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真题 名校
1 . 甲午之役,民族之殇。对此,史学家陈旭麓说:“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旅顺陷后,海军提督丁汝昌褫职,仍统海军驻威海,兵舰既弱,坐守而已。日舰集大连湾,将袭威海,先攻登州,陷荣城。日舰二十五艘环威海口外。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持不可。无何北台陷,宗骞奔刘公岛。日军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击澳内兵舰……海军水手并登岸,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乞生路,刘公岛中大扰。诸洋员请姑许乞降,以安众心,汝昌不可。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仰药死。诸将推洋员托汝昌之名,作降书。日军受降。

材料二: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咸丰庚申中英之战,败衅,英、法、俄、美并为有约之国,日本不得与……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

——以上材料摘编自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北洋舰队失败的主观原因。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带来的危害。
(2)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关史实,对“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这一论断加以说明
2019-02-23更新 | 594次组卷 | 31卷引用:河南省上蔡中学2017-2018高三历史周练4
2 . 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可以用五个词来概括,即社会大分裂、民族大融合、门阀大政治、江南大开发、佛教大盛行。该历史时期是(     
A.春秋战国时期B.魏晋南北朝时期C.五代十国时期D.辽宋夏金元时期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结束诸侯割据局面,完成封建国家的统一事业,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已有一定程度的加强。封建割据以及由此引起的纷争混战,给农民带来了难以忍受的痛苦和负担。封建割据,关卡林立,这些限制了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地主阶级为了保证对农民的剥削压迫,希望建立一个统一的强有カ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由秦国来完成统一,不是偶然的。从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到秦王政公元前238年亲自执政,共历六代123年,关东六国一个一个衰败下去,唯独秦国越战越强。在此期间,秦消灭了六国共150多万军队,领土从今关中地区扩展到陕南、陕北、甘肃、宁夏、四川、山西、河南、湖北、湖南等地区,因而秦国最有条件来完成统的事业。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

材料二 秦始皇在统一中国的当年,即宣布废除西周创立并实行了八百余年的封建领主制政治体制,创行新的适合于封建地主阶级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这套制度是地主阶级用来统治、镇压广大劳动人民的,但它也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个新的发展。在当时以及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这一制度对巩固我们祖国的统一,对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在此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各朝基本上沿用了这一制度。

——摘编自张传玺主编《简明中国古代史》(第二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国完成统一大业的历史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秦始皇创行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组成部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始皇的历史功绩。
4 .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这一时期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进一步发展,经济繁荣、政治开明、社会开放、科技文化高度发展,中国进入蓬勃兴旺的隆盛时代。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唐初诸帝时代,中国的温文有礼、文化腾达和威力远被,同西方世界的腐败、混乱和分裂成为鲜明对照。

——韦尔斯《世界史纲》

材料二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唐太宗

材料三   文皇南面坐,夷狄千群趋。……献号天可汗,以覆我国都。

——柳宗元


(1)请列举材料一中“唐初诸帝时代”两个盛世的名称。
(2)材料一中“中国的温文有礼、文化腾达和威力远被”,请写出唐朝时期主动学习外来文化的代表性事件(一例)和中华文化影响日本的代表性事件(一例)。
(3)材料二中唐太宗盛赞的是哪一制度?根据材料分析该项制度的作用是什么?
(4)材料三中唐太宗被少数民族称为“天可汗”,请列举一个在他统治时期与西南(今西藏地区)少数民族友好交往的事例。
(5)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用一句话概括唐朝的时代特征。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从事工商)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妻子收为官家奴婢)。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东晋政府建立了许多侨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赋役的权利,江南经济文化因此迅速发展。到梁代,江南许多地区已是“良畴美柘,畦畎相望,连宇高甍,阡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之象。

材料三   (北魏孝文帝)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河洛(今洛阳一带)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


(1)概括材料一中商鞅变法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的影响。
(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经济现象?请说明江南地区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至少列举2点原因)
(3)材料三反映了北魏孝文帝采取的什么重要举措?他还采取了哪些汉化措施?(至少列举3项措施)
(4)综合以上两大改革,你认为改革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是什么?
6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卷一四

材料三   (卢商)早孤,家窭(jù,贫寒)困,能以学自奋。举进士、拔萃,皆中。由校书郎佐宣歙、西川幕府。入朝,累十余迁,至大理卿。……擢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摘自《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七

材料四   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


(1)材料一、二、三分别反应的是什么选官制度?并概括选官标准和选官方式的演变。
(2)材料四说明了什么问题?从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演变中,你能得出哪些启示?

7 .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人把对中国的不同政见概括为“主保中国,次保大清”、“主保大清、次保中国”、“只保中国、不保大清”,与这三种政见较一致的政治派别分别是
A.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
B.洋务派、革命派、立宪派
C.维新派、顽固派、革命派
D.立宪派、革命派、维新派
2019-09-02更新 | 279次组卷 | 26卷引用:2014-2015学年河南确山县第二高中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行政图(局部)

材料二(北宋)规定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后来,又把全国州郡划分为15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使、提点刑狱(管司法兼监察)按抚使(管军事,有时也兼管民政)提举常平(管长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等)等四司,统称“监司”,也都由文臣担任,只有安抚使使用武人。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元史》记载:元朝的行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在元代以前中国主要以“山川形便”来划分行政区,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从元代开始,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

——摘编自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初和唐代中后期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宋代为加强地方管理采取的主要措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代行省制的特点及影响。
2018-10-18更新 | 338次组卷 | 17卷引用:河南省遂平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班固《汉书》

材料二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作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三   (宋)开宝五年,太祖诏……宰相。枢密使候(等待)对殿庐,次年六月,又命参知政事升都堂与宰相同议政事,轮流知印押班奏事,以分其权。

——据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四   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1)我国丞相制度设立于哪一朝代?据材料一,指出丞相的主要职能。

(2)据材料二,指出唐朝中央制度的名称和主要作用。

(3)据材料三,指出宋朝分割相权的举措。据材料四,指出明朝政治制度的主要表现。

(4)据上述材料,概括我们古代政治制度变革的主要趋势。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