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苏轼提出:“古者以民之多寡为国之贫富……国家承平百年,户口之众有过于隋。然以今之法观之,特便于徭役而已。国之贫富何与焉。非特无益于富,又且以多为患:生之者寡,食之者众,是以公私枵然而百弊并生。”明代冯梦龙曾提出:“不若生一男一女,永无增减,可以长久。若二男二女,每生加一倍,日增不减,何以养之?”清代学者洪亮吉则说“今为农者十倍于前,而田不加增;为商贾者十倍于前,而货不加增;……所入者愈微,所出者愈广,于是士农工贾各减其值以求售,布帛粟米又各昂其价以求出市。此即终岁遑遑,而自好者居然有沟壑之忧,不肖者遂至于生攘夺之患矣。”
——段塔丽《中国古代人口控制思想及其现代意义》等
材料二   梁启超曾提出“大地百物之产,可以供生人利乐之用者,其界未有报,其力皆藏于地,待人然后发之。”因此“尽地力者,农、矿、工之事也。”如能采取先进技术,充分利用地力,“虽生齿增数倍,岂忧饥寒哉?”薛福成认为西方国家“善寻天地,天涯海角,无阻不通,无荒不垦。彼以此治民,虽人满,何尝不富也”。因此,他主张与巴西、墨西哥等国签订合同,订立协议,“许其招纳华工”。孙中山则提出,一方面,“沿海沿江烟户稠密省份,麇聚之贫民无所操作”,存在大量失业人口;另一方面,西北和蒙古地区,都是“土旷人稀,急待开发”;还有“中国现时应裁之兵,数过百万,生齿之众需地以养”。所以他提出“以国民需要之原则衡之,则移民实为今日急需中之至大者”。1918年出版的陈长蘅的《中国人口论》,认为“今日之中国不能以民众为可恃,而应当力求国民品质与能力之增高”。
——李永芳《中国近代人口管理思想述论》等
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材料中共同的人口思想,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以后人口问题突显的社会经济背景。
(2)概括材料二中的人口管理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人口思想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清末,在全面的近代文化革新运动中,中国语言文字也经历了一场颇有深度与规樸的变革运动。吴稚晖等学者认为:文字者,不过器物之一。如其必守较不适用之文字,则武器用弓矢可矣,何必采用他人之快枪?航海用帆樯可矣,何必采用他人之汽舟?文字所以达意,与弓矢、快枪、帆樯、汽舟之代カ,非同物欤?何为不宝祖宗之弓失与帆樯,而必宝其呆滞朴塞之音,板方符咒之字哉!是真所谓以伪传伪,习焉不察者也。与之相反,张枬等学者认为:中国自古以来,亡国之祸叠见,均国亡而学存。至于今日,则国未亡而学先亡。…肄大秦之书,家习劫卢之字,宿儒保经以行,博士依席不讲,举凡三仓之雅,六艺之精言,九流之坠绪,彼赢秦、蒙古所不能亡者,竟亡手教育普兴之世,不亦大可哀邪!故国学之厄,未有甚于今日者也。夫国于天地,必有与立,学也者,政教礼俗之所出也。学亡则一国政教礼俗均亡;政教礼俗均亡,则邦国不能独峙。

——摘编自吴稚晖《吴稚晖文集》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述清末文字改革的主要观点及理由。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清末文字改革运动的历史背景。
2021-08-26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16届高三第七次高考仿真模拟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1896 年,梁启超说:“西国- -切条教号令,备哉灿烂,实为致治之本,富强之由。今之译出者,何寥寥也?彼中艺术,日出日新,愈变愈上,新者一出,旧者尽废。今之各书译成,率在二十年前,彼人视之,已为陈言矣。”因此,梁启超主张(     
A.建立君主立宪制度B.引进西方先进科技
C.批判传统儒学思想D.学习西方最新成果
2022-09-18更新 | 137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大附中2023届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三)文综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叶圣陶日记(节选,农历1911年十一月—十二月初)

辛亥年十一月二十日

近日割辫甚多。校中学生殆已割尽。然亦有一般人冥顽不灵,牢种奴性,死留此一条亡国之纪念物。自命为不肯与世推移者。

十一月二十四日

鄂江战事现正在停战时期之中,而北方又有遣使来议和之事。夫停战议和本须有不得已之势,现双方立于反对之地位,非战争不可以解决者也。且在民军之初意,非欲成一大民主国乎?则北虏未去,民主国未完全,何可和也?

十二月初七日

傍晚出《民国报》第二期阅之。既更阅《民报》。

我国革命之首倡者实推孙中山,昨日由美抵沪,沪上人士均喜跃如狂。

近日军饷非常缺乏,我校中同学可排演新剧,得资助饷。虽一粟之于沧海,然心可少慰矣。于闻之大喜,即欲编辑脚本,用时事而寓劝化之意。在苏演数日,更可周历各乡,可以广教育,可以集多金。

十二月初十日

选举总统一事为历史所未有,亦民国之光荣。街头巷角,高竖五色之国旗,而各学校亦停课一日焉。

十二月十二日

有浙军十数人,持剪刀行,途次见有辫者,辄剪去之。被剪者已数十人。愿为辫子作忠臣者多趋避焉。

——摘编自叶圣陶(1894—1988)日记《辛亥革命前后》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20世纪初辛亥革命有哪些史料价值
5 . 《新唐书》写道:“自天宝以来,大盗屡起,方镇数叛,兵革之兴,累世不息,而用度之数,不能节矣。加以骄君昏主,奸吏邪臣,取济一时,屡更其制,而经常之法,荡然尽矣……盖口分、世业之田坏而为兼并,租、庸、调之法坏而为两税。至于盐铁、转运、屯田……无所不为矣。盖愈烦而愈弊,以至于亡焉。”这段材料旨在说明(       
A.藩镇割据的现象B.两税法实施的结果C.唐朝灭亡的原因D.宦官专权的危害性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文化自信是推动理论创新的源泉,理论创新来源于实践,也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个人如果同时具有孔子提倡的爱心、孟子的正义、墨子的实践,韩非子的直面人生、老子的智、庄子的慧、荀子的自强,就一定能成为杰出的人”。

——易中天

材料二:“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李贽)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黄宗羲)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式)

“天地之化日新”(王夫之)

“凡为帝王者皆贼也”(唐甄)

——摘编自人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三》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易中天的这段话是对中国历史上哪次思想解放运动的概括?选取材料中的三位思想家,分别指出其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表中空缺的内容。
主题:明清进步思想
代表人物思想主张
李贽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唯物论思想
唐甄大胆批判君主专制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我们应该怎样理性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7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孝文帝改革就其深度、广度和影响而言,可与商鞅变法相媲美。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马非百《秦集史》
材料二 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一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材料三 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跋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呈现怎样的特点?
(2)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是什么?
(3)据材料三,与商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
2019-01-30更新 | 2208次组卷 | 32卷引用:云南省丽江市古城中学2018届高三四月份考试历史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某史籍载:元朔二年,“春正月,诏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皆侯矣。”对这一举措的解读正确的是
A.背景:汉承秦制,加强中央集权
B.内容:废除嫡长子继承王位的历史传统
C.结果:尾大不掉,导致七国之乱
D.意义:避免激起诸侯王武装反抗的可能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