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学习、借鉴和传承、创新是中国思想发展的重要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 “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日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据《孟子》等

材料二:后代的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他们,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材料三:佛氏之失,出于自私之厌;老氏之失,出于自私之巧。厌薄世故,而尽欲空了一切者,佛氏之失也;关机巧便,尽天下之术数者,老氏之失也。……佛老之学,不待深辨而明。只是废三纲五常,这一事已是极大罪名!其他更不消说。

——《朱子语类》

材料四: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噍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宫便殿奏札》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卷》

材料五: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先秦儒学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董仲舒的孔子”和“朱熹的孔子”在加强君主专制措施方面有何不同。并从它们创立时的思想来源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说明宋儒对待“佛老之学”的态度。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贽与朱熹的观点有何不同?
(5)材料五反映了黄宗羲的何种主张?具体措施是什么?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万物皆有此理。理皆出一源。……如为君须仁, 为臣须敬,为子须孝,为父须慈,物物各具此理,而物物各异其用,然莫非一理之流行也。

——《朱子语类》

材料二 清朝学者赵翼的《陔余丛考》,对历代正史中受儒家伦理熏陶而累世同居的、并受政府褒奖的孝义之家的代表人物进行统计,以宋朝的人数最多。(转引自樊树志著《国史十六讲》P.166)宋代士绅阶层人数增多,常常通过教育进行规训,以家规、家礼、族规、乡约之类的规定,通过童蒙读物的传播、甚至通过祭祀以及仪式中常常有的娱乐性戏曲、说唱,把上层人士的知识、思想与信仰、广泛地传递到了民众之中……

——葛兆光著《中国思想史》第二卷

材料三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日:“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刺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日:“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原君》

后之人主,既得天下,唯恐其祚命之不长也,子孙之不能保有也,思患于未然以为之法。然则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是故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以其可以藩属于我也;宋解方镇之权,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而亦可谓之法乎?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四   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在本质上仍是儒家的模式,但是在这一模式内部注入了时代的气息,是传统与时代、实验与经验的结合。

——黄晓军《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


(1)材料一中,朱熹对道德规范提出了什么新的见解?分析其产生的历史影响
(2)依据材料二,宋朝是怎样推动理学思想逐步深入到古代中国社会各地区、各阶层的?
(3)材料三中黄宗羲提出了什么样的主张?这是一种什么思想?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为儒学注入了怎样的时代信息?分析这些“时代信息”出现的背景。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讲格致,通化学,用机器,精制造,化粗为精,化贱为贵,而后商贾有懋迁之资.有倍蓰之利。……中国人数甲于五洲;但能手工艺一端,蒸蒸日上,何至有忧贫之事哉!此则养民之大经,富国之妙术,不仅为御侮计,而御侮自在其中矣。

——《代鄂督条陈立国自强疏》,《张謇全集》第Ⅰ卷

材料二 南方之金属矿,与北方之煤矿同受欧战之影响,故湖南之锑,民国三年不过值200余元至五、六年殆值千元。其他如锡如水银如锌铝,产额既有增加,价值亦皆骤涨。其尤可惊异者,厥为钨矿。钨之发现,始于民国4年,至于6、7年,则江西湖南广东所产达4000余吨,价值1000万元。世界产钨之国,除美国外,殆以吾国为最。所可惜者,南方金属各矿,开采均用土法,组织初无规模,成者互争。败则瓦解。故欧战既停,销路忽滞,改革无术,失败接踵,与北方之煤矿相较,然后知新旧之不能相容,土法之不易持久也。

——陈真、姚洛合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

材料三 中国纯碱市场,一向由英商卜内门公司垄断。“一战”期间,英货中断,碱价猛涨……爱国资本家范旭东等于1918年在天津塘沽创办了永利碱厂(资本200万银元)。卜内门公司千方百计通过英国人控制的盐务稽核所给永利碱厂的工作制造困难(注:例如,制碱一担,需粗盐两担。盐价本贱,粗盐每担不过两角。但政府抽的盐税为制盐成本的几十倍.……永利请求北洋政府准许制碱工业用盐免税。卜内门公司企图通过盐务稽核所阻挠免税的实现,但未能得逞),并多次直接对永利碱厂进行威胁和破坏,加以“一战”以后,碱价猛跌,碱厂的建设面临重重困难。但是,在范旭东的主持下,侯德榜等人努力奋斗,排除了各种障碍,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掌握了苏尔维制碱技术的奥秘,碱厂终于在1925年开始正式出碱,1926年年产45万吨,1927年年产13400万吨。从此,打破了卜内门公司的垄断,并在此后与卜内门公司的竞争中取得了明显的优势。这是民族工业取得的一个重大胜利。

——《中国近代经济史稿》


请回答:
(1) 依据材料一概述张謇的主要观点。(不得摘抄原文)在他的引导下,近代中国出现了哪股进步潮流?
(2)依据材料二分析南方金属矿的产量激增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一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呈现怎样的特征?分析南方金属矿业发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3)根据材料,列举永利碱厂在创办和发展过程中遭遇到的困难。(不得摘抄材料原句)。
(4)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永利碱厂在与卜内门公司的斗争中获得胜利的原因。
(5)从南方之金属矿和永利碱厂发展中,我们有何启示?
2020-02-20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第一中学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20分)“封建-郡县”之辩是古代政论的重要命题,也是因时而异、价值多元的命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仆射周青臣进颂曰:“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始皇悦。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然犹桀猾时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有叛将(藩镇将领)而无叛州。
……及夫郡邑,可谓理且安矣。何以言之?……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朝拜而不道,夕斥之矣;夕受而不法,朝夕之矣……今夫封建者,继世而理;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则生人之理乱未可知也。 ——(唐)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三  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古之圣人,以公心待天下之人,胙之土而封之国。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然则尊令长之秩,而予之以生财治人之权,罢监司之任,设世官之奖,行辟属之法,所谓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二千年以来之敝可以复振。后之君苟欲厚民生,强国势,则必用吾言矣。 ——顾炎武《郡县论》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周青臣”与“淳于越”争论的焦点是什么?依据材料一概括他们各自的理由。
(2)材料二从哪些视角分析了郡县制取代“封建”制的进步之处?
(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三中“封建之失”“郡县之失”的主要表现。对此,顾炎武在材料三中提出了怎样的改良策略,其实质是什么?
(4)结合上述三则材料中秦朝、唐朝、明清之际探讨“封建制”和“郡县制”的时代背景,谈谈你对这一命题的理解。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时外今日,惟有及时详晰甄核,仿行宪政。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以立国家万年有道之基。然目前规制未备,民智未开,俟数年后,规模粗具,查看情形,参用各国成法,妥议立宪实行期限,再行宣布天下。”

——预备仿行立宪政谕旨

材料二   “顷七月十五日明谕,有预备行宪政之大号,以扫除中国四千年之秕政焉。薄海闻之,欢腾喜蹈。民权既得,兆众一心,君民同治,中国从兹不亡矣。”

——康有为

材料三   “号称预备立宪,改革官制,一若发愤以刷新前此之腐败。夷考其实,无一如此所言,而徒为权位之争夺,势力之倾轧,借权限之说,以为排挤异己之具,借新缺之立,以为位置私人之堡。贿赂公行,朋党各树,而庶政不举,对外之不竟,视前此且更甚焉。”

——梁启超

材料四   “及今之世,不在立宪,而欲求免瓜分之祸,舍革命末由。……外人所以敢觊觎中国者,以中国之政府之敝败也。颠覆政府,当以兵力,去其敝败,而瓜分之途塞。”

——《民报》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内容?其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三、四对此看法有哪些不同?
(3)梁启超认为“夷考其实,无一如此所言”在材料一中能否找到依据?
(4)材料四“舍革命末由”为此革命派做了哪些方面的准备?举例说明。
2020-03-23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耀华中学2013届高三上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表为严复早期经历简表

时间

主要活动

1867年

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驾驶

1871年

在“建威”“扬武”舰实习

1877年

被选派前往英国学习轮船驾驶

1879年

任福州船政学堂教习

1880年

任北洋水师学堂教习

1890年

任北洋水师学堂总办


(1)根据材料一,说明严复早期经历的时代背景。

材料二 第由是而观之,则及今而图自强,非标本并治焉,固不可也。不为其标,则无以救目前之溃败;不为其本,则虽治其标,而不久亦将自废。标者何?收大权、练军实……至于其本,则亦于民智、民力、民德三者加之意而已。果使民智日开,民力日奋,民德日和,则上虽不治其标,而标将自立。

——严复《原强》(1895年)


(2)根据材料二,指出在对“自强”问题的认识上,严复与洋务派相比有何进步之处。

材料三 吾国今日道德之根本问题,乃在革除昔日一本不易旧道德之观念,而建设今日因时制宜新道德之标准。就目前之情势观之,应规定者约有三事:(一)注重人道主义,以平等博爱诸德实行之;(二)发达个人之利己心;(三)主张极端之自由思想。

——摘编自吴康《论吾国今日道德之根本问题》


(3)根据材料三,指出作者所说的“旧道德观念”指的是什么。作者所提出的“新道德标准”的思想来源又是什么?

材料四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惝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4)根据材料四,概括近代中国人渐趋觉悟的发展阶段。结合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说明“道德伦理革命”出现的原因。

材料五 我们今日的环境,真是不幸极了:社会的种种组织、风俗、制度,都是过渡时代、“青黄不接”——新文化未能完全产出,旧道德已宣告破产;使得国内的军政、民政以及工商百业,都显出一种黯淡凋零的状态,比之欧洲黑暗时代,也差不多。

——左立夫《中学毕业生的切身问题》


(5)根据材料五及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道德伦理建设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
2019-11-13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静海区独流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份四校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