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5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司马迁将项羽载入《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班固将项羽载入《汉书·卷三十一·陈胜项籍传第一》。在《史记》中,司马迁除了介绍项羽生平(“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以及转述项羽的言论之外,均对项羽以“字”相称,或者称其为“项王”。在《汉书》中,班固对项羽以“名”相称,很少称其为“项王”。在《史记》中,项羽的封号是“西楚霸王”,而在《汉书》中,项羽的封号是“西楚伯王”。关于项羽身死之后的记载,司马迁在《史记》中这样写道:“项王已死,楚地皆降汉,独鲁不下。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为其守礼义,为主死节,乃持项王头视鲁,鲁父兄乃降。始,楚怀王初封项籍为鲁公,及其死,鲁最后下,故以鲁公礼葬项王谷城。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在《汉书》中,班固没有如司马迁那样详细介绍汉军占领鲁地的过程,在写完项羽乌江自刎一段之后,班固仅用一句话交代了项羽的后事——“汉王乃以鲁公号葬羽于谷城”。

——摘编自张春巍《项羽生平记述差异分析—基于〈史记〉和〈汉书〉的考察》

(1)根据材料,概括《史记》和《汉书》记述项羽的差异。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史记》和《汉书》对项羽记述的因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代本着“损中国无用之费,易远方难制之物”的精神,鼓励商人从事海外贸易,其进出口货物数量和品种都倍于前代,且不断增长,呈现出繁荣发展的局面。据《大南海志》记载,元代前期经广州港进口的商品计有七类七十多种。元代后期,仅由四明(又名庆元,即今浙江宁波)进口的商品就高达二百二十四种,比元前期翻了三番。值得注意的是,在品种繁多的进口商品中,奢侈品的数量较前代有明显减少,而用于生产、生活的日用品比例大大增加。海外商品输入中国沿海港口以后,通过商贩们的转运,销往全国各地。

材料二   泉州作为元代最大的进出口港口,那里的各种货物堆积如山。江南最繁华的都市杭州,是元代最大的商品聚散地,政府在此设有市舶仓库,专门贮存从各地转运来的货物。杭州本身也是最多的消费城市,仅胡椒一项,每日销量竞达四十三担,每担重九十公斤。元大都(今北京)虽远离东南沿海贸易港口,但由于它是元朝统治中心,达官贵人、富商大贾云集于此。不论是政府,还是民间商贩,都将各国商品转运来此经销。当时的大都,凡是世界上珍稀的东西,几乎都能在这里找到,特别是来自印度的商品,如宝石、珍珠、药材和香料。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喻常森《元代海外贸易发展的积极作用与局限性》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元代海外贸易繁荣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代海外贸易繁荣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历史文献记载,夏代之前的“五帝时代”出现了“万邦”并存、战争频仍的政治格局。关于万邦时代的历史真实性问题,有学者做了如下研究。下列选项叙述正确的是(     
证据结论
《尚书·尧典》记载,帝尧时期“百姓昭明,协和万邦”气候突变导致的人口与资源的失衡,进而触发区域规模性冲突和战争。战争频仍的“五帝时代”相当于中原地区龙山时代的中晚期
考古证据显示,在黄河中下游地区,龙山中晚期最突出的特征是设防城址大量出现
湖北神农架山宝洞高分辨率的石笋氧同位素记录显示,距今4000—4100年东亚季风突然减弱,降雨减少,气温下降
A.最接近万邦时代的文献记录真实性最大
B.万邦时代属于神话传说不具有历史价值
C.多重证据的综合提升史学结论的可靠性
D.家国情怀和民族主义影响结论的可靠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南宋岳珂《桯史》卷二记载,一位富翁对想发财的穷书生说:“大凡致富之道,当先去其五贼。五贼不除,富不可致。”穷书生请教五贼是什么,富翁说:“即世间之所谓仁、义、礼、智、信是也。”这一记载反映出当时(     
A.抛弃重农抑商的政策B.价值观的冲突与矛盾
C.儒家传统义利观回归D.理学世俗化趋势加强
5 . 《元史》记载: “元都于燕,去江南极远,而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为此,元朝统治者(     
A.筑设驿道驿站B.恢复中原农耕
C.重视海外贸易D.发展河运海运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宋)朱或在《萍洲可谈》中记载: “本朝富贵人家选婿,于科场年,择过省(省试)士人,不问阴阳吉凶及其家世,谓之‘榜下捉婿’……近岁,富商庸俗与厚藏者嫁女,厚捉钱以饵士人,使之俯就,一婿至千余缗”。据此可知,宋朝(     

A.人身控制相对松弛B.商人政治地位提高
C.门第观念逐渐淡化D.社会价值取向扭曲
7 . 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初的人口较秦代大为减少,大城市人口往往只剩下十分之二三。如在秦代有三万户的曲逆县城到汉初只有五千余户,但这在当时已算得上是人口大县。面对这一客观形势,汉初统治者采取的政策是(       
A.严刑峻法B.对外扩张C.与民休息D.盐铁官营
8 . 《津门杂记》记载:“自西洋通款,各国来津贸易者既伙,议准于距城五里之紫竹林地方设立关榷,建造房屋,中外互市,华洋错处,轮船懋迁,别开生面,为北洋通商要地,由是益臻繁盛,焕然改观。”这一记载揭示的主题是近代中国(       
A.列强租借势力的扩大B.沿海城市的半殖民地化
C.对外开放程度的提升D.开埠后口岸商业的发展
2023-12-23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驻马店市青桐鸣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开封东角楼街巷是一个图书交易场所,“以东街北曰潘楼酒店,买卖衣物书画,珍玩犀玉”。据此可知(     
A.城乡经济联系较密切B.草市经济已相当发达
C.政府放松对经济控制D.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
2023-09-01更新 | 411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南省驻马店市经济开发区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政府当初以“以工代兵”为计划,以此来达到参战的目的,十几万华工奔赴欧洲战场,最终一战以协约国胜利告终。中国作为协约国一员,能够以战胜国的身份跻身于巴黎和会和十几万华工的英勇表现是离不开的。也因此在巴黎和会召开前夕,日本四处散播谣言,指责中国在宣战后一心内讧,宣而不战,没有资格参加会议时,中国代表陆征祥闻言立马驳斥日本,说道:“于外长任内,准法使康悌照会,批准惠民公司华工出洋,欧战时在战线中之华工二十万人,掘战壕,搬炮弹,制枪子,无论后方前线,华工均奋勇当先,中国何负于协约?”

——摘编自吴琼《一战华工:中国走向世界的先驱》

材料二:英国人视华工为低人一等的苦力,甚至认为华工是不成熟的儿童。英国国会档案记载,华工“比其他有色种族的劳工担当更大的风险”。虽然他们为英法两国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却连几块小小的军功章也未得到。1917年5月,来自法国哈维尔港的一份治安报告指出,当地部分法国人对华工不友好,他们甚至聚众反对当地的华工。

1988年法国总统代表保罗·基莱斯在华工纪念仪式上,不仅为华工纪念铜牌揭幕,且向两位健在的华工颁发了法国级别最高勋章——“荣誉军团骑士勋章”,成为一战华工纪念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2017年英国政府正式承认并纪念一战中的中国劳工……

——摘编自张岩《一战华工历史论述的语境变迁与意义重建》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京政府“以工代兵”的重要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法两国对华工态度的变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