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2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了适应在华贸易发展的需要,1864年,英商投资创立汇丰银行。1868年,该行已被公认为“在中国最为重要的公司”。19世纪七八年代以后,汇丰银行一家买卖的外汇数额,经常占上海外汇市场成交总额的60%-70%,其外汇买卖牌价成为中国外汇市场行情的准绳。从1874年到1890年,清政府共借外债26笔,汇丰银行一家贷了17笔,占70.04%,成为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的急先锋。1894年后,汇丰银行在承贷的外国银行中独占鳌头,并在每一笔对华贷款中,附加苛刻的条件,借此控制中国的税收存管等命脉。此外,汇丰银行营业即对外发行小额钞票,到1890年末,已达618万元,“与营业于东方各国之银行相比,则汇丰银行之兑换券流通数为最多”。

——摘编自姜建清、蒋立场《中国近代银行史》

材料二   1912年经孙中山先生批准,大清银行改组为中国银行。成立伊始,即大力支持南京临时政府,经募公债、代收税款、稳定货币发行。1915年中国银行试办外汇业务,后又增加外币贷款、经理政府外债等业务,与外国银行相抗衡。1928年后,中国银行通过贷款支持,帮助经营困难的张裕酿酒公司、无锡荣氏申新纱厂渡过难关。20世纪30年代,中国银行斥巨资扶助铁道、公路、煤矿和水利建设,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支持内地经济振兴,率先发展农业贷款。抗战爆发后,恐慌蔓延,引发提存和抢购外汇风潮,中国银行为平衡汇市共投入英镑797万磅、美元1442万元。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银行积极为国纾难,每年经收侨汇占全国侨汇总数的50%以上,有力支援了前线。

——摘编自宗良、孙雨心《百年中行金融报国的历程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汇丰银行在中国迅速扩张的表现及其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银行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贡献。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整个汉代没有游离于政府之外的大规模的体育组织。汉初“无为而治”思想下,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太平盛世——“文景之治”。游乐体育活动项目多,规模大,不仅宫廷设有蹴鞠,皇帝出行时还要进行“弋猎、射驭、蹴鞠”等体育活动,而且民间出现“里有俗,党有场,康庄驰逐,穹闾踏鞠”的景象。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先秦儒学中体育教育从“六艺”中剔除了,使体育带上浓厚的伦理色彩,极大地抑制了中华传统竞技体育类项目的发展。自张骞通西域后,西方的体育文化或经官方、或经民间沿着丝绸之路陆续传至汉朝。汉匈战争期间,汉军也十分注意吸收游牧民族的骑射长技。晁错曾向汉文帝建议说:“今降胡义渠蛮夷之属来归谊者,其众数千,饮食长技与匈奴同,可赐之坚甲絮衣,劲弓利矢益以边郡之良骑……两军相为表里,各用其长技”。在汉朝豪强地主庄园中,不但把依附自己的农民变成自己的私家武装,按军队编制把他们组织起来,而且自筑营堑、坞壁,进行武装训练。豪强地主武装和坞壁的普遍发展,促进了各地民间习武活动的发展,为当时民间武艺活动提供了空间和动力。

——摘编自钱文军《汉代体育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与思想基础》

材料二   近代西方体育思想开始传入中国,大约始于19世纪60年代。当时,它的传入主要通过中国自觉与不自觉地向西方学习。严复从教育救国的思想出发,高度肯定了体育的社会效能:自强保种、强健身体,进而富国强民。蔡元培从“保国强种”的角度竭力主张实行军国民教育,提出学堂的任务就是保国强种。五四新文化运动后,自然体育思想(把体育看成一种生活,强调个性发展)逐渐取代了军国民体育思想。近代中国的体育思想,就时代而言,民国时期较之清末进步很大,国民政府时期比北洋军阀时期亦有明显进步;就地区而言,先沿海地区和中心城市,继而向内地和边远地区发展;就项目而言,由体操到田径、球类等;就部门而言,先军队、教会学校进而普通学校,又由学校而社会。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期间,颁布了中国第一部体育法《国民体育法》,设立了专门的体育管理机构,举办了四届全国运动会,参加了三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摘编自任雪艳《中国近代体育思想的发展演变及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体育文化发展的背景,并说明其特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近代中国体育思想发展演变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发展体育运动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农书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南北朝时期的《齐民要术》系统总结了北方旱作农业精耕细作的经验,是代表当时中国和世界最高水平的农学经典,宋代的《陈旉农书》第一次总结了南方农业技术的成就。元代的《农桑辑要》《王祯农书》囊括了南北方农业科学技术的精华,明代的《农政全书》首次增加屯垦、水利、荒政等内容,并收录了西方水利著作,是传统农学中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集大成之作。近代西方农业科学传入之前,中国农书估计达千种之多,内容涵盖了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

——摘编自卢嘉锡总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二   19001903年,罗振玉编纂刊印了《农学丛书》。该丛书汇集了中国古代农书和部分国外农书,反映了中国传统农学的发展趋向。1924年,万国鼎等人编著的《中国农书目录汇编》是第一部对中国古代农书进行系统分类编目的著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业部于1955年提出整理祖国农业遗产,决定在南京农学院设立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该研究室成立后,先后编纂出版了《中国农学遗产选集》《氾胜之书辑释》《陈男农书校注》等书,得到了英国著名科技史专家李约瑟的高度评价:后来、研究室又以古代农书为主要资料,编写了中国首部综合性农业科技史著作—《中国农学史》。该书的出版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轰动,被誉为农史学科领域的里程碑。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农书编写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清末以来农书整理变化的特点。
2023-06-21更新 | 1379次组卷 | 9卷引用:2022年新高考河北卷历史真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各民族在长期的碰撞与交融中,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民族观念。《史记》运用先秦以来的典籍资料,广泛搜集各地传说,梳理、创建了一个支系庞大而主线清晰的族谱体系。在该体系中,传说中的黄帝是夷夏各族共同的始祖。

至明代,云南哈尼族传说认为先祖躲入葫芦中逃脱大洪水后生下五子,分别成为哈尼、彝、汉、傣和瑶族的祖先。南甸土司自其十六世祖开始有“呈祥”“守忠”“定国”等汉化名字出现。云南乡式名额也由洪熙元年(1425)的10名,增至万历末期的47名。沐英镇滇十年,“练兵劝农,兴学化俗”“民知草长养老而兴其孝弟矣”。

——《明代云南地区的民族融合》

材料二   193810月,东南亚48埠华侨齐聚新加坡,宣告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代表大会成立。陈嘉庚作为主席发表演讲:“吾侨均为炎黄子孙,素有‘革命之母’之名誉、爱国精神见重寰宇;七七以来,与我四万万同胞敌忾同仇,输财纾难,统计不下一万万元……盖国家之大患一日不除,则国民之大责一日不能卸……愿我八百万侨胞……作我政府后盾,踊跃慷慨,加紧出钱出力……使我物力愈充,使我战力愈强,使国家得籍吾人血汗一洗百年之奇耻,使民族得精吾人力物力一报九世之仇,抗战胜利必属我国。”

——《赤子丰碑》

材料三   1949年,中国共产党通过多种渠道动员海外人士回国参加建设。青年核物理学家朱光亚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后,毅然决定放弃在美国的优厚待遇,回到祖国,用自己的科学知识投身于新中国建设。他起草了《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动员更多的留学生回国参加建设。他说:“我们都是靠千千万万终日劳动的中国工农大众的血汗供养长大的。现在他们渴望我们,我们还不该赶快回去,把自己的一技之长,献给祖国的人民吗?”回到祖国去,成为当时广大留美中国学生的追求和选择!19504月,朱光亚历尽艰辛回到祖国怀抱。他把毕生所学献给了祖国,为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朱光亚作为“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名列“感动中国”2011年度获奖者榜首。

——《朱光亚传》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史记》中民族观念的核心内涵,并归纳明代云南少数民族认同汉文化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陈嘉庚演讲的主要内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以朱光亚为代表的海外赤子毅然回国参加建设的缘由。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认识。
2023-04-07更新 | 1801次组卷 | 13卷引用:五年(2019-2023)高考历史真题分项汇编——专题15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与外交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末以来)及府兵法坏而方镇盛,武夫悍将虽无事时,据要险,专方面,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以布列天下。然则方镇不得不强,京师不得不弱,故曰措置之势使然者,以此也。

——摘编自《新唐书》卷五十

材料二   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制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摘编自司马光《涑水纪闻》卷一

材料三   在宋代,各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后来,又把全国州郡分为十五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使、提点刑狱、安抚使(管军事)、提举常平(管常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等)四司,统称“监司”,也都由文臣担任,只有安抚使用武人。宋代各路四监司为中央派到地方,对各州进行监控和节制。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末政治危机的表现,并归纳宋代统治者采取的相应的措施。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湖南山地、丘陵多,宜于种茶,各地皆产,安化、岳阳、平江、桃源、衡山等地尤盛。所产茶叶,初为绿茶、黑茶,绿茶销省内及部省各地,黑茶则远销于陕甘、新疆及内蒙古一带。西北少数民族习惯饮用酥酪,不喝茶就会生病。至明,朝廷利用茶叶易马,实施“联番制虏(蒙古族)”的政策。安化黑茶于1595年由朝廷正式定为官茶之后,陕、甘、宁、晋等地区的茶商领“茶引”至安化采购黑茶,运销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直至明末清初,西北地区的“边茶”大部分都是由安化黑茶供应,湖南产茶的地区也逐渐扩大。

——改编自李采娇《明、清及民国时期湖南茶叶史研究》

材料二   1858年,粤商佐帆取道湘潭抵达安化,传授制作红茶技术,促使安化茶农改制红茶,转输欧、美。因价高利厚,各县竞相仿制,产额日多。1874年(同治十三年),左宗棠在镇压陕甘回民暴动后,着手整顿西北茶务。于原有的“东柜”(陕西、山西茶商)、“西柜”(回商)外,添设“南柜”,招徕南茶商贩,大量运销湘茶。自此,湘茶在西北地区销量复兴,并畅销于俄国境内,产量约达100余万担之巨……红茶大盛,商民适以出洋,岁不下数十万金……泉流地上,凡山谷间,向种红薯之处,悉以种茶。每当“茶市方殷,贫家妇女相率入市拣茶,上自长寿,下至西乡晋坑、浯口,茶庄数十所,拣茶者不下二万人,塞巷填衢,寅集酉散,喧嚣拥挤”。直至1890年(光绪十六年)后,由于国际市场上遭到印度、锡兰茶的有力竞争,湘茶的销售量才渐形减少。

——捕编自伍新福等《湖南通史·近代卷》


(1)根据材料一归纳明朝时期湖南茶叶产销特点。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湖南茶叶销售变化。
2023-03-28更新 | 346次组卷 | 6卷引用:查补易混易错02古代中国经济-【查漏补缺】2023年高考历史三轮冲刺过关(新高考专用)
7 . 作为中华文明演进过程中的重要历史时期,宋朝一直广受关注。

材料一

朝代

南方

北方

1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人口数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杨远《西汉自北宋中国经济文化向南发展》


(1)依据材料一归纳表格中数据反映的历史信息,据此并结合所学,指出宋朝出现的经济现象并简述其政治成因。

材料二   宋朝时期,贫富差距扩大使得贫困问题凸显。政府根据居民财产状况界定,乡村拥有土地不足20亩或产业不足20亩等值的为“贫民”,以此为标准对乡村贫民的租赋、差役减免,对城市贫民的免役钱、房租减免;建立义仓等济贫仓储,养济院等济贫机构,安济坊、施药局等医疗救助和丧葬福利机构等。上述措施,大都以法律法规为基础,形成系列性的济贫法规。政府也鼓励精英和富民参与救济,颁布“安恤法”,对“鳏寡孤独、贫穷老疾”,令近亲、乡里养恤;出台“义仓法”,强制中上等税户交纳赈济贫民。

——摘编自张文、康文籍《贫困认知与宋朝社会保障的逻辑转变》等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朝政府施行社会救济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具体说明宋朝开始社会救济的新变化?
2023-06-06更新 | 364次组卷 | 3卷引用:专题突破卷03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的统一-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通关卷(新高考通用)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式现代化”主要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其本质是以人为本,而不是以资本为中心。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大致可划分为两大时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全国5亿多人口,绝大多数生活在农村,86%以上是文盲。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直面时艰,通过制度变革和道路探索,营造了全国上下团结一心、共商国是、共谋发展的良好政治氛围,逐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为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1978年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审时度势,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定。一切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要素,都得到空前释放与扩大,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经济奇迹”。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 WTO,于2013年成为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和“世界工厂”。中国用短短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历程。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中国走出了一条既发展自身、又造福世界的现代化之路。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注重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从5000多年深厚文明传统中汲取养分,为实现民族复兴熔铸精神之魂。“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构成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

——摘编自马敏《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历史演进及前瞻》


(1)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各时期取得的主要成就。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特点。
2023-05-21更新 | 316次组卷 | 4卷引用:专题18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题源解密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代国家对粮食市场的干预源于传统儒家的“养民”和“聚民”思想,其目标是赈恤农民、维持农业生产和平抑价格,具体包括恤赏、减免、缓征、改征、借贷和籴粜等六类行为。清代国家干预粮食市场的相关政策以蠲恤制度为中心,依托于田赋制度、关税制度、漕运制度和仓储制度等诸多制度。其中,漕运和仓储制度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奏报制度提供了高效的信息支持。清代对恤赏、减免、缓征、改征、借贷和籴粜等国家干预粮食市场行为的适用条件和实施方式都有非常详细的规定,在乾隆朝前后已形成定制,并成为影响市场发展的正式制度,对粮食市场产生了长远影响。

——摘编自胡鹏、魏明孔《养民与聚民:清代粮食市场中的国家调控(16441840)》

材料二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初,尽管粮食(作为商品)也自由流通了一段时间,但总体上粮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所以这一时期国家对粮食实行的是紧缺管控政策。1953年,国家出台《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对粮食执行统购统销政策,从根本上解决了粮食不足情况下的分配问题,以保障城乡居民人人有饭吃,以及工业生产对粮食的基本需求。在随后的几十年里,国家制定出台了一整套粮食定量供应的紧缺管控政策,尤其粮票,可以说是紧缺管控政策的核心与灵魂。195585日,国务院通过《市镇粮食定量供应凭证印制暂行办法》,粮票开始全面进入社会。

——摘编自王永春等《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变动规律研究及趋势展望》

材料三   2001年后,国家先后在8个省份进行粮食收购工作与销售放开试点工作,后又于2004年宣布在全国放开,由市场来决定粮食价格。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粮食是生活必需品,在消费端具有很强的刚性,但其生产端受到气候及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大,价格容易大起大落,所以在中国放开农业市场后,为保护国内农民的利益及其种粮的积极性,政府先后针对水稻、小麦等粮食品种出台了最低收购价政策。

——摘编自罗荃《新中国粮食价格政策演进内在逻辑与改革战略取向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清代前中期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粮食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代前中期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粮食政策呈现不同特点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中国粮食政策制定的历史经验。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前,全国粮食、棉花、蚕丝、茶叶、食盐等商品量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清中期,就连张家口、包头、伊犁等偏远地区多都发展成有名的商业贸易城镇。清初,中国的布匹、茶叶等商品进入俄罗斯地区,当地商人又将茶叶转贩欧洲市场。明中期以后到清中期,中国手工业、商业、金融业的组织形式走向企业化。在此背景下,明清当铺遍布全国城市集镇以及农村,有的当铺资本额高达数万两或十几万两。经营典当业的除商人外,还有地主、官僚,甚至政府也投资设当铺,称为“官当”。当铺的业务除放款外,还接受存款,兼营兑换等。明清时期还出现钱庄、银号、票号等新的金融机构,除了民间自办的各种机构外,清政府也设立了官方的金融机构“官银钱号”,从事各项金融业务。清代金融机构还在一些城市设立了同业行会,订立共同规则,协调金融业内部及其与社会各方面的关系。

——摘编自孔祥毅《明清中国金融革命的背景与标志》

材料二   1718世纪英国的金融领域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革。具有吸收存款、借贷和发行货币功能的英格兰银行的建立,对于刺激英国经济发展和繁荣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国债制度的确立,以国家信用担保,使得民间资本源源不断地流向政府,政府获得了民间资本的有力支持,有效化解了政府因长期对外战争引发的巨大财政危机。此外政府向民间借贷行为,造就了大量富裕阶层,尤其是城市精英阶层,推动了社会结构的优化整合。南海泡沫危机之后,英国政府强化了对股份公司、证券交易和银行系统的监管和监督,推动英国金融制度不断走向规范化和法制化。

——摘编自曹瑞臣《论“金融革命”与18世纪英国社会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中国金融业发展的背景及其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17~18世纪金融革命的主要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清时期的金融革命与英国17~18世纪金融革命给你带来的启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