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唐代题画诗兴起,首创了诗书画融为一体的新形式,不少诗人既是书法家又是画家,他们的作品将诗歌、绘画、书法三种形象在单幅艺术作品中巧妙结合,相互融合,相得益彰,超越了文字和形象的简单搭配。唐代这一新形式(     
A.满足了市民阶层文化需求B.吸收了传统文人画的创作特点
C.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D.体现了审美与文化价值的统一
2 . 宋人徐守信有诗言:“遥望南庄景色幽,前人田土后人收。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与儿孙作马牛,”“南庄北宅眼前花,好儿好女莫谩夸。我若一朝身死后,又属张三李四家。”导致宋代这种状况出现的重要因素是(     
A.抑商政策弱化B.均田制遭到了破坏
C.土地政策调整D.农业生产利润下降
2022-11-14更新 | 518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南省安阳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发展到唐代,进入了高度繁荣的阶段。清代编订的《全唐诗》共录作者2300余位,诗作48900余首。唐诗以“近体诗”(格律诗)为主,其中又分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其他五言、七言古体诗以及杂言歌行诗也占不少比例。唐代诗作,或悲壮、或苍凉、或粗犷、或飘逸,实在难论穷尽。唐诗的作者队伍,上至帝王公卿、学者名流,下至僧尼道士,其间名家迭出,各有千秋。

——摘编自程裕祯著《中国文化要略》

材料二   明清中国社会的一大变化就是城镇的空前繁荣,官宦、土绅、客商、游人徜徉于茶馆、酒楼、店铺之间,饮食男女,奇装异服,恰是一幅呈现人生百态的浮世绘。中唐以来崇尚风雅的文人士大夫,也竞相世俗化。市井文化的繁荣,为明清小说的丰收准备了肥沃土壤。《中国图书总目》收明清小说713种,《中国通俗小说书目》收明清小说670种,合计1300余种,蔚为大观。

——摘编自冯天瑜、杨华、任放编著《中国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诗歌在唐代高度繁荣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小说发展成为明清时期代表性文学的背景。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某老师用“千呼万唤始出来”“小荷才落尖尖角”“忽如一夜春风来”“无可奈何花落去”四句诗形象地概括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其中影响“忽如一夜春风来”时期的因素是
A.帝国主义加剧侵略
B.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付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C.“国民丝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D.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2021-07-03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显而易见的是,科举制改变了传统选官制度中自下而上、权力下移的性质。再同以往的察举、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是一种由中央确定标准、决定取舍的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比如说,唐代的“乡贡”,已经完全不同于察举制下的推荐,更不同于辟除制下的自行任免,地方官不再掌握推荐的权力,只不过是奉命行事,按照中央规定的具体选官标准进行资格审查和预选而已。明清的“乡试”,实际上已经成为全部由中央操办的全国统一的分区考试。这种统一的选官标准和方式,排除了地方长官对政策的解释权力,即自行解释人才标准和按个人好恶取舍人才的因素。

——刘文瑞、杨柯《试论科举制对中央集权体制的历史作用》

材料二   西方文官制度是受到中国科举制的影响在19世纪前后逐步发展起来的,对西方历史产生极大的影响。以下是中英两国在19世纪中叶前后考试制度的(局部)内容的比照:

项目英国文官制度(机械性·文书助理级考试)中国科举制(乡试考试)
考试内容必考:英语、数学、普通知识。任选一门:经济、地理、历史、德文、法文。四书文三篇,五言八韵诗一首;经文五篇;策问五道,并问经史时务、政治

——摘编于陈小锦《从英国文官考选制度看清末科举制的衰亡》


(1)依据材料一说明,相对于传统选官制度,科举制的变化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的作用。
(2)依据材料二,比较中英两国在19世纪中叶前后考试内容上的差异。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郭沫若在《由周代农事诗论到周代社会》一文中明确指出,《诗经》中描述农业生产的诗歌有十多首,比如《信南山》《甫田》《大田》等,叙述了农务、采集、狩猎等活动。这些诗篇可以说明当时
A.小农经济已经形成B.农业生产受到重视
C.农业技术相当发达D.浪漫主义是文学主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清代一位军机大臣用一首诗来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样胡芦画不难,胡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胡芦,要把胡芦仔细看。”该诗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处理军国大事
B.军机大臣在皇帝心目中没有任何地位
C.军机大臣接替丞相职权,替皇帝处理政事
D.军机处的设置表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2020-02-22更新 | 178次组卷 | 42卷引用:河南省安阳市第三十五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夫长吏多出于郎中、中郎,吏二千石子弟选郎吏,又以富訾,未必贤也!”加之官吏的升擢又是论资排辈,“累日以取贵,积久以致官”,其结果自然是“廉耻贸乱,贤不肖混淆”了。于是他提出“岁贡贤才”“量才授官”两策。要列侯、郡守、二千石,每年荐贤两名以供宿卫;并以此考察大臣的贤否,如果所荐贤能则有赏,不贤则有罚。同时,在官员升擢上,董仲舒疾呼:“毋以日月为功,实试贤能为上。量才而授官,录德而定位。”这就迫使大臣们以求贤识贤为事,天下之奇士就可得而使了,遍得天下之奇士,天下何愁不治!

材料二   博士,古代学官名,源于战国。秦及汉初,博士的职务主要是掌管图书,通古今以备顾问。西汉建元五年(前136年),汉武帝为《易》和《礼》增置博士,与汉文帝、汉景帝时所立的《书》《诗》《春秋》博士合为五经博士。自此之后,博士专门负责经学的传授。

——以上材料均摘自《国学人物·董仲舒》


(1)根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的人才观和选才方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五经博士的设立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2020-02-10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以诗为谏”是先秦时期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劝谏传统。西周时期的“献诗”“采诗”制度将“以诗为谏”纳入到国家政治监督机制中,成为下臣进谏的正当方式;春秋以后,“赋诗”“引诗”风尚的盛行使得“以诗为谏”的权威性得到了更为普遍的认可。这反映了先秦时期
A.进谏机制走向了成熟化
B.“诗”的政治功能加强
C.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
D.权力监督机制得到完善
10 . 公元前136年,汉武帝正式规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作为必读教科书,并设立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称为“博士”。记载孔子言论的《论语》并不在五经之列。这些举措
A.有利于巩固汉代的大一统事业
B.使儒学成为政府选官的主要标准
C.表明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儒学
D.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