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先秦儒家始终以积极心态和入世情怀对待社会、对待生活。树立高尚的道德信仰,强调个体修养、社会教化、国家治理方面的重要价值。儒家爱国主义认为个人从来就是与一定的国家民族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就没有个人的私人利益。儒家的仁学爱国思想强调“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以血亲之爱为基础发展起对国家民族的爱,使血亲的骨肉之爱与对国家民族的爱合为一体。在忠与孝之间,主张牺牲对父母的孝而对国家尽忠,甚至主张大义灭亲。这种价值导向深入中华民族的内在心灵培育出一种国而忘家、精忠报国、以身殉国的浩然正气。

——摘编自史康健《略论儒家仁学的爱国主义精神》

材料二   梁启超在《爱国论》中写道:“爱国者何?民自爱其身也。故民权兴则国权立,民权灭则国权亡。故言爱国,必自兴民权始。”在避难日本期间,梁启超走向了以思想影响社会,构造国民思想,以服务于社会变革的文化改造活动。梁启超希望国家的建立,要既实行宪政,又能保持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孕育民族文化内涵的现代国家。这样的国家的国民必须是“新民”--时时为国家与民族一体化而存在的“国民”“公民”,是以一种整体性而存在的国民。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实践中,梁启超的思想在当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摘编自商植桐郭瑞军《论梁启超的个人自治思想与共和爱国主义、文化民族主义的当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爱国主义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的爱国主义思想内涵及其影响。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代的体育活动根植于汉代的思想和意识形态之中。汉初,各家学术思想非常活跃,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促进了体育活动的发展。70多年后,“射、御、数”的体育教育被从“六艺”中剔除,竞争性和对抗性强的体育活动也逐渐变成了传习封建礼节、宣传封建道德的手段。东汉时期,更多的人追求“长生不死”和“肉体成仙”,所以,这时的体育活动特别注意保健和强身功能。当时,讲求呼吸守意的习禅方法与养生健体相互结合,也为体育活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

摘编自钱文军《汉代体育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与思想基础》

材料二:谭嗣同(1865-1898)是我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由于受墨家任侠精神的影响,谭嗣同认为汉宋士人和学派之“任侠”精神是“依仁蹈义,舍命不渝”,应予以继承和弘扬,只有弘扬尚武之风、武侠之风、体育之风,民才自强、国将不衰。他认为西方诸国的强大在于“喜动”,而中国的落后在于“好静”,倡导引进西方体育,以体育兴国强民。他还主张“废缠足”、兴办“女学”,使妇女和男人享有同样的接受教育、参与体育的权力。

——摘编自戴伟宇《中国近代思想家谭嗣同体育思想考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汉时期思想领域的变化对体育发展产生的相应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谭嗣同体育思想的特点。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宋朝开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发展的速度加快,宋代政府在对农业与商品经济关系的处理上出现了许多与历朝的不同之处。唐朝的“坊市制度”在宋代被取消,此举极大地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重农抑商情况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国家有了雄厚的经济实力,因而商业的发展只能对统治者有利,而不会影响其统治地位。宋代仍然把农业放在经济发展首位并注意改进农业生产工具,奖励垦荒,因此,至天圣年间(1023~1033年)农业得到很大发展。随之而来的是手工业的兴旺,造船的发达和对外贸易的发展,这时指南针已普遍用于航海,造纸、雕版印刷、火药均已出现。此外,纺织、制瓷、矿冶等各部门都有显著发展,各业作坊规模之大,超越前代。

——摘编自邓晓影《宋代商业发展与商人地位的提高》

材料二到了晚明时期,由于玉米和番薯等新的粮食作物的引进和推广,粮食生产有了突破性的发展。由于经济效益可观,种棉和养蚕更是蔚然成风。各地商品的种类比以往更丰富,而这又进一步促使工商业专业市镇的大量兴起。如松江,是明代最著名的棉纺织业中心,有众多手工业专业市镇和商品集散地,其中朱泾镇“四乡盛产棉花,乡人精于纺织,所产标布质地精细”。随着经营范围的扩大、资本的增多和竞争的激烈,开始产生了一批商业集团,也就是所谓的中国商帮。其中最著名的是徽商,不仅人数多,而且资本雄厚,经营多种行业。

——摘编自陈君齐洋锟《晚明的商业发展与社会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商业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晚明商业发展的表现。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道路自信是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在独立自主地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形成,是中国道路科学性、正确性的体现。自从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入中国,中国共产党人前仆后继继往开来,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成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摘编自苗祎龚丽《道路自信的理论基础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角度自拟论题,开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理有据,逻辑清晰。)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西汉中期到明初,一千五六百年之间,人口增长,不过一倍。明代中朝,估计人口已有一亿五千万人,明末则有两亿左右,二百余年间人口涨了一倍。较为保守的估计,则是由六七千万而八九千万而一亿余。明代疆域大于宋代,至少增加了西南地区及河北地区与东北地区,但是,仅以这些地区生产的食粮,犹不足维持明代中叶以后增加的人口。明代开始,有许多新的粮食作物引进中国,不仅中国人多了不少养生的资源,而且因其生长环境各有土宜,许多过去不能种植粮食作物的地方,也可以生产相当数量的粮食。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从清初到清末,人口大体从一亿增加到四亿,后者为前者的四倍,而同期的耕地面积则从六亿亩增加到十一至十二亿亩,增长不到两倍。在明代江南,一般一夫耕地十至二十亩,而清代“工本大者不能过二十亩,为上户,能十二三亩者为中户,全以四五亩者为下户”。史籍资料多处有“一夫所耕者不过十亩”的记载,由此可见,下户当占多数,若一夫经营的耕地面积减少,劳动生产率可能会下降。正因为种植粮食的劳动生产率较低,人们开始向经济作物及其加工业转移劳动力。

——摘编自于秋华《明清时期人口快速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人口迅速增加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022-07-16更新 | 173次组卷 | 5卷引用:青海省海东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唐的统一,是魏晋南北朝近四百年来分裂局面演变发展的结果。公元589年,隋朝实现统一,为唐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唐朝是在推翻隋朝,消灭农民起义力量及割据势力的情况下建立的。只有更为强大的统一集权才能维护唐朝统治。从北魏中期到唐中期,经济上的一大变动是实行均田制。武德七年(公元624年),颁布均田令和租庸调法。唐初,自耕农增加,其经济地位略有改善,农民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随着农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唐朝在开元年间进入了全盛时期。唐朝均田制的实行,使国家掌提了大量的土地、人口、税收。

唐朝又在均田制的基础上行府兵制。这一强大的军事力量,维护了唐前期一百多年的稳定,这些都为唐帝国中央集权提供了物质基础。唐代三省制是秦汉以来中央集权官制发展的结果,是君权与相权矛盾斗争的结果。

——摘编自刘曼春《论唐代三省制》

材料二   美国1787年宪法前三条的各自第一句话连接起来就是美国“三权分立”的宪政总轮廓。根据宪法规定,总统享有行政、军事以及部分立法大权,战时可以行使“独裁”权。根据宪法规定,立法权本来属于民选的议会,为了避免众议院为民众所挟持,宪法特别设立了每州由2个名额组成的参议院,以此对众议院进行制约。而且众议院议员任期2年,参议院议员任期6年,后者完全可以与前者抗衡。这样,民众的大多数通过众议院发挥作用的渠道也就被封杀了。根据宪法规定,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最高法院的法官由总统任命,其任职是终身制的。它能利用解释一切法律的权力,例如,可以宣布大多数民众主张或者制定的法律“违宪”“无效”。他们经常宣布废除不利于美国统治阶级的立法,这在美国历史上被认为“起了特别反对的作用”。

——摘编自刘书林《试论美国“三权分立”模式的本质及局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实行三省制的背景并分析其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三权分立”模式的本质及其局限性。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权力的制约与平衡”的理解。
2022-11-22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海东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7年8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陕西洛川举行。会议指出,只有全民族的全面抗战。才能获得抗战胜利。会议确定的基本战略任务是:创造敌后抗日根据地;钳制和消耗日军;配合友军作战;保护与扩大自己。战略方针是: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明确提出红军战略由国内的正规战转为对日的游击战,广泛发动群众,在战略的持久战中转变敌我力量对比。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材料二   在全国解敢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党中央、中央军委为了粉碎国民党军的大举进攻,从根本上改变战争彩势,为我军作战制定了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把向各解放区进攻的敌人分别引诱到解放区内部朱打,以空间换取敌人的有生力量,分散和削弱敌人,扩大并加重敌人军事上的弱点,以而争取在全局上改变敌强我弱、敌攻我防的战略形势。解放战争第一年,我军坚决执行了以歼灭国民党有生力量为主而不是以保守地方为主的积极防御战略方针,使战争形势发生了于我有利的重大变化,为我军结束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阶段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摘编自姚杰《论解放战争时期我军积极防御的作战方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全面抗战初期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抗战战略的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制定的解放战争战略防御阶段的作战目标,并分析实现该目标的有利因素。
2022-11-21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海东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每一件青铜礼器都是随着贵族地位而来的权力象征性的徽章与道具。青铜礼器中大量狰狞的纹饰,使王公贵族附上莫须有的神力,成为王权的守护者。青铜礼器与兵器是被国王送到他自己的地盘去建立他自己的城邑与政治领域的皇亲国戚所受赐的象征性礼物的一部分,然后它们又成为沿着贵族线路传递下去的礼物的一部分。青铜礼器获得这等意义是因为它们与在仪式上认可了建立在亲属关系上的贵族政治的祖先崇拜祭仪之间的联系关系。同时也因为它们是只有控制了大规模的技术的与政治的机构的人才能获得的珍贵物品。说到底的话,背铜器是只与地位高贵的人相联合的。

——据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等

材料二   我国大约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利用铜。到了商代,青铜冶炼技术已臻于成熟,春秋战国时期更有进一步的发展。人们可以从出土的大量精美的先秦青铜器,例如展示了酒礼器中至尊气象的四羊方尊,湖北随县出土的大型编钟等,看到当时青铜冶铸技术所达到的高超境界。除大量的青铜器之外,还总结出有一定合理性的青铜合金配比规律,即按照青铜器的不同用途的性能要求,配置不同比例的青铜合金。这就是《考工记》中记载的“金有六齐”。

——摘编自金秋鹏《中国古代科技史话》

材料三   甲骨文是中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一种成系统的文字。甲骨文卜辞的内容,绝大部分与殷商王室有关。小至殷王的耳鸣、牙疼,大至年成、祭祀、征伐,无不以殷王或王室为中心,其他非卜辞的刻辞也是如此。因此,认定它是殷代王室的档案,是可信的。甲骨文卜辞的文句都很短,而西周出现了上百字、数百字的铭文。其内容的丰富多彩,及其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都不是甲骨文能比拟的。金文又多讲求押韵。西周较长的铭文都比较注意纪时,显然更利于仔细地记述历史事件。对于认识商周,特别是西周的历史文字,金文是宝贵的第一手材料。

——据张岂之《中国历史》(先秦卷)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青铜器成为“权力象征性的徽章和道具”的原因?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的特点?
(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商代和西周的代表性文字,并说明它们的历史价值?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唐书》所记载的830名唐代进士中,丘族子弟达589人,占总数的70.96%;小姓约109人,占13213%;两者合占84.10%,寒素家子弟132人,仅占总数的15.9%。这表明,士族子弟在九品中正制瓦解后,在门阀势力屡遭压抑和打击的情况下,纷纷涌入科举行列,并凭借其深厚的家庭文化素养、家学传统及社会关系基础,在科举考试中获得极大成功。

材料二   唐朝一直规定“工商杂类不得预于什伍”。唐后期,工商杂类入仕情况已出现,但制度上的限制仍未取消。北宋明确取消了这一限制,使过去一直被排斥于仕途之外的“工商杂类”子弟和边远地区的士人都有了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机会,可以说,到了宋代,科举取士几乎已无任何身份上的限制了。像唐代那样“或父子相继居相位,或累数世而屡显,或终唐之世不绝”的世家豪门在北宋已基本上消失了。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陈秀宏《科举制度与唐宋士阶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科举的特点及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科举制的变化及影响。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鸦片战争,西北边防危机日益严重,经济受损,茶路受阻。前任官员茶务改革失败。19世纪70年代左宗棠任陕甘总督,在督办新疆军务的同时也整顿茶务,实行改革。左宗棠茶务改革的主要措施有:一是豁免历年积欠,消除茶商顾虑,这使许多商人改营茶叶;二是另组新柜,恢复茶销规模,左宗棠既整顿原有东西二柜,又组织了新的茶叶组织南柜;三是改“官引”为“票法”,西北地区的茶商以前靠“茶引”购买茶叶,茶商可随意领取茶引,导致偷税漏税现象普遍发生,“票法”是商民自行领票,政府再严格税制;四是鼓励茶商运销,与外商竞争。持有陕甘茶的茶商过境时,持票者只征厘金二成,其余八成陕甘补贴,解决了甘肃财政问题。通过改革,茶叶销路顺畅,使西北商品经济恢复正常,为平定新疆提供了经济基础,西北军政形势出现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摘编自陶德臣《左宗棠与西北茶务》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左宗棠西北茶务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左宗棠西北茶务改革的意义。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