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7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先祖在从蛮荒走向开化的路途中,少不了对数字和形状的研究与琢磨。早在殷商时期(约公元前1300~约公元前1046年)的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13种计数单字。最晚在春秋末年,人们就已经普遍掌握了十进制的计数方法,并且可以随意使用“算筹”这种工具进行运算,这一运算能力在当时的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九章算术》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数学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学宝典,涵盖了战国、秦朝,汉朝时期的数学成就,它甚至还提到了分数问题和盈不足问题。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出现了三位伟大的数学家——刘徽与祖冲之父子……到了宋元时期,中国古代数学研究的繁荣顶点出现,在这一时期也涌现出了大批有成就的数学家。

——摘编自中国数字会网站《中国古代数学简介》

材料二   李约瑟经过研究,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但是缺乏精确验证和数理逻辑。传统文化有形象思想和深奥模糊的混沌特征,诸如道家学说的太极、元气,经络、风水、阴阳等,都普遍存在着“妙处难与君说”的特点。中医虽然神奇灵验,却没有西欧的化验验证和精确数据。中国古代科学多为经验总结性的应用科学,虽然注重记录现象,也有直觉猜测,但缺少逻辑推理、数理分析和实验验证,因而古人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中国虽有四大发明,但未能揭示其原理,虽有最早、最全的太阳黑子和新星爆发记录,却陷入了“天人感应”的臆测而没有建立科学的天文学体系。

——摘编自[英]李约瑟《中国古代科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先秦至宋元时期数学发展的主要历程。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科技具有优势的领域,并简析中国古代科技的主要特征。
2022-12-21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云阳县南溪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是中国人口的飞跃时期。

材料一   清朝人口统计情况(单位:万人)


——数据引自《清实录》

材料二   清朝初期,清查人丁时不仅百姓多方隐匿,地方官也担心增丁赋重,不便办纳,有意少报数字,因此实际上的人丁数量应当大大多于统计数字。康熙五十一年,宣布以前一年;银作为定额,新滋生人丁,一律“永不加赋”。随后雍正又实行“摊丁入亩”,使清查人丁的工作完全失去了意义,长期未再进行。

在清政府重农政策的引导下,土地开发范围更广,利用亦更为精密。番薯、玉米一类高产作物的引进和广泛种植,客观上有可能养活更多的人。在社会局面相对稳定的前提下,人口增长趋势形成并持续较长时间。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分别指出材料-中不同阶段的清朝人口统计数据变化,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变化原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1930年,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调查了浙江省的十几个县农村各业产值及商品率,下表(单位:万元)为其中代表性的9县数据。分析表明,此时浙江省(     
产业总产值商品输出值商品率
农业55473.77561.513.6%
林业16750.07370.044.0%
畜牧水产业14293.22870.020.1%
手工业29239.322654.477.5%
合计115756.240455.934.9%

A.农村经济水平全国领先B.工业化水平有较大进步
C.各业实现了均衡性发展D.经济的商业化程度较高
4 . “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证明了中华民族璀璨悠久的文明,更见证了一代代中国考古人执着的探求精神。考古项目反映了中国考古学在人类起源、农业起源、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中国早期国家诞生、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等重要学术研究的成果,都在各自领域解决了重大的学术问题,实现了新突破。请根据所学,回答以下四组问题。

第一组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旧石器时代的部分考古成果

北京周口店遗址周口店遗址历经百年发掘,发现了近10万件“北京人”制作和使用的石器、数百种哺乳动物化石和丰富的用火遗迹。尤其是周口店遗址发现的用火证据是世界同时期古人类遗址中最具有充分说服力的,发现的灰烬层最厚处约达6米,这个重要发现把人类用火的历史追溯到距今四五十万年前,成为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河北阳原泥河湾遗址群经过100年,尤其是最近30年来考古工作者的辛勤耕耘,马圈沟、小长梁、东谷坨、许家窑—侯家窑、虎头梁等数百处古人类活动遗址,记录了东亚人类近200万年来的连续演化历史,被誉为“东方人类的故乡”。
山西襄汾丁村遗址丁村遗址作为中国人第一次独立主持发掘研究的旧石器遗址,开创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方向,对中国旧石器考古学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和持久影响,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旧石器考古事业的发展,对于构建中国旧石器文化的发展序列起到了关键作用。
宁夏灵武水洞沟遗址水洞沟遗址不仅标志着我国旧石器时代文化研究的开端,也是我国旧石器时代最有代表性遗址之一,在东西方旧石器文化对比研究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1)请您根据表格内容及所学知识,概括旧石器时代考古发掘的特点(提示:从发掘地址、发掘成果等方面思考)。并分析考古学的发展对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意义。

第二组曾随之谜在今天湖北境内,传世文献没有记载过周代一个叫曾国的诸侯国。1978年,曾侯乙墓的发现却证明历史上湖北的随州确实存在着一个姬姓曾国。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的不一致,引发了学者们关于“曾国”和“随国”两个国名关系的争论。直到2019年,这场争论才得以平息。考古学家在湖北随州枣树林发现春秋中晚期的曾国墓葬群,三组大墓的墓主人分别为曾公求及其夫人渔、曾侯宝及其夫人芈加、曾侯得,三组大墓均出土有编钟,同一墓葬均出土带有周文化和楚文化两种不同文化因素的铜鼎。

以下为曾侯宝夫人、楚王女儿芈加墓出土的部分文物及其铭文

铭文:楚王媵随仲芈加
大意为:楚王嫁女儿芈加到随国的陪嫁。
铭文:伯括受命,帥禹之绪,有此南洍。余文王之孙,穆侯元子,出邦于曾……以长辞夏。
大意为:伯括受命,遵循大禹的功业,被分封到南土,在曾地建邦。我是周文王的后裔,穆侯的长子,通过统治曾国,光大“夏”的功业。
(2)指出解决“曾随之谜”的主要方法。此次考古发现可以印证周代的哪些史实?

第三组秦朝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建立

材料1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一法度衡石丈尺。
材料2   铭文:“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 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材料3 文字:迁陵洞庭郡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湖南里耶秦简博物馆藏
(3)分别指出材料1和材料2的史料类型,结合文字内容分析它们的史料价值。

材料4   关于秦始皇陵工程用工人数,历史文献记载说法不一。参考古代文献记载,并结合考古学者调查测定数据,可知秦始皇陵陵丘土方数量。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胡亥即位,“九月,葬始皇郦山”;秦二世元年(前209年)四月,二世宣布“郦山事大毕”,可见秦始皇陵复土工程施工时间不超过236日。云梦睡虎地秦简《徭律》记载“水雨,除兴”,排除土方工程遇雨被迫停工等情形,可以进一步推知施工日期。成书年代比较接近的数学专著《九章算术》载有土方工程应用算题,其中可以看到当时“土功”不同工种的劳动定额。综合以上材料可以推知秦始皇陵工程用工人数应如《史记》记录,大致在“七十余万人”左右。

——摘编自王子今《秦始皇陵考古与秦统一历史意义的新认识》


(4)在推算秦始皇陵用工人数时,请举例说明学者用到了哪些类型的史料?

第四组西汉海昏侯墓园的考古发现。

材料1在南昌海昏侯墓葬中出土的“昌邑九年造”漆器,……刘贺被册立为昌邑王十三年后,赶上昭帝去世。在霍光的主持下,朝臣迎立刘贺,继承大汉王朝的帝位。但仅仅即位二十七天之后,就以“行淫乱”的罪名,废除其帝位,赐归敌国。至宣帝元康三年四月,宣帝下诏,降封为海昏侯,移居豫章郡。
材料2在海昏侯刘贺墓主椁室中出土了双折式的孔子像漆衣镜,因上面绘有世界最早的孔子像而备受关注。墓中所出简本《易》《春秋》《诗》系于王吉,《诗》《礼》又见于王式的情形,可以修正“汉博士皆专经教授”的成见。
材料3海昏侯墓出土了10余吨、约200万枚五铢钱,以1000枚为一串,首次以考古形式证明“千钱一贯”的货币校量制度最迟起源于西汉中晚期。
材料4考古在刘贺遗骸腹部发现了尚未消化的“香瓜子”。海昏侯墓发现随葬的“水稻、粟、大麻、甜瓜、梅等五种可食用植物遗存”。
材料5海昏侯墓园5号墓,墓主可能为刘贺长子刘充国。清理时发现随葬多种玉器,“约240件加工成器中,约70%为和田玉”。“青藏东部缘边地带和中原内地的虫草贸易”。
(5)根据提供的5则材料,分别简析其从侧面反映了西汉社会发展哪些状况。
2022-10-13更新 | 210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第七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人口迁徙改变了区域人文地理形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方人民大规模的南下计有永嘉之乱、苏峻和祖约之乱、后赵败亡、淝水之战、刘裕北伐、魏太武帝拓跋焘南下瓜步、宋失淮北四州及豫州淮西之地这七次,总数约有90万人左右。简言之,在此期间,北方平均8个人中有一个南渡,南方平均6个人中有一个北来侨民。其流徙方向大体是北方东部的人民流向南方东部,北方西部的人民流向南方西部。北方人民到达南方,大都举目无亲,出路之一便是依附早先来到南方的士族或地方豪强,成为被隐匿的人口。

——蒋福亚《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史》

材料二   在1661-1812年这150年间,福建人口增加了9倍,耕地仅增加32%,人均耕地数从7.11亩降至0.9亩。道光年间“几乎年年有灾,灾区遍及全国”,维持生活“颇费踌躇,于是乎奔走外洋”。中国人移殖澳洲,“殆始于1840年到1859年之间”。随着中外一系列条约的签订,洋布“把土布消灭了百分之九十九”,“无业贫民乘北风附洋舶往国外图生计”。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清政府加强了对起义造反者的镇压,大量农民出洋避祸。如“广东新会平南王黄德滋,率部渡南中国海,最后抵达澳洲北部达尔文港,成为淘金工人”。

——张秋生《略论早期华工移居澳大利亚的社会历史条件》

材料三   根据联合国的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2月,按照国籍划分,国际流离失所者居世界前十位的难民来源国及数量分别是:叙利亚660万人,委内瑞拉440万人,阿富汗300万人,南苏丹220万人,缅甸110万人,索马里90万人,刚果(金)80万人,苏丹70万人,伊拉克60万人,中非共和国60万人。

——陈冰《全球难民治理的出路在哪里?》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方人民大规模南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对南方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近代华工赴澳的国内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当代世界难民的主要来源区域。结合所学,分析二战以来联合国为保护难民基本人权做出的努力。
2023-03-26更新 | 621次组卷 | 9卷引用: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宋应星已注意到了运用数据来说明生产质量和效率的方法.如留心人力踏转龙骨车和牛力转动龙骨车之间的功效差别,推算了一亩稻秧可供移栽的面积和稻秧生长的时日,比较了胡麻、菌麻子、樟树子的榨油量。材料说明宋应星的研究(     
A.推动了明朝后期传统科技完成转型B.已接近近代科学研究中的实验方法
C.系统记载了中国古代工艺相关知识D.逐渐成为当时科技领域的主流方法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隋朝的灭亡,唐朝兴起。日本遣唐使回国后曾描述唐朝曰:“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公元663年,倭国援助百济水军与唐罗联军在白村江一带展开决战,百倭联军战败。(日)天智四年、六年和八年,日本派出遣唐使,与唐朝重修旧好。日本与唐朝通过贡赐关系实际上建立了变相的官方贸易往来。遣唐使贡献的赠品主要有银、绢、丝、绵、布等,唐朝回赠的礼物主要有书籍﹑彩帛、香药、工艺品等。

——摘编自伊宁《试析日本遣唐使出使的目的》

材料二   16296月的日食之前,礼部向崇祯帝提交了一份预报,其中列出了《大统历》、(回回历法》和“新法”(西方天文学)三组预报数据。经过对日食的观测,徐光启用“新法”推算独验。在这种情况下,礼部上书请求修改历法,并荐徐光启主持其事。徐光启正式领取了修改历法的敕书关防,设立历局。他先后将耶稣会传教士罗雅谷、汤若望招进历局。《崇祯历书》编译或节译的西方天文学家的著作主要包括托勒密的《至大论》、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等。在征求崇祯帝的意见后,他以“节次六目"和“基本五目”的形式译撰西法,使治历有法可依,有数表可查,其中以讲述天文学基础理论所占篇幅最大。

——摘编自邓可卉《天文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遣唐使来华的时代背景,并指出遣唐使的使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崇祯历书》成功编修的历史条件,并分析《崇祯历书》对我国科学发展的作用。
2022-03-05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九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12月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1990年,农业部提供的数据表明,乡村集体企业实现利润265.3亿元,首次超过国营企业的246亿元:前者的销售利润率为5.6%,相当于后者的两倍多。这说明我国(     
A.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开始发生变化B.国营企业必须深化改革
C.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农村改革推动城市改革
2023-02-20更新 | 409次组卷 | 6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富源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经远舰”的发现为研究北洋水师的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经远舰”的发现经过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水下考古队利用多波束等仪器设备采集遗迹数据,结合潜水探摸,结合地方志文献研究,确认了“经远舰”准确位置。第二阶段,水下考古队在舰体外侧进行抽沙作业,逐步揭露出舰体结构,并发掘清理出水文物。2018年9月15日,考古队员在海床面以下5米处发现悬挂于舰舷外壁的木质髹金“经远”舰名字牌,由此确证沉舰即为经远舰。这说明
A.真实的历史唯有依赖新史料的发现
B.史学研究要注意与其它学科结合,进行跨学科研究
C.历史事实的搜集整理并非缘自问题,而是缘于发现
D.历史的价值判断常导致历史学家对历史事实的选择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1920年前后,针对中国是否存“劳工问题”的争论,一批知识分子通过大量的微观调查,以译实的数据和资料,反映了劳工的劳动环境生存状况和生活场量呈现了其“牛马不如”的形象。这些调查
A.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B.表明中共以工人运动为中心
C.消除了知识界的认识分歧D.开辟了社会问题研究新方法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