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1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宋朝,竹纸和楮纸大放异彩,克服了以往纸张的某些缺陷,竹纸更是被誉为造纸史的新纪元。楮纸在官用纸上占据主导地位,如赦纸、札纸、纸币、抄引等皆由楮纸制成。竹纸因轻、薄、耐久、白皙、价廉等特点取代藤麻纸,在书法、绘画、印书等用途上熠熠生辉。这反映出当时(     
A.市民阶层的崛起B.造纸技术得到发展C.科举制度的兴盛D.雕版印刷术的普及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司马迁将项羽载入《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班固将项羽载入《汉书·卷三十一·陈胜项籍传第一》。在《史记》中,司马迁除了介绍项羽生平(“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以及转述项羽的言论之外,均对项羽以“字”相称,或者称其为“项王”。在《汉书》中,班固对项羽以“名”相称,很少称其为“项王”。在《史记》中,项羽的封号是“西楚霸王”,而在《汉书》中,项羽的封号是“西楚伯王”。关于项羽身死之后的记载,司马迁在《史记》中这样写道:“项王已死,楚地皆降汉,独鲁不下。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为其守礼义,为主死节,乃持项王头视鲁,鲁父兄乃降。始,楚怀王初封项籍为鲁公,及其死,鲁最后下,故以鲁公礼葬项王谷城。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在《汉书》中,班固没有如司马迁那样详细介绍汉军占领鲁地的过程,在写完项羽乌江自刎一段之后,班固仅用一句话交代了项羽的后事——“汉王乃以鲁公号葬羽于谷城”。

——摘编自张春巍《项羽生平记述差异分析—基于〈史记〉和〈汉书〉的考察》

(1)根据材料,概括《史记》和《汉书》记述项羽的差异。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史记》和《汉书》对项羽记述的因素。
3 . 秦朝在岭南地区内地移民较多的地方设县,在原住民族聚居的地区设道,利用其首领即“臣邦君长”对民族地区进行统治。而在有些地区还维持其旧的部落组织,“且以其故俗治”。由此可见,秦朝(     
A.地方治理比较灵活B.民族关系有待加强
C.地方势力较为强大D.郡县制度推行受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北宋神宗时期,王安石所著《三经新义》成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神宗死后,王安石获得配享太庙的资格。南宋理宗时期,王学被视为邪说,理宗以周敦颐、张载、程颍、程颐、朱熹五人从祀太庙,削除王安石从祀资格。这反映出宋代(     
A.儒学改造自身以适应现实变化B.理学是评价人物的主要标准
C.学术分歧决定王朝的政治走向D.学术与政治的联系较为紧密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每个游击队单独的活动,在主要集团军的战役上并没有决胜的意义。可是,无数游击队的不断的动作,却是非常伟大的力量,像连续的滴水可以蚀穿石头,使敌人的交通迟滞、阻塞企图暴露,军心动摇,汉奸政权也不稳固,兵力不敷分配,给养断绝,经济资源被破坏,有生力量被削弱。

——摘编自朱德《论抗日游击战争》

材料二   在抗日战争的战略相持阶段,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游击队在华北、华中(含华东)和华南所抗击的日军占这些地区全部日军的比例,1938年年底为58.8%,1939年为62%,1940年为58%,1941年为75%,1942年为63%,1943年为58%。至于同期国民党军队在这些地区所抗击的伪军,只在1943年有10%,其他年份里伪军均为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所抗击。

——摘编自阎治才《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材料三   为壮大抗日游击队伍的力量,1940年9月,新成立的中共南(海)番(禺)中(山)顺(德)中心县委在顺德县西海乡涌口村的一间茅屋里召开第一次会议,决定建立一支八路军、新军式的抗日武装。1941年7月中旬,日军指使汉奸李望鸡所率的两个团向西海外围推进。西海根据地林锵云通过群众工作,积极联络当地乡绅,发展中间势力,做好充足准备,击退了李塱鸡军的两次试探性进攻。这场战役中广游二支队只有三四百人,却打垮了伪军一个师的进犯,毙伤伪团长兼“前线总指挥”祁宝林以下共500余人。这就是珠江三角洲敌后抗战以来以少胜多的著名战斗,被誉为“西海大捷”。

——摘编自李金哲《华南抗日纵队的建立与华南敌后战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敌后战场的游击战争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海战斗能够取得胜利的原因。
7日内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卷
6 . 1860年,英国人撰文指出:“两广总督手下找不到有能力和决心,并且能够坚持原则的官吏,来对付与贩卖苦力有利益关系的外国商人和船主们恃强横行施展诡计。中国官吏是易于为金钱所收买,或者屈服于压力的。”这反映出清政府(     
A.与英国在劳工问题上存在分歧B.官员腐败助长列强贩卖华工
C.经济落后使列强肆意掠卖华工D.对国外华人不给予政策保护
7 . “秦公”青铜簋是祭祀礼器(如图),簋盖内刻有54字铭文,器内有51字铭文,记述了秦国祖先的丰功伟绩,彰显作器者秦景公欲继承祖先事业,永保四方土地的心意。由此可见,春秋时期(     

A.艺术品政治功能较为突出B.宗法制仍具有重要影响
C.秦国开疆拓土效果明显D.诸侯借助礼乐制度崛起
2024-05-31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豫北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性测试(四)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1937年8月2日,空军飞行员张锡祜在给父亲张伯苓的家书中写道:“男等现已奉命出发…此次出发非比往常,生死早置度外…因沿海各省一旦开战将无一片静土!”12天后,张锡祜在抗击日寇的征途中殉国。家书中提及的战役(       
A.取得抗战爆发以来的首次胜利B.是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典型
C.粉碎日军“三月亡华”的妄想D.发生在对日作战的相持阶段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央苏区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开创出崭新局面,关键得益于党在社会治理中始终坚持在党的领导下,以人民为中心。1933年,苏维埃中央政府颁布《劳动互助社组织纲要》,保障了红军家属和孤寡老人的劳动力配给。截至19342月,中央苏区共建立1100多个消费合作社,切实解决群众面临的衣物、粮食、看病等方方面面的实际困难。党从中央苏区国家治理实际需要出发,开创性地建立了以宪法大纲为主体,包括130多部法规律令的新型法治体系。

——摘编自人民网《中央苏区时期国家治理的实践探索》

材料二   土地革命时期,鄂豫皖苏区是仅次于中央苏区的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在现代革命思想和国际革命文艺的刺激下,结合大别山区浓厚的民歌传唱传统和现实的革命需求,红色歌谣应运而生。如动员工农革命的红色歌谣《劝五更》:“一更里劝劝工友们劝工友大家来革命,团结要结紧,加工资,减时间,生活有保证。”宣传苏维埃政策,号召群众移风易俗的歌谣《妇女诉苦歌》:“封建礼教真可恨,穿耳缠足损人身,政治权利剥夺尽。”指导广大人民群众组织起来,发展生产、建设美好新生活,“穷苦农友们,赶快要觉醒……妇女团结起,斗争求解放”。

——编自瞿萍、张贤裕《从红色歌谣看鄂豫皖苏区的基层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央苏区基层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鄂豫皖苏区红色歌谣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央苏区和鄂豫皖苏区基层治理的共同经验。
2024-05-31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豫北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性测试(四)历史试题
10 . 北宋朱或在《萍洲可谈》中指出,两浙、福建、广南三市舶“唯广最盛”。南宋广州贸易“收课倍于他路”,成为国家财政的一大来源,号称“天子南库”。由此可见,宋代(     
A.政府财政问题缓解B.广州海外贸易繁盛
C.农业经济地位下降D.丝路贸易规模扩大
2024-05-31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豫北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性测试(四)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