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年七至十四岁出口赋钱,人二十三。二十钱以食天子,其三钱者,武帝加口钱以补车骑马。

——摘编自《汉书》卷七

民年十五以上至五十六出赋钱,人百二十为一算,为治库并车马。

——摘编自《汉书》卷一

材料二   唐承隋制,前期赋役上实行租庸调。所谓“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它是以民户授田为基础和前提。天宝十四年开始的“安史之乱”是唐朝财政制度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安史之乱后,中原经济残破,土地兼并严重,农户大半逃亡,管理乏力,国库空虚,但支出不减;征调不已。赋役失衡,农民负担严重。两税法是针对以上诸多社会问题而制定的,“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人,上籍征税。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征税范围、税负相对公平,当然更主要是满足中央政府的财力需求;以维护政权和社会稳定。

——摘编自朱红琼《唐朝财政制度演变对国家治理能力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代赋税制度有何特点。
(2)根据材料二、说明唐代赋税征收依据的变化,阐释其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税法的意义。
7日内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三新”改革联盟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联考(二)历史试卷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陆玉林曾探讨“先秦学术的主题”,其结论是“诸子学术实有共同之主题,即重建现实政治、社会、道德与思想的秩序”。陆玉林还分析其原因有二:一是外在客观原因,礼乐崩坏之际,秩序重建是当务之急;二是内在主观原因,知识阶层自觉承担历史使命。笔者认为,“儒道墨法”社会思想具有共同的出发点和价值目标,也可以说终极关怀,那就是重建有序社会,救民于乱世,不同的仅仅是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

——摘编自王兴周《重建社会秩序的先秦思想》

材料二   董仲舒非常强调“大一统”。从这个观点出发,他主张政治上必须统一于天子,思想上也必须统一、要独尊儒术,罢黜百家。这种思想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论依据。

——摘自《文物秦汉史》

材料三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1)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学术的共同主题及先秦学术出现共同主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董仲舒主张的核心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采纳其观点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7日内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三新”改革联盟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联考(二)历史试卷
3 . 中国古代对地方管理,无论从制度建设管理措施等方面都体现抑制地方分离因素、加强中央集权之核心精神。

材料一   有一个最好坐落于上游的中央集权……才可以在黄河经常的威胁之下,给予应有的安全。饥荒时拒绝粮食之接济尤其可以成为战争的导火线……各大国所控制的资源能够在赈灾时发生确切的功效,所以在吞并的战争中也得到广泛的支持。到公元前3世纪游牧民族的威胁已相当严重,这时已有将北方几个小国家所筑土壁结合起来构成一座相连的城塞之必要,这项工程终使秦始皇在历史上名传千古。所以这种局势的展开也指出中国即使在国防上也要中央集权。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在《读通鉴论卷一》中说: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长民者”指管理百姓的人)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

(1)根据材料一、提取信息,分析秦朝确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必然性。
(2)阅读材料二、你是否同意王夫之“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的说法?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理由。
7日内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三新”改革联盟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联考(二)历史试卷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魏晋时代的某一制度,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三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所无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王定保《唐摭言》卷1《散序进士》

(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我国古代重要选官制度。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说明实行该制度的作用?
2024-04-03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金沙县精诚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5 . 日记,书信具有独特的史料价值。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记、书信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中所体现的时代精神并谈谈你的认识。
2024-03-27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铜仁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西汉初年的王,势力很大。王国官吏,除丞相外,都由王未任免,王国的封地,多者一百多城,少者有三四十城,汉初七个异姓王封地的总面积,比朝廷直辖的还要多……汉武帝实际上贯彻了当年贯谊的建议,规定诸王死后,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诸王子分割原来封地为列侯。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简明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秦朝开创的政治制度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朝在地方行政制度上的变化以及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
2024-03-27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铜仁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历史证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与灌溉技术使农业生产力极大提升,既有生产关系成为桎梏,公田抛荒、私田大量开垦的制度性矛盾大量出现。承认土地实际控制、废除使用限制、重新分配土地以及名田制等改革出现,引致土地私有化,支撑稳定的农业生产进而成为增强国家实力和实现军事扩张的基础。土地由封建领主世袭转向新型的封建地主私有。

——摘编自张秀智等《基于多源流理论的春秋战国时期土地制度改革逻辑》

材料二   19927月,邓小平重申:“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会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第二个飞跃就是发展集体经济。社会主义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农业也一样,最终要以公有制为主体。”“农村经济最终还是要实现集体化和集约化。”

——《邓小平年谱(1975~1997)》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变革的原因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农业“两个飞跃”的共同目标及各阶段目标。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勇敢的中国人民抗击日本的侵略,歼灭了无数日军,摧毁了大量的日本军用物资。援助中国进行的英勇抗战并最终发起反击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中国的抗战是最终战胜日本的重要因素。       

——[美] 罗斯福《炉边谈话》

材料二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这一伟大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洗刷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这一伟大胜利,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这一伟大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2015年9月3日,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2024-03-07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金沙县精诚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欧战前后农商部注册工业公司年别表》统计,战前(19148月前)注册的工业公司,共计146个,资本总额41148205元;而自19148月至1920年,新注册的公司就有272个,资本额为117434500元。所涉及的行业众多,尤以纺织业和面粉业这两个关系民众衣食的行业发展得最快。

——摘编自《中国年鉴第一回》商务印书馆1924年版

材料二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阀割据示意图(1917-1918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内容,概括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围绕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社会状况,自选角度,提出观点,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阐述清晰)
2024-03-01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表所示是戊戌变法时期推行的措施。

措施
政治准许官民上书言事;裁汰冗员,废除旗人寄生特权
经济保护农工商业的发展;裁撤驿站
军事改习洋操,扩建海军,实行征兵制;裁撤绿营
文教开办京师大学堂,兼习中西科;开设经济特科;废除八股,改试策论

——摘编自《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1日第1版

材料二   1898年,晚清时期维新派依托光绪帝进行了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针对变法运动的形式,变法者的缺点有三:其一、“卷入经学纷争之无益”“徒然增加了意识形态的争议性,转移了人们的注意力,加大了政治体制改革的难度”;而且“学术不正又引发人品不端的联想,继而又使人对康有为改革的动机产生了怀疑”;其二、“全变战略之失宜”“徒然增加了改革的难度和加大了反对派的力量”;其三、“躁进举措之不当”,增加了对立面,削弱了改革派的力量……戊戌维新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占重要地位。戊戌变法时颁布了一系列经济、文化方面的措施,具有一定进步意义。

——摘编自近代史研究编辑部《戊戌维新运动研究的回顾与前瞻学术座谈会综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戊戌变法措施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戊戌维新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占重要地位”的历史依据。
2024-02-10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