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5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近代中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背景下,各阶层的爱国人士展开了多种救亡图存的斗争。

材料一

抗争与探索(代表事件)代表人物主张
A奕䜣,曾国藩,李鸿章师夷长技以自强,“剿发逆,勤远略”
B孙中山,黄兴“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C蔡元培,鲁迅,刘半农拥护“德先生”“赛先生”反对旧伦理旧宗教

材料二   近百年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利用科学和机吗?能废除我们的家族和家乡观念而组织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吗?能的话,我们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话,我们这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新编》总论


(1)根据材料一所示表格,在ABC处填上相应的内容。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任选ABC中的一个事件进行评价(要求:明确写出所选事件名称后再进行评价)。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思想史上,理欲观始终在不断发展变化。先秦孟子提倡寡欲,用道义来限制人们的私欲;北宋张载提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至南宋,政权的偏安一隅,朝廷的穷奢极欲,地方官吏贪贿日盛,社会纲常日渐败坏,使得朱燕推出了一套新的理欲观。其中,朱熹认为“理”是道德本体与原则,而君臣、父子、夫妇则是千古不灭的伦理。朱熹肯定了人之合理的欲望,认为人性本善,但因受利所蒙蔽,违反恻隐之心,以致违背天理,而过度的欲望便是人心之病害,是需要去除的,以恢复本然的合理的状态。

——摘编自马毓璘《试析朱熹的理欲观》

材料二   李贽曾说:“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他所说的“私”是指百姓的自然之欲,并将这种自然之欲等同天理良知,认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追求这种物欲则是人们与生俱来的生理需要,是人人皆俱的自然属性,追求“富贵利达”是人的普遍本性。私欲正体现了人的真性情,人们追求私利的无限热诚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满足私欲才能顺应社会的进步。

——摘编自谭兵《两种理欲观的对峙——王夫之批判李贽的根源剖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朱熹的理欲观,并分析其形成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李贽的理欲观,并谈谈你的认识。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春秋战国之际,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社会关系上的大动荡和大变革。在这个过程中,政治结构上的宗法“礼治”逐渐松弛和瓦解,从而使“士”阶层从宗法制度的羁绊下解放出来,进而为“百家争鸣”的兴起创造了基本的前提条件。

——摘编自周继旨《论先秦的“百家争鸣”与“士”阶层的解放》


(1)图中人物分别是“百家争鸣”中哪一思想流派的代表?并列举其主张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简述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背景是什么?
2022-10-27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清镇北大培文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现代化是在西方列强的大举入侵中被迫开启的,经历了师夷制夷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中国人民在半个世纪的时间内不断探寻现代化的道路,结果都失败了。直到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为在黑暗中探索现代化道路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分析中国的历史、现状和所处的时代环境,明确指出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的前途。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独立,并在此基础上开始了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胜利进军。

——摘编自张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贡献》

材料二   1959年,中央明确了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即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国防现代化。1992年,党中央提出,中国的现代化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在内的全面的现代化。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方面协调发展

——摘编自王正坤《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探索和经验启示》

材料三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一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 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开始走上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内涵的变化,并概括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经验启示。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晚清地方自治兴起于19世纪40年代,一方面是晚清政府为了保住其统治地位,不得不接受地方自治,另一方面是新兴资产阶级这一社会力量为了救时改制而提出进行政治变革。维新变法后,一些具有地方自治意义的自治团体,如湖南南学会等兴起,开启了地方自治的实践。在维新派看来,“独立之举,非可空言,必其人民习于政术,能有自治之实际然后可”。维新派认为要张国力、伸国权,必须使民族强大;而要保民生、厚民生,则必先实行地方自治。维新派提倡绅士自治其身,自治其乡,绅士要具备参政、议政能力,通过地方自治以兴利除弊,使“官民上下,同心同德,以联合之力,收群谋之益”,“而去郡县专政之弊”。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扼杀了中国人的独立意志和政治权力,国民普遍缺乏公民意识和责任心,要改变这一状况,一个重要方式即实行地方自治,像欧美各国一样“人人有议政之权,人人有忧国之责”。

——摘编自李娅玲《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地方自治思想与实践论述》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地方自治兴起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维新人士对地方自治实践的认识。
2022-04-17更新 | 125次组卷 | 2卷引用:贵州省2022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模拟测试(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指出:西周以同姓兄弟或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这种“掺沙子”(     
A.瓦解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原社会结构B.不利于当地社会秩序和经济的发展
C.巩固了周王朝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D.有利于扩大周王朝的边疆管理区域
7 . 20 世纪以来国际秩序不断变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战后缔结的和约全面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特点对世界历史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国际联盟作为第一个立誓共同防御侵略、以非暴力方法解决争端的世界范围的国际合作组织……在民族自决原则的基础上重新划分欧洲边界的特点……《国际联盟》第22条把从同盟国手中获得的殖民地居民看作是“在现代世界的紧张形势下还不能自己站立的民族。”因此,这一条款规定:“这些民族的监护应该委托给那些先进民族”。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作为二战的重要成果,二战后期确立的国际秩序依然是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基础,由国际政治经济变化的现实,通过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国际治理法治化。使之得到进一步补充、完善与发展,并能够可持续地维护和平。

——徐蓝《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的新进展》

材料三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基于中国对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大势的准确把握,是源自中华文明“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和平思想与和谐理念,是中国为推动世界和平与可持续发展给出的一个可供选择的、理性可行性的行动方案,是为了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中外历史纲要》(下)141页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巴黎和会解决国际争端的方式。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二战后确立的国际秩序”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说明中国首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
2022-06-23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三新”改革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校联考(等级考)历史试题(四)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动,引起学术文化发生巨大变动,官学衰败,民间私学兴起,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汉代司马谈评价各学派时提道:“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在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各家学说各有侧重,有侧重于道德政治学说的,如儒家、墨家;有侧重于政治、军事之实事的,如法家、纵横家;有侧重于明辩逻辑的,如名家;道家主张“无为”,但其中心要义也还是“为治”。即使是哲学问题的提出和探讨,也都是固绕着“治国平天下”这一中心。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材料二   汉初盛行的黄老之学来自民间,以道家思想为主,整合了阴阳、儒、法等各家,但它只是社会普遍认可的思潮,没有被官方确立为居于统治地位的学术形态。到汉武帝继位后,在董仲舒等儒家信徒的辅助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初步确立了儒家官学的地位,同时也奠定了其后几千年儒家学说独尊的地位。当然被独尊的儒学,并不仅仅是先秦儒学的简单重复,而是在融合先秦诸子学说的基础上,顺应现实而做出的思想重大发展。

——摘编自张立文《中国学术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学术发展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时学术思想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9 . 李小庆评价洋务运动,认为“当时的中国并非一个近代国家,政府不是一个近代化的政府,用旧有思维定式去带领整个国家走向近代化,注定是一场悲剧”。这一观点意在说明洋务运动(     
A.背景的偶然性B.内容的局限性
C.目的的双重性D.影响的深远性
10 . 1895年(光绪21年)英商怡和纱厂成立,1896年(光绪22年)英商老公茂纱厂、英商增裕面粉公司、美商鸿源纱厂、德商瑞记纱厂、日商上海纺织株式会社第一厂、日商三井制面工厂等成立……这一时期,外商在中国投资建厂的主要背景是(       
A.《马关条约》的签订B.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C.洋务运动的开展D.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