)
2014·上海·高考真题
真题 名校
8 . 据《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的遗业,大量阅读朝廷金匮石室之书,还到各处实地探访,搜集遗闻,最终写成了不朽名著《史记》。由此可见司马迁
A.侧重口述史料收集B.具有史料考证意识
C.注重史学文学价值D.秉承朝廷旨意著史
2019-01-30更新 | 853次组卷 | 9卷引用: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历史(上海卷)

9 . 2018年是农历戊戌年。两个甲子之前的戊戌变法,既是晚清系统改革的一次尝试,也是一场思想文化运动。至今仍有不少课题值得研究。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随后的问题。

材料一

(1)请对材料一中图片的史料价值加以判断。(填入符号,

①对于研究戊戌变法措施的影响,较有价值的史料是:___________

②对于研究戊戌变法的理论依据,较有价值的史料是:_____________

③对于研究戊戌变法的结局,较为全面的史料是:_____________

材料二政变之总原因,盖出于光绪帝之怯懦,无权无勇,积威所施,不克自拔,慈禧以玩偶视之,一有异动,则随其喜怒而置焉!

——萧一山《清代通史》

材料三“维新派的目标正是我们的目标,他们的计划好倒是好,就是有些不切实际和操之过急。”

——《泰晤士报》主编姬乐儿致该报驻北京记者莫里逊的信(1898年11月25日)

材料四在戊戌期间,康广仁曾批评其兄康有为:“规模太大、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动太大。”

——李书源、管书合《洋务派与戊戌维新运动》

(2)材料二、三、四都在解释什么问题?

(3)你认为120年前的戊戌变法有何价值?

2018-04-13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杨浦区2018届高三下学期等级考模拟质量调研(二模)历史试题
10 . 观察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和图二分别反映的是哪两则历史事件?
(2)从图一事件到图二事件期间,中国经历了哪些重大的历史时期?
(3)图一和图二的史料价值有何不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