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7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上谕大臣……又曰:“广南市舶(市舶司,为掌管海外贸易征税、管理外商及收购舶来物货的官署),利(利税、利润)人甚厚,提举官(管理市舶事务的官员)宜得人(用人得当)而久任。庶(期望)蕃商肯来,动得百十万缗,皆宽民力(减轻人民的财力负担)也。”

——宋代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材料二 一名官员在乾隆二十四年给皇帝的奏拆中说:“近年以来,南北丝货腾贵,价值较往岁增至数倍……民间商贩希图重利出卖,洋艘转运,多至盈千累万,以至丝价日昂。”乾隆皇帝谕旨宣布:“前因出洋丝斤过多,内地市价翔涌,是以申明限制,俾裕官民织衽。”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三 清政府在粤海关规定:(一)洋船销货、装货,应该按期离开,禁止在广州过冬;(二)洋船不许同汉奸私自交易;(三)内地行商不许向洋商借贷资本;(四)洋商不许雇佣内地仆役;(五)在洋船停泊处必须有官员与兵了弹压、稽查。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四 进入近代以来,特别是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西方交流出现了新的状况。中国的茶叶、生丝、棉花大量输往西方,以“英国制造”为代表的西方纺织品、金属制品、机械设备等也飘洋过海。洋人反客为主,得操丝市、茶市之权华商之业丝茶者,反仰洋人鼻息,厘毫不能主持。在某些地区,洋布排挤了土纱土布,使中国城乡出现生产凋敝、经济萧条的状况。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有效的历史信息。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清政府的贸易政策,分析该政策带来的影响?
3.依据材料四,概括中、西方交流出现的新状况,并分析出现这些新状况的原因。
2 . 两广总督李侍尧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的奏折中说:“外洋各国夷船到粤,贩运出口货物,均以丝货为重,……统计所买丝货,一岁之中,价值七八十万两(白银),或百余万两。……其货物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转售外夷,载运回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广州是当时官方指定的对外贸易港口
②丝绸是中国的一种主要的出口货物
③区域闻长途贩运贸易非常兴盛
④外商贸易瓦解了中国朝贡贸易体系
A.①②③B.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015·上海·高考真题
3 . 上海租界在历史上有许多不同的称谓,如“夷场”、“冒险家的乐园”、“文明的窗口”、“外人居留地”等,其中最淡化价值判断的称谓是
A.夷场B.冒险家的乐园
C.文明的窗口D.外人居留地
4 . 美国《时代》周刊曾这样报道:“对西方而言,这一事件已是巨大灾难;对共产主义而言,这是自俄国革命以取得的最伟大胜利;对大多数中国人而言,这样将意味着和平。”文中“这一事件”隐含着作者某种强烈的价值判断的是
A.中国赢得民族抗战伟大胜利B.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C.解放战争即将取得最终胜利D.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
2016-11-27更新 | 297次组卷 | 23卷引用:上海市青浦区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调研测试(一模)历史试题
5 . 《五四:未完成的启蒙》指出:“……人的价值、人的自由权利是西方思想启蒙的一般归宿。而中国的思想启蒙长期以来偏离了这个方向,人的价值、人的权利始终没有成为思想启蒙的起点和归途。”近代中国思想启蒙“偏离了方向”的主要原因在于
A.缺乏具有现代性的思想资源B.民族危机加深救亡是当务之急
C.多数国人守旧落后缺乏反省D.中国民众民主与科学意识淡薄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某电文载“把皇帝带到沈阳。……我们可以制造欢迎中国皇帝的公众舆论,来制造一场看起来很像是中国的政治运动。”此电文若作为第一手史料引用,适用于研究
A.二次革命B.洪宪帝制
C.护国运动D.伪满洲国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油画中历史

问题:
(1)该油画呈现的历史场景发生于何时何地?
(2)油画中的情景,在历史上可能存在吗?说明理由?
(3)观察油画,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主题的?
(4)从历史的角度怎样看待该油画的价值?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