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史学工作者对王安石及其变法作了再评价。他们把王安石变法置于宋代特定的封建时代的历史环境中,指出王安石的新法代表着地主阶级的利益,在维护宋王朝制建专制统治的同叶,还推动了宋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历史的前进。及至20世纪80年代,私有制取得了一定的合法性。研究者批评青苗法、免役法、市役法等摧抑兼并的措施"实质上是国家运用政权力量来排斥一般兼并而自为兼并","经济政策上的倒退,最主要表现为政府对经济事务的强权干预",变法"对民间工商业发展极为不利",而且加重了"贫乏"的经济负担。

——摘编自李华瑞《九百年来社会变迁与王安石历史地位的沉浮》等


(1)根据材料,指出建国初期史学工作者对王安石变法的基本态度及依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20世纪80年代研究者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公元485年,北魏孝文帝须布均田令,基本解决了土地兼并所造成的土地和劳动者之间的分离,保证了每个劳动者都拥有了运用其劳动力所必需的土地。在此基础上,北魏变旧的以户计征的租调制为新的以丁计征的租调制,具体规定是:一夫一妇每年缴纳帛一匹,粟二石。15岁以上未结婚的男子四人,奴婢八人,耕牛20头,也分别出一夫一妇的租调。出产麻布的地区,可以布代帛缴纳。以丁夫计征的租调制具有一定的均赋意义。虽然奴婢和耕牛的租调大大低于一般丁男丁女,但大地主占有大量奴婢和耕牛毕竟必须承担纳税义务,那些百室合户、千丁共籍的大地主家族前占的大批劳动力也必须承担赋税,从而比较有效地解决了户调制的弊端。

——摘编自张守军《魏晋南北朝的租调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中赋税制度的变化及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赋税制度改革的意义。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朱熹尝论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之盛。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摈忠直,躁迫强决,使天下之人嚣然表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好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点?此天下之公言也。”

——摘编自《宋史·王安石传》

材料二   “以不世之杰,而蒙天下之垢,易世而未之湔者,在泰西则有克伦威尔,而在吾国荆公。”……“荆公之时,国家全盛,熙河之捷,扩地数千里,开国百年以来未有者。

——摘编自梁启超《王安石传》


(1)分别概括材料一、二对王安石的评价。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人物评价的因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15年袁世凯称帝,蔡锷与唐继尧等人于1215日宣布云南独立,组织护国军发动护国战争。举义时,他向滇军将士泣血致辞:“袁势方盛,吾人以一隅而抗全局明知无望,然与其屈膝而生,毋宁断头而死。此次举义,所争者非胜利,乃中华民国四万万众之人格也。”1916316日,蔡锷令右翼赵又新梯团自白节滩经双合场进攻纳溪侧背,为主攻;中路顾品珍梯团一部由渠坝驿沿叙永河向纳溪正面佯攻,朱德、张煦两支队从侧翼向兰田坝迂回前进,阻击泸州援纳之敌,刘存厚师进窥牛滚场,威胁江安守敌,掩护主力攻纳。17日,几路部队同时向敌发起进攻,连战皆捷,朱德一路甚至挺进到距泸州仅几公里的地方。经此一战,敌主力“第七师将校伤亡殆尽,士兵损失过半,已无再战能力。”22日,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66日,袁世凯在绝望中死去,护国战争随之结束。

——摘编自白寿彝《白寿彝史学二十讲:近代前编》


(1)根据材料,指出蔡锷在护国战争中的作为。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护国战争的历史意义。
2021-03-18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固原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下学期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南京政府成立之初,由于政府内部各项基础设施和各项方针政策亟待完善,仍然承袭了北京政府时期的烟酒公卖制度。政府稳定之后,在统一集中的财政方针指导下相继颁布了一系列烟酒税改革条例和实施细则,对烟酒税进行改革,主要包括卷烟统税、洋酒类税、土烟土酒定额税、印花税以及牌照税六个部分。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遭到了商人的反对,同时反对洋税税率不公始终伴随着统税施行始终。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之前,烟酒税中除土烟土酒之外,全部归于统税之中,国民政府形成了以关税、盐税、统税为中心的税收制度格局。该政策实施的范围有限以及各省的具体执行情况大不相同。政府对帝国主义的依赖决定了其无法自主制定烟酒税政策,也造成了地方收入不足等问题的出现。

——摘编自齐丹《国民政府时期的烟酒税改革(1927-1937)》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政府初期烟酒税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民政府初期烟酒税改革面临的困境及其成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进入1944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在望。缅甸战场上,以中国驻印军为主,另有部分美、英、印军队的盟军正在反攻缅北。中国军队于85日攻克缅北重镇密支那。19444月至12月,日本大规模进攻中国河南、湖南和广西,打通了平汉铁路、粤汉铁路和湘桂铁路,贯通了从中国东北到越南的大陆运输线,中国在豫湘桂战场上损兵60余万,丧失4个省会、146座城市、20多万平方公里国土。作家叶圣陶写道:“至于我国之不振,不能推言积弱,政治之不善实为主因”,“谋国者之不臧,坐失抗战之良机,贻民众以祸害。”同年10月,中共中央组织南下支队。从延安出发,经过山西、河南、湖北,直插湖南,从背后向南下的日军发起进攻。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1944年的反法西斯战争局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44年的反法西斯战争局势的历史影响。
7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北方两年三熟制已有规模。清代北方两年三熟制有了更大发展,直隶开辟的井地(灌溉土地)“每亩可收麦三斗,棉花每亩可收七八十斤。其余种植烟草、染料等项,计所获利息,井地与旱地实有三四倍之殊。”在北方实行二年三熟制土地比一年一熟制可增产12%至32%。在南方实行稻麦二熟制和一年三熟制,推广种植双季稻。实行多熟制,等于提高了单位土地利用率。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不断推广。番薯在乾隆时由南方推广到北方。康雍之际,内地各省区以及东北盛京都有玉米种植,但真正大规模推广是在18世纪中到19世纪初与大批流民进山垦荒之后,很快成为那里的主要粮食品种。在陕南、湘西、鄂西和赣南等地,外地客民进入丘陵山区广植玉米,成为新发展的农业地区。

——摘编自郭松义《明清时期的粮食生产与农民的生活水平》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成功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1949年我国粮食产量仅有2263.7亿斤。新中国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超级稻研究与新品种选育居国际领先水平,一大批高产、超高产、广适性的超级稻、杂交小麦、杂交玉米等粮食新品种选育推广,为我国提高粮食单产作出巨大贡献,国家加大财政支农投入力度,通过粮食最低收购价、粮食临时收储等措施提高农业收益,到了1978年我国粮食产量提高到6095亿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历史上少有的粮食连续增产阶段。2014年粮食产量达到12142亿斤。但是我国的粮食消费也处于快速增长阶段。受耕地不断减少、农村劳动力转移等因素的制约,国内粮食生产还面临等严峻挑战。粮食安全主动权必须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发展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构建粮食安全新战略,是我国保证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

——摘编自伍振军《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回顾和展望》原载《经济日报》(2015年10月9日)


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明清时期解决粮食问题的措施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回答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我国粮食生产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及其当前我国粮食生产面临着哪些挑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的交通建设,在道路和河渠方面,以及馆含邮驿,都很注意。道路之开辟者,有驰道,通西南夷道,通南越道,褒斜道,回中道,子午道,飞狐道,马援所刊道和峤道。尤其秦之驰道,“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为驰道之丽至于此,使其后世曾不得邪径而托足焉。”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交通史》

材料二   在一个国家的内地交通方面,人们从未见过任何革命能够比得上英国在几年时间内所实现的那种革命。谷物、煤炭、各种货物的运输,几乎只需以前所用的马匹的半数。商业旅行快了一倍以上。农业进步与商业进步并肩前进。一切都呈现繁荣的样子,我们的一切出产都增加了价值,作为这个大运动的枢纽的东西就是我们道路的改革。

——摘编自【法】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


(1)根据材料概括秦汉时期道路修建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时期道路修建的重要作用。
(2)根据材料二说明英国“道路改革”的背景,并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概括交通对社会变迁的影响。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鞍钢”发展大事记1916年,日本政府批准投资建立鞍山制铁所。

1918年,鞍山制铁所正式成立。

1931年,重组后改名为株式会社鞍山昭和制钢所,属满铁的子会社。

随着日本军备规模扩大,鞍钢生产规模也得到较快发展。

1943年,生产能力最高,当年生产生铁130万吨、钢84.3万吨、钢材49.5万吨。

1945年9月-11月,苏联红军将鞍钢的主要机械设备连同其他一些物资共达七万余吨拆卸运走,鞍钢整个工业生产能力下降为零。

1948年,东北解放后,东北行政委员会批准成立鞍钢公司,开始恢复生产。

1950年,中苏签订《中苏关于恢复和改建鞍钢技术援助协议书》。

1952年,鞍钢三大工程之一的无缝钢管厂动工建设。

1953年,一五计划开始,国家集中力量建设鞍钢。

1957年,鞍钢生铁产量达336.1万吨,钢291.07万吨,钢材192.39万吨。国家投资17.59亿元,上缴利润22.4亿元。为此,鞍钢名副其实成为新中国第一大型钢铁基地,被誉为祖国的钢都。

——摘编自陈正斌主编《鞍山志·鞍钢卷》


材料提供了一个中国近、现代企业发展的案例。围绕这一案例,任意选取一个角度,并对其进行历史解释。(要求:角度明确;逻辑清晰;史实准确;表达顺畅。)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北魏统治中期,北方豪族“就耕良田,广为产业”,“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旧无三长,惟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在均田制颁布的同一年,北魏宣布实行三长制。主政的冯太后认为:“立三长,则课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北魏政府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三长皆由本乡有威望者担任,其核心工作是“定户籍”。此外,其工作还包括养食孤弱者、组织公共设施建设、基层治安和移风易俗等工作。北魏“豪富并兼者,尤弗愿也。”三长制代替了过去的宗主督护制,其施行后的户数比北魏前期增加了一倍,“于是海内安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三长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三长制的积极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