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 道试题
1 . 【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鲜卑族拓跋部武力征服草原各部后,只能“分割经营”,“世典”之法成为各部牧官主要、甚至是唯一的选任方式。道武帝立国后,内侍长等高级官员垄断宫廷畜牧事宜,后设九卿之一太仆以掌管国家畜牧事宜,但实为闲职。太武帝时,于尚书台下增设初见于曹魏的驾部曹。期间,代郡牧场、漠南牧场等大型官营牧场纷纷建立。孝文帝“延兴四年二月,置外牧官”,外牧官是任命到各地方负责管理牧场的官员统称。主政后,孝文帝彻底罢设“内侍官-都牧曹”体系,内侍官彻底成为由宦官充任的宫廷碎职,驾部整部不再见于职官令。太仆及其下属机构开始重组和扩建,成为总辖牧政的官僚机构。这一时期,官营牧场规模大多仅为诸先帝时的数十分之一,其中最大的河阳牧场仅“恒置戎马十万匹,以拟京师军警之备”。北魏历代君主的努力,终在孝文帝一朝开花。

——摘编自梁志恒《北魏牧官制度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北魏孝文帝牧官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牧官制度改革的意义。
2024-04-03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宝鸡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史·食货志》云:“钱本中国宝货,今乃与四夷共用。”受到宋朝的影响,宋朝周边的辽、金、夏和海外的高丽、日本、交趾均实行了铜钱为本位的货币制度,在东南亚,宋钱作为辅币被广泛流通使用。两宋时期经济发达,对外贸易鼎盛,亚洲海路贸易从而空前繁荣,而中国货币作为国际通货,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整合作用,从而形成东西方之间的国际贸易网络。

——摘编自崔落满《宋钱国际化程度考》

材料二

时期演变

18701914年间的古典金本位制

19世纪下半叶,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贸易和投资体系覆盖全球,90%的国际支付以英镑结算。

19291945年期间

金本位制无法维持,出现了不能兑换黄金的纸币本位制。

19451973年间的

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

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确立了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会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国际货币格局。美元取代英镑成为具有主导地位的货币。

1976年至今牙买加体系

浮动汇率制度改革、黄金非货币化、扩大信贷额度、增强特别提款权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钱国际化出现的原因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国际货币体系变化的阶段特征,并分析影响国际货币体系变化的主要因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古人作史,有不待论断而于叙事之中,即见其旨意,惟太史公能之”。如《李斯列传》开篇,李斯对比厕中与仓中之鼠后大发感慨:“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刻画出他热衷富贵、狡诈自私、阿顺苟合的卑劣人格。对于李斯的非凡政治才干和显赫政绩——二十年间完成了几代先王未竟事业,又主谋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如焚书坑儒、统一文字和度量衡、外攘四夷等——司马迁予以充分肯定,这是不同于时贤的惊世骇俗之新论,独树一帜。“人皆以斯极忠而被王刑杀”,司马迁则考察相关事实以得出真相:始皇死后,赵高矫诏并劝诱李斯,李斯起初斥责其不忠有贰。但当赵高道出:“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今释此而不从,祸及子孙”时,李斯就苟合以求自安,并假惺惺地太息垂泪。司马迁点评道:“不然,斯之功且与周召列矣”。

——摘编自田劲松《论司马迁对法家人物的评价》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司马迁进行人物评价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司马迁认为李斯的功绩无法与周公、召公相提并论的原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先后进行了15次全国劳模评选和表彰,累计表彰3.4万人次。

1950年9月,在首次全国劳模评选活动——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和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上,共有464人受到表彰,其中工业战线208人,农业战线198人。1960年6月,来自教育和文化等战线的脑力劳动者首次进入表彰行列。这一时期,“团结苦干、无私奉献”的劳模精神已经逐步凝聚成型,“学雷锋”“学铁人”等成为社会风尚。

1979年,首次明确了评选标准:“判断一个职工是不是模范,一个集体是不是先进,归根到底要看其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是不是起了显著的作用,对社会主义建设是不是作了较大的贡献”。这要求劳动者不仅需要吃苦耐劳,更要具备开拓创新的勇气和巧干实干的智慧;不仅仅要带来政治效益,更要产生强大的社会效益和高效率的经济效益。

20世纪90年代以来,劳模群体构成发生了显著变化。2005年,民营企业家和农民工首次受到表彩。以相关职业和特征为关键词检索历年表彰名单,得到如下两表——

1989年-2020年评选的

工程师、技师、教授劳模占比

1989年-2020年评选的

厂长、董事长劳模占比

——摘编自王治东、施政《新中国成立以来劳模精神内涵变迁及其当代启示》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时期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024-01-17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宝鸡市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材料   被李约瑟誉为“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的裴秀(223271)出身官宦,自幼聪颖。年轻时随司马昭征讨淮南,沿途注重考察和搜集地理资料,利用地形地物巧设妙计。后官拜司空,位列三公,得以查阅国家藏书,发现其中地图并不多,且“不设分率,又不考证准望,亦不备载名山大川”。在考订、勘正的基础上,裴秀完成了我国有文献可征的第一部历史地图集《禹贡地域图》,呈现了从古九州到东汉十三州再到西晋十六州的区划历史沿革。书序中,裴秀提出“制图六体”说,即比例、方位、距离等绘制原则,足可见其在数学、几何学、物理学领域的造诣。据此理论,他将汉代用80匹缣绘制成的全国,《天下大图》按1:1800000的比例缩制成了仅有一丈见方的《地形方丈图》。

——摘编自张泽光《西晋地理学家裴秀的历史贡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裴秀编著《禹贡地域图》的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裴秀编著《禹贡地域图》所体现出的研究方法,并分别予以简要评价。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初,清查人丁数字以征丁赋,顺治八年(1651)丁数约1400万,至康熙五十年(1711)已恢复到2460万。至乾隆二十七年(1762)超过2亿,五十五年(1790)突破3亿大关。道光二十年(1840)鸦片战争爆发时,全国人口已达到4.1亿。……“永不加赋”和“摊丁入亩”相当于固定和取消人头税,既刺激了人口生殖,又消除了隐匿人口不报情况。与此同时政府对基层社会的控制更为强化,对定居乃至流动人口的清查更加严密,技术手段不断完善。版图扩张和改土归流也增加了不少新注籍的人口。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推动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在清政府重农政策引导下,土地开发范围更广利用亦更为精密。番薯、玉米一类高产作物的引进和广泛种植,使客观上有可能养活更多的人。

——摘编自《清代的经济与社会》

材料二   乾隆中期,官方记载的全国耕地面积为7.8亿亩,通常认为实有耕地面积当在10亿亩左右。根据清人估计,按照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人均占有耕地应达到4亩,方能维持温饱以此测算,则在乾隆末年人均耕地占有量已经不足,到道光后期更降到2.5亩。自康熙后期起,粮价、地价直线上涨,涨幅高达数倍,并带动了其他商品物价的普遍上扬。人口过剩现象也逐步出现,无业流民数量日增,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摘编自《清代的经济与社会》等

材料三   中西人口发展对比图

注:圆点实线为中国人口数字,菱形点虚线为西欧人口数字。

材料四   欧洲人口在1000年到1300年间差不多翻了一番。但是到14世纪早期,人口又开始下滑,主要原因大约是疾病(黑死病)的蔓延,14世纪后,欧洲人口缓慢地恢复到原先的水平,然后开始增长,但饥荒、疾病和战争依旧时不时地阻碍人口的增长。……中世纪的欧洲,复杂的等级关系使得封建国家长期处在割据状态,领主之间不断进行战争,相互抢掠吞并。当时的军队大多由一群毫无组织的骑士组成,而领主们大多盘踞在城堡中难以攻克,因此虽然冲突不断、死伤众多,但始终没有一个压倒性的势力出现。……1350年到1450年间,法兰西、西班牙、英格兰、苏格兰,丹麦、挪威、瑞典和匈牙利的统治者纷纷加强君主统治,在全国范围内扩大自身影响力,同时削减封建贵族和教会权力机构的土地……

——摘编自[美]约翰·梅里曼《欧洲现代史:从文艺复兴到现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前期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四概括中国与西欧人口变化主要特点的异同,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2024-03-05更新 | 139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西晋张华编纂的神话志怪小说集《博物志》中,有近20条有关张骞和西域的资料,是继《史记》《汉书》之后对丝绸之路记载最丰富的典籍。所谓“小说”,如《汉书·艺文志》所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野史。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之所造也”。

《博物志》中共记载了9种来自丝绸之路的植物:胡桃、大蒜、胡荽、石榴、红蓝花、葡萄、胡葱、苜蓿、胡麻豆,其中8种为张骞带回。而在《史记·大宛列传》和《汉书·西域传》中,明确提到的植物只有葡萄和苜蓿,是否由张骞引入也不太明晰。《博物志》卷二《异产》载:“《周书》曰:西域献火浣布……污则烧之则洁……汉世有献者。”火浣布即石棉,在古人眼中是神奇之物。《博物志》所谓“《周书》记载”,实际上来源于“周穆王大征西戎”的传说。但东汉时石棉的确仍通过丝绸之路流入中原,《后汉书·西域传》载:“大秦国作黄金涂、火浣布”。《博物志》卷三《异兽》中记载了一种能“食虎豹”的“小兽”,并刻意描写其“大如狗,然声能惊人”。后世学者考证这一小兽为“狻猊”,即东汉时西域诸国多次进献的狮子。《博物志》的记述,与同时期传入中国的佛教文化密切相关,佛教经典中将“佛祖讲经”形容为“狮子吼”。

——摘编自张黎明《史料与传说:<博物志>中的“丝绸之路”》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使用文学作品进行历史研究时应注意的问题;并简析《博物志》对研究丝绸之路的史料价值。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后期开始的英国工业化运动给城市带来了沉重的社会问题。大量农村人口迅速涌入城市,导致城市原有的基础设施不堪重负,巨大的住房压力使工人聚居地沦为城市贫民窟。生活垃圾在城市街道上随处可见,大量排放的烟尘及有害气体严重污染了空气,不断损害着居民的身体健康。经济危机动辄导致数十万人失业,越来越多的工人挣扎在贫困线以下,生存条件不断恶化。同时,新兴的城市街道狭窄,建筑物品质低劣而且杂乱无章,缺乏整体环境方面的考虑,城市社会问题使政府面临着巨大的压力。19世纪中后期英国政府在社会分配和公共服务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干预,使早期的城市社会问题得到了初步治理。

——摘编自李明超《工业化时期英国的城市社会问题及初步治理》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领导人提出了系统的城市管理思想,成功地实现了从乡村到城市的战略转变。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认为,城市工作的中心环节是迅速恢复和发展城市生产,努力把消费型城市变成生产型城市。产业工人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工人阶级是实现城市管理的最基本的力量。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工作做不好,城市工作就不可能有稳定的基础。毛泽东同志指出:“城乡必须兼顾,必须使城市工作和乡村工作,使工人和农民,使工业和农业,紧密地联系起来。决不可以丢掉乡村,仅顾城市。”在中央的指导下,城乡兼顾与城乡互助成为当时城市管理的重要思想。同时,在各大城市,政府还出面邀请若干人组成各界代表会,代表会成为政府联系群众、依靠群众办事的一种较好的组织形式。在党的城市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快速恢复和发展了城市生产,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中共经受住了执政的最初考验。

——摘编自莫岳云《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的城市管理思想》


(1)根据材料一,概括工业化时期英国的城市问题。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领导人的城市管理思想及其意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从近代以来中外城市治理中得到的历史启示。
2022-06-27更新 | 311次组卷 | 4卷引用:陕西省宝鸡市千阳县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考文综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面对西方列强对中华民族的侵略,三元里人民自发组织奋起抗英;中法战争中冯子材以七十高龄和法军拼杀;甲午战争时,邓世昌血染黄海。为改变中国现状,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把轮船、火车、手表、望远镜等西洋技术看成“正正堂堂之技”。郑观应主张“君民共主”的君主立宪。康有为发表的《物质救国论》,界定了“物质学”即科学的概念。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陈独秀、李大钊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开展一系列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以救治国人心理上、思想上的疾病……

——摘编自缪克成主编《民族精神》等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坚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初心,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了现代民族精神。国民革命失败后,毛泽东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立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中,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形成新的精神风貌与精神品格。在抗日战争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成为中华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人民民主力量发展壮大。解放战争后期,在三大决战胜利之时,毛泽东向全党发出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依靠群众、团结统一、敢于战斗、敢于胜利的伟大号召,明确了党的建设的方向。

——摘编自俞祖华《中华民族精神新论》等

材料三:邓小平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从而形成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一步指明方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民族精神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促成中国现代民族精神形成的主要因素。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在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方面,邓小平提出了哪些创新理论?
2023-02-14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1604年,郑芝龙出生于福建省泉州府。他的父亲是泉州知府衙门的库吏,舅舅是海商,从事澳门与日本、马尼拉的远程贸易。1621年,他前往澳门投奔舅舅,开始了其漫长的海商生涯。大约在1622年,郑芝龙抵达日本平户,后与日本女子结婚,生下了儿子郑成功。1625年,郑芝龙活跃于闽粤沿海,地方政府奈何他不得。王庚武认为:“郑芝龙之所以能将其庞大的海上势力统领在一起,靠的是军事上和外交上的技巧,靠的是成功的贸易活动,更重要的是依靠其大家族和忠实的闽南同乡的支持。”1640 年,荷兰人为垄断海外贸易,和郑芝龙达成协议,希望他本人不直接和日本通商。作为交换,荷兰人则分其利润的四成给他,但1640年以后,郑芝龙的船队依旧不断前往日本贸易。

——摘编自樊树志《晚明大变局》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芝龙从事海上贸易活动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郑芝龙的海上贸易活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