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24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全国优秀青年,受国家大学教育,凭其成绩,补郎补吏,加入政府。不到一百年,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了。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二   魏晋时代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三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四   由于土地兼并逐步发展,失去土地而逃亡的农民很多。农民逃亡,政府往往责成邻保代纳租庸调,结果迫使更多的农民逃亡,租庸调制的维持已经十分困难。……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两税法的主要原则是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人,上籍征税。同时不再按照丁、中以年龄分为黄、小、中、丁、老五类的原则征租庸调,而是按贫富等级征财产税及土地税。

——摘编自黄永年《唐史十二讲》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西汉和魏晋时期中央政府选拔官吏的制度分别是什么?选拔制度各自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性
(3)根据材料四、指出与租庸调的税制相比,分析两税法在征收标准和纳税对象上的新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变化带来的影响?
7日内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泸水市怒江新城新时代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之间,关于经济问题的广泛讨论,成为当时“百家争鸣”的重要内容。各学派都较为完整地提出了对经济问题的看法和主张……如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主张足食与藏富于民,并指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荀子提出开源节流、节用裕民、礼义为富强之本的主张。

——摘编自韦政通《中国思想史》等

材料二:先秦之时,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甚少。汉武帝时,商贾虽可乘车,但所征税倍于常人,又以商人为主要对象征收财产税;将煮盐、冶铁视为国营事业,导致铁器物劣价昂,盐价亦高,且强迫人民购买,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民负担。公元前81年,昭帝诏有司问郡国所举贤良、文学,皆对“愿罢盐、铁、酒榷、均输官,毋与天下争利”。但这些经济统制措施,仍基本延续下去。

——摘编自《中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与汉武帝时期的经济主张的不同。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春秋战国时期与汉武帝时期经济主张提出的历史背景。
2024-04-17更新 | 155次组卷 | 33卷引用:云南省昭通市云天化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几幅图片:

(1)图一至图三分别是中国在近代所遭受的列强武装侵略,分别指出侵略战争的名
(2)这三次次战争分别给我国的社会性质造成怎样的影响?
(3)列强通过这三次的侵华战争,大肆践踏中国的国家主权,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
2024-03-16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玉溪第二中学2010-2011学年高一上学期教学水平检测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中国社会各阶层不断斗争探索。争取民族独立自强、追求社会进步成为近代中国的潮流。

材料一   下面是高一某班同学对近代中国某一历史事件的描述


材料二   “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中国近代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一个世纪过去了,辛亥革命的火种穿越百年,世代传承,续写民族富强繁荣的辉煌!

——2011年12月15日对明清史学家、北大历史系教授王天有的访谈

材料三   ……这些国耻违背我国民的希望,有损我国民的自信,激起我国民强烈的革命要求。五四运动就是这种要求的最鲜明的表现……

——摘自于蒋介石《中国之命运》(1943年)


(1)请判断材料一中的“救亡图存运动”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事件具有怎样新的时代特征?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给中国政治上带来的“前无古人的变化”。
(3)概括材料三的主要观点。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在思想方面产生的不同影响?
2024-03-01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 云南省德宏州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大变动,王官之学的退场,私学的兴起,最终造就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

——摘编自袁行霈 严文明等《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各家学派纷纷提出自己的治国主张: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孟子认为“王如施仁政于民……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韩非认为“以法为教”“法不阿贵”;墨子认为“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源头活水,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摘编自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材料三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摘自《汉书·董仲舒传》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2)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道、儒、墨、法四种思想流派的治国主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材料三中的观点并简析其对儒学发展产生的影响。
2024-03-01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 云南省德宏州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在一万年前就产生了农耕文明。夏商周时,人们已懂得使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选择种植产量高的作物。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用犁耕。西汉时在使用二牛抬杠式耕作方法的基础上,又发明了一牛挽犁法和代田法。隋唐普遍推广“圩田”,并逐步形成“北麦南稻”的格局。各种作物在种植中又培育出了许多适合各地栽培的新品种。在历代中国政府和商人与外国的交往中,又从国外引进了一些新的作物品种,如汉代引进的芝麻、葡萄、苜蓿、胡亚等。

——摘编自杜卫华《试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延续性》

材料二   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明清时期,在江南等经济发达地区,传统的农业单一经营方式已被突破,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农民在种植经济作物时还往往进行一些初级加工,或兼营相关副业,获取更多的收入,以弥补粮食生产之不足。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第二版)》


(1)据材料一、指出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农业发展产生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具有资本主义倾向的封建官僚绅士,一方面继承了林则徐、魏源等人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另一方面将这种思想付诸实施。自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他们进行了一场引进西方资本主义的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的“自强”“求富”运动,史称“洋务运动”。

——摘编自徐晓军《浅谈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点》

材料二:洋务派创办了一大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积极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知识,并派遣幼童到欧美留学,开近代教育之先河。其勇于实践与创新,在军事、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都为中国的近代化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摘编自王贵兰《论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洋务运动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二中对洋务运动影响的看法。
2024-02-17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昭通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91115~30日“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期间中央人民政府调入上海、天津等大城市的物资统计如下:

中央人民政府从东北每日调运1000万至1200万斤粮食入关;天津从全国各地调运粮食3.2亿斤,准备布匹35万匹,棉纱5000件;上海从全国各地调运粮食4亿斤,准备棉布110万匹,棉纱2.8万件;汉口准备棉布30万匹,棉纱8000件;西安准备棉布40万匹。经过周密布置和准备,选择市场价格达到高峰之机,于1125日,在全国各大城市统一行动,集中抛售,使投机商措手不及。

——数据综合自《陈云文选》(1949~1956

材料二   1955年“平均每社生产11.9万市斤,其中高级社为50.4万市斤,初级社为11.6万市斤,平均每人生产粮食812市斤,其中高级社为966市斤,初级社为808市斤,……与1955年全国每农业人口平均生产粮食706市斤来比较,初级社平均多产14.4%,高级社多产36.8%” 。收入方面,1955年“平均每户收入为424元,……高级社平均每户收入为776元”。农民生活得到改善,从根本上改善了全国普遍贫困的状态,也证明了合作社的优越性。

——摘编自《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巩固人民政权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农民生活得到改善,从根本上改善了全国普遍贫困的状态的意义。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晚明时期,商贩奔波于南北之间,日夜不息。嘉隆时人李鼎称:“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南楚、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杭其必由之境也。舳舻衔尾,日月无淹。”

——摘编自范金民《明清时期大运河沿线地域商帮的活动》

材料二   明清时期不少人走进城市营商,他们在经商所在地共建会馆、公所,这些会馆、公所除了具有联乡情、祀神明,以增进同乡商人的地域认同和团结外,还具有管理商业的职能,如共同商议条规,保证商品质量,统一商品价格,既是防止同乡商人之间相互竞争,也是为了增强与其他商帮竞争的实力。《创建黄皮胡同仙城会馆记》记载了在北京经商的广州商人创建仙城会馆的目的和动机为“由利”:“乡人同为利,而利不相闻,利不相谋,利不相一,则何利?故会之。会之,则一其利。以谋利也,以是谓由利也。”认为同乡商人相互竞争难以获利,即使侥幸获利,也难以以个人的力量与市场上的其他商人以及牙行做斗争。建立会馆的目的虽为消弭同乡商人间的竞争及增强与其他地域商人、牙行斗争的力量,但恰恰说明市场主体间竞争的激烈。

——摘编自张明富《论明清时期的早期市场经济》

材料三   随着明初“开中法”的实施,北方边境贸易发展很快。1728年中俄《恰克图条约》签订后,边境贸易更是日趋活跃,晋商几乎垄断了中俄之间的边境贸易。明后期实施的“一条鞭法”,使“役归于地”,税“概以银征收”,商人免除了劳役之苦。“康乾盛世”时期,康熙实行了“摊丁入亩”的政策,取消了几千年来一直沿袭的人丁税,使封建人身束缚得以松弛,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从咸丰开始,国内阶级矛盾日趋尖锐化,国内战事频繁,当时军阀割据,土匪纷起,以致晋商票号各分庄损失巨大。洋务运动中兴之际,恰是山西票号极盛于各地之时,我国封建社会中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受高额地租率的影响,晋商把利润大量投向土地,以获取坐享其成的地租,没有把票号与民用工业结合起来。19个世纪中叶以来连续不断的激进主义的暴力冲撞,一次次阻断了中国经济自然演进的路程,最终摧毁了山西商人。

——摘编自张泽一《晋商兴衰探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商业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晋商兴衰的主要原因。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是世界上较早使用、生产和输入香料的国家之一。由于中国仅能生产麝香、肉桂等部分香料,因此从汉代开始,所需的大量香料就从阿拉伯、非洲等地区进口。至唐代,香料在医药领域和日常生活中获得更为广泛的使用。唐代从域外输入的香药更多,其中相当部分来自大食(阿拉伯)地区。与此同时,沉香等中国特色的香料也对外广泛输出。源源不断的香料船,使广州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香料市场之一。由于广州市舶税收数额相当大,已在唐代财政收入中具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包括香料在内的诸多来自阿拉伯等地区的货物已逐渐成为唐政府不得不进口的特需商品,进一步刺激了中阿间香料等互补性商品贸易的发展。

——摘编自景兆玺《唐朝与阿拉伯帝国海路香料贸易初探》

材料二   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请座使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朝时期香料贸易盛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的历史意义。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古代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途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