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5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自汉至宋发生了明显转移,由北方的黄河流域逐步转移到江南的长江流域。下面是研究这一变化问题的有关材料:

材料一   甲:西汉至北宋南北方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的变化


西汉唐天宝年间北宋崇宁年间
黄河中下游地区70.3%57.1%29.9%
长江流域20.3%38.1%54.3%

乙:北宋中期土地垦殖率

材料二   宋代东南地区人均耕地越来越少,在土地上从事耕作的农民,无论是主户还是客户都为提高单位面积上的粮食产量而作出各种努力。在精耕细作农业的支撑下,“吴楚之地方数千里,耕有余食,织有余衣,工有余材,商有余货”。故宋人称:“今天下根本在于江淮,天下无江淮不能以足用,江淮无天下自可以为国。”天下根本在于江淮并不夸张,太平兴国六年朝廷规定由江淮漕往京师的粮食为400万石,至道初年增为580万石,大中祥符初年又增至700万石。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韩茂莉《中国农业地理》

(1)材料一对研究“经济重心南移”有何史料价值,请分别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影响。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兴,著为规条,巡方督学岁上其事。 大者赐祠祀,次亦树坊表,乌头绰楔(官署牌坊),照耀井同,乃至僻壤下户之女,亦能以贞白自砥。 其著于实录及郡邑志者,不下万余人,虽间有以文艺显,要之节烈为多。呜呼!何其盛也。

——《明火·列女传一》

隋唐
12232152271419482
192912286882841
合计141612743582912323

材料二:自明代中期以后,妇女生活出现了重大的转向,从当时浙江水嘉县的实例来看,妇女不但“行鬻于市”,即公开在市场从事买卖活动,而且轻率出入官府公庭,涉足诉讼案件。 在广东的琼州,“妇女出往市行走买卖”,亦已经成为一种惯例。

——陈宝良《明代妇女的社会经济活动及其转向》

材料三女主人公周胜仙偶遇樊楼酒肆的小老板范二郎,“四目相视,俱各有情”,周胜仙心想,“若还我嫁得一个似这般子弟,可知好哩! 今日当面挫过,再来那里去讨?”于是她主动向男方传递爱慕之情。

——据《醒世恒言·阎奥楼多情周胜仙》

白娘子爱上许宣,在向许宣表明心迹时,说道:“小官人在上,真人面前说不得假话。奴家亡了丈夫,想必和官人有宿世姻缘,一见便蒙错爱。正是你有心,我有意。烦小乙官人寻一个媒证,与你共成百年姻眷,不枉天生一对,却不是好。”许宣听后欣然接受。

——据《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镇雷峰塔》


(1)材料一、二所反映的明代妇女状况是否矛盾?请予以说明。
(2)指出材料三在研究明代妇女问题时的史料价值。
(3)除了明代妇女问题外,上述材料还可用于研究哪些问题?
2023-10-10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向明中学2024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记载出处
赵飞燕为了毒死怀有汉成帝后嗣的宫女曹官,指使人给狱中的曹官一个小绿箧,“箧中有襄药二枚,赫躆(单薄小纸)书曰……”《汉书·外成传》
(汉章帝)令自选高才者二十人,教以《左氏》与简、纸经传各一通《后汉书·贾逵传》
蜀国都护李严写估“书六纸,解喻利害”《三国志·吕凯传》

       材料二   既作契以代绳兮,又造纸以当策。夫其为物,厥美可珍;廉方有则,体絮性真。含章蕴藻,实好斯文,取彼之弊,以为此新;揽之则舒,舍之则卷,可屈可仲,能幽能界……援笔飞书,写情于万里,精思于一隅。

——摘编自[西晋]傅咸《纸赋》


       材料三   造纸工艺流程:备料→蒸煮(第一次煮料,加石灰)→洗浆→蒸煮(第二次煮料,加草木灰水)→沤制(淋草木灰水)→打浆→配浆(入纸槽加纸药搅匀)→压榨脱水→焙干成纸。

——摘编自[明]宋应星《天工开物》


(1)分别阐述每则史料对研究中国古代造纸术的价值。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造纸术的影响。
2022-11-05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名校联盟2023届高三10月联考历史试题
4 .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观沙岭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以它艰苦创造的业绩扬名海内外,引起了各方面的注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观沙岭村有各类企业234家,其中集体企业7家、私营企业20家、个体独资企业207家。234家企业中有工业制造业65家,年产值1.99亿元,利润679万元,实交税金399万元,固定资产净值1.41亿元。该村岳麓制鞋厂于1986年开始生产出口产品,外向型经济迅速发展,出口创汇企业日益增加,且越办越兴旺。全村在岳麓制鞋厂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先后创办铸件厂、服装厂等10个出口创汇企业。1989年,与省华湘公司、香港进监制鞋机械公司创办深圳湘益制鞋有限公司,这是湖南省第一家村级企业在深圳特区举办的合资企业。

——摘编自《长沙岳麓区志(19882002)》

材料二   (观沙岭)先后建起了村办小学、幼儿园和集图书阅览、歌舞游乐于一体的文化活动中心,使村上文化教育和农民文化生活的物质条件得到很大改善。从1984年起,全村实行免费教育,从幼儿园到大学,学费由村上全包,对成绩优异者,另给奖学金。村上无辍学现象,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自1986年开始,村上公费为全村各户订报3份,为村民了解时事政策和学习生产科技知识,提供有利条件。对村里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弱病残孤寡,村上每月分别给予生活补贴或养老金4060元,对职工和全体村民,医药费报销70%,村民集体福利有了一定保障。

——陈国政、曹固强《观沙岭改革开放兴工致富情况调查》


(1)两则材料分别反映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出现的哪些历史现象?
(2)指出材料一的史料类型并说明这类史料的史学研究价值。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有同学研究唐代科举制度问题,收集了如下材料,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进士群体区域分布表

区域河南道河北道江南道关内道河东道山南道淮南道陇右道剑南道岭南道合计
玄宗朝以前61452421291041443215
玄宗朝以后1251001827061911401320631
进士总人数18614520691901915541723846
占比(%)221724111122623100

——摘编自新旧《唐书》等

材料二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据孟郊(751814,四十六岁时中进士)《登科后》

材料三   贡举之士,以有司为座主,而自称门生。自中唐以后,遂有朋党之祸。

——据顾炎武《日知录》卷17


(1)分别阐述每则材料对研究唐代科举制度的价值。
(2)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唐代科举制度的特点,并简述唐代实行科举制度的影响。
(3)除上述材料之外,研究唐代科举制度还可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请至少列出两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对同一历史事件,考辨史实的真伪,史料信息的处理,一定要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的真伪与史料的价值

材料一   18991月,康有为在回忆“公车上书”时说:“再命大学士李鸿章求和,议定割辽、台,并偿款二万万两。三月二十一日电到北京,吾先知消息,即令卓如(梁启超)鼓动各省,并先鼓动粤中公车,上折拒和议,湖南人和之……时以士气可用,乃合十八省举人于松筠庵会议,与名者千二百人,以一昼二夜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并日缮写……遍传都下,士气愤涌,联轨察院(都察院)前里许,至四月八日投递,则察院以既已用宝(光绪帝批准和约),无法挽回,却不收。”许多论著据此认为康有为发起和组织了“公车上书”,并将之视为资产阶级改良派走上政治舞台的标志。

——摘编自《康南海自编年谱》等

材料二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史学界对康有为的说法提出了诸多质疑。茅海建详细查阅清朝军机处《随手档》《早事档》《上谕档》《电报档》《洋务档》《收电》《交发档》《宫中电报电旨》等档案,提出:“从二月二十七日至四月二十一日,在不到两个月的日子里,上奏、代奏或电奏的次数达154次,加入的人数超过2464人次……在各省,封疆大吏电奏反对者(反对签订和约)已过其半数;在京城,翰林院、总理衙门、国子监、内阁、吏部官员皆有大规模的联名上书;举人们的单独上书也达到了31次,加入的人数达到了1555人次;举人们参加官员领衔的上书为7次,加入人数为135人次。”“四月初八日(52日),即康有为所称‘不收’其上书的当日,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的上书共计十五件。”“由此可以证明,康有为组织的十八行省公车联名上书,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

——摘编自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

(1)材料一、二对待“上书”焦点问题的阐述有何不同,对此可得出什么初步结论?
(2)请从史料类型和史料实证的角度,评析上述材料对研究“上书”焦点问题的价值。
2022-07-12更新 | 662次组卷 | 11卷引用:山西省洪洞县向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史事的本来面目,往往随着时间的推移或言事者的表述不一,而显得扑朔迷离,给后人带来困惑。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9年康有为回忆“公车上书”时说:“李鸿章求和,议定割辽、台,并偿款二万万两。三月二十一日电到北京,吾先知消息,即令梁启超鼓动各省公车,上折拒和议。时以士气可用,乃合十八省举人于松筠庵会议,与名者千二百余人,以一昼二夜草万言书。联都察院前里许,至四月八日投递,则察院以既已用宝(光绪帝批准和约),无法挽回,却不收。”许多论著据此认为康有为发起和组织了“公车上书”,并将之视为资产阶级改良派走上政治舞台的标志。

——摘编自《康南海自编年谱》等

材料二       近来,史学界对康有为的说法提出诸多质疑。茅海建详细查阅清朝军机处《随手档》《早事档》《上谕档》《电报档》《洋务档》《收电》《交发档》《宫中电报电旨》等档案,提出:“从二月二十七日至四月二十一日,上奏、代奏或电奏次数达154次,人数超过2464人次。在各省,封疆大吏电奏反对者(反对签订和约)已过其半数;在京城,官员皆有大规模的联名上书;举人们单独上书达31次,人数1555人次;举人们参加官员领衔上书7次,人数为135人次。”“四月八日,即康有为所称‘不收’其上书当日,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的上书共计十五件。”由此可以证明,康有为组织的十八行省公车联名上书,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

——摘编自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

材料三       日本逼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回国内,激起朝野上下的反对声浪。在京官员及在京参加会试的各省举人纷纷联名上书。康有为、梁启超组织了联合各省举人的“公车上书”,虽未送达光绪皇帝,但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1.关于“公车上书”,材料一、二的分歧在哪里?材料二的作者是如何论证自己观点的?
2.利用材料一、二,尝试解释材料三关于“公车上书”史事的叙述。
3.你如何看待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史料价值?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秦朝的大一统

材料一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日“黔首”。……一法度衡石丈尺。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1)分别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史料类型,结合文字内容分析它们的史料价值。
(2)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扩大,产生了一系列章回体小说,其中很多内容对研究历史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但引用时需加以辨析。

材料一   且说当时兀颜延寿将引二万余军马,会合了太真驸马、李金吾二将,共领三万五千番军,整顿枪刀弓箭,一应器械完备,摆布起身。早有探子来①幽州城里,报知宋江。宋江便请军师吴用商议:“辽兵累败,今次必选精兵猛将前来厮杀,当以何策应之?”吴用道:“先调兵出城,布下阵势。待辽兵来,慢慢地挑战。他若无能,自然退去。”

——施耐庵《水浒传》

材料二 说这(明朝)苏州府吴江县离城七十里,有个乡镇,地名盛泽,镇上居民稠广,土俗淳朴,俱以蚕桑为业。男女勤谨,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那市上两岸绸丝牙行,约有千百余家,远近村坊织成绸匹,俱到此上市。

——冯梦龙《醒世恒言》

材料三   太监叩头道:“③奴婢乃司礼监内臣,这几个是锦衣校尉。”行者道:“这招医榜,委是我揭的,故遣我师弟引见。既然你主有病,常言道,药不跟走,病不讨医。你去教那国王亲来请我,我有手到病除之功。”

——吴承恩《西游记》

材料四   话说浙江杭州府,宋时名为④临安府,是个帝王之都。旁边人也道:“执照真的;没一个无因而来之理!”两下甚难解交。

——西周生《醒世姻缘传》


材料中划线部分有两处不符合小说所反映朝代的史实,请写出序号,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是出土文物商鞅方升


材料二   “不农之征必多,市利之租必重”“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国待农战而安,主待农战而尊”“治国能转民力而壹民务者,强;能事本而禁末者,富”

——摘自《商君书》

材料三   用商鞅之法……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见税什十五,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大彘之食,重以贪暴之吏,刑戮妄加。

——班固《汉书·食货志》


(1)比较三则史料,说明其在研究“商鞅经济改革”中各自的史料价值。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商鞅的经济改革。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