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1 道试题
1 . 政权的建设

材料一   大一统的政治基础是“要在中央”的中央集权,必须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妥善划分地方行政层级,有效分配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并对地方官员权力实施监督。第二,处理好郡县与分封的关系。第三,中央权威、政令畅通是必备条件。

——摘自卜宪群《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思想与国家治理》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秦朝的统治措施如何体现了大一统的国家治理?

材料二   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五条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十六条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十九条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所体现的原则。

材料三   19391月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参议会颁布了《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组织条例》,规定:“凡居住边区境内之人民,年满十八岁者,无阶级、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与文化程度之差别,经选举委员会登记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19403月,中共中央发布《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规定抗日民主政府在工作人员的分配上,实行“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例如,在晋冀鲁豫根据地的临时参议会中有国民党人士50余人;在晋绥根据地,国民党爱国将领范续亭当选为行政公署主任;在苏北根据地,爱国绅士韩国钧当选为临时参议会名誉会长。

——摘编自张海鹏《简明中国近代史读本》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简要分析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进行政权建设的意义。

材料四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三条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第二十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第二十二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唯一机关。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简述20世纪50年代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初步建立的表现。
2024-01-31更新 | 33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大兴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唐、宋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两座高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初,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长官共议朝政,均为宰相。李世民即位前任尚书令,为避讳,就以仆射为尚书省长官。唐代皇帝认为宰相品位尊崇,不应轻易授人,常以他官居宰相职并假借他官之称。例如魏征以秘书监身份参与朝政,称“参知政事”,也是宰相之职……太宗还以李洵为太子詹事(东宫百官之长),特加“同中书门下三品”之衔号,使其与侍中、中书令共同参与宰相职事。从此就有了“平章事”与“同三品”的衔号。无论品位多高,不加此衔,就不能行使宰相职权。只有三公三师及中书令例外……安史之乱后,宰相名号又发生了变化,因中书令和门下侍中升为正二品,所以就废除了“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宰相名衔。唐后期宰相的名号基本上就是“同平章事”。

——摘编自刘珲春《中华文明史话·宰相史话》

材料二   宋代文化是唐代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唐代所存在的三省六部、科举、均田等制度,已经标志着行政管理体制的完善。宋代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更加完善的文官制度,中枢大臣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得以相互制衡。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唐代宰相制度变革呈现的主要特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代政治制度上“相互制衡”的表现;并对其进行评价。
3 .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虎符”是中国古代君主和皇帝授予臣属兵权后调动军队的凭信物,多以青铜铸造。


   

名称:杜虎符(注:“杜”为地名)

铭文: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兴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


   

名称:阳陵虎符(注:“阳陵”为地名)

铭文: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


(1)从上述图文材料中,你可以获得哪些历史信息,根据这些历史信息,你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信息结论
必须在“符合”后,地方才能调兵五十人以上A
B杜虎符产生于统一全国前,阳陵虎符产生于秦统一全国后

材料二   假如你是汉武帝时期的参与中央决策的官员,公元前127年,参与一项重大决策的讨论,即是否推行“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2)请根据下面文本框的内容,在下边文本框内AB两处填写你作为决策者是否同意推行推恩令,并说明理由。
背景是否推行“推恩令”
汉初贾谊曾提出“推恩令”未被采纳;景帝采纳晁错“削藩策”,却导致七国之乱;最终不得不以武力平定。推行推恩令,因为削藩可能导致王国叛乱,带来动乱。
(主父偃)说上(武帝)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A
匈奴虎视中原,北方边患危急,用兵迫在眉睫。B

材料三   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出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


   
元朝地图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归纳元朝在地方行政制度上的创新之处,并分析其历史作用。

材料四   康熙皇帝是清朝最贤明的君主,以下是其统治期间中的重大举措

①智擒鳌拜   ②治理黄河   ③统一台湾   ④反击沙俄

⑤册封班禅   ⑥奏折制度   ⑦平定三藩   ⑧引进农作物


(4)根据材料四所列史实提炼主题,并列举符合主题的举措序号。
(要求:每个主题的材料序号至少两条以上)
例:主题:恢复发展经济____
举措:②⑧
2023-10-06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第十五中学南口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建中元年(780年)……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使无侥幸。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申报出入如旧式。

——《唐会要·租税上》


(1)依据材料一,具体说明唐中期赋役制度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材料二   975年,宋太祖下诏:“向者登科(科举应考人被录取)名级,多为势家所取,塞(阻隔)孤贫之路。今朕躬亲临试,以可否进退,尽革前弊矣。”此后君王都沿用此制度,选拔有才干的贫寒士子充实官员队伍。……宋太宗时,“国家开贡举之门,广搜罗之路”,允许工商业者及“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以至于“工商之子亦登仕进之途”。

——摘自唐凯麟主编《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


(2)依据材料二,简述北宋初年在科举考试资格和录取方面的改革措施,并结合所学分析其作用。
2023-07-29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经过长期历史发展而形成的,是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材料一   迨始皇吞六国,统一宇内,统治时期虽极短促,于“古人之遗法,无不革除;后世之治术,悉已创导”。

——摘编自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事件及其影响。

材料二   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少数民族入居中原,服饰呈现出两大特征:

一是汉族服饰吸收了胡服的很多形式,胡服逐渐被全社会所接受,大范围地流行。裤褶就是其中最具典型特点的一种服装形式。汉末,这种服式传入中原地区,并成为汉族的军旅之服。到了南北朝时期,裤褶广泛地流行于民间,成为文武通用、男女皆穿的日常服用。

二是各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也或多或少地采用了汉族的服制礼仪。凡帝、后及公卿百官朝、祭等礼仪之服,一般都沿袭秦汉旧制。这一时期,各民族服饰都在自身传统的基础上融合改进,对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重晔《论魏晋南北朝时代的“胡服”风尚》


(2)依据材料二概括南北朝服饰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该特点产生的原因。

材料三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他认为“汉武帝穷兵三十余年,疲敝中国,所获无几;岂如今日绥之以德,使穷发之地尽为编户乎!”他认识到武力征服并不是解决民族问题的长久之计,以文德怀柔与抚恤为主,以威服和战争为辅。一旦战争胜利则主动和解,

甚至不惜实行“和亲”政策,以达到“四海升平,天下一家”的目的。通过联姻的方式,怀化对方,增进民族情感,平息战争,推动民族交融。

——摘编自李少玉《浅谈唐太宗治国理念里的和谐意识》


(3)依据材料三概括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特点。

材料四   清代的雍正皇帝曾说:“中国之一统,始于秦,塞外之一统,始于元,而极盛于我朝”。

——摘编自刘晓东《“华夷一家”与新“大一统”》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塞外之一统,始于元,而极盛于我朝”的表现。
2023-07-29更新 | 111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大峪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考证“王嗣宗手搏得状元”

王嗣宗是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的状元。当时的殿试有以才思敏捷、先交卷者为状元的做法。有学者依据文献记载考证“王嗣宗手搏得状元”的史事。

材料一   司马光所著的笔记《涑水记闻》载,王嗣宗和赵昌言在殿试中同时交卷,于是“太祖乃命两人手搏,约胜者与之。昌言发秃,嗣宗殴其幞头坠地,趋前谢曰:臣胜之。上大笑,即以嗣宗为状元,昌言次之”。《宋史·王嗣宗传》载:“开宝八年,中进士甲科……嗣宗就试讲武殿,搏昌言帽,擢首科。”

材料二   《宋史·赵昌言传》载:“昌言少有大志,赵逢、高锡、寇准皆称许之。[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举进士。”依据档案编辑的《宋会要》记载:“太平兴国三年十一月,以新及弟(第)进士胡旦、田锡、赵昌言、李并为将作监丞。”

材料三   宋朝王明清所著笔记《玉照新志》载:“开宝八年廷考,王嗣宗与陈识齐纳赋卷(同时交卷),艺祖(宋太祖)命二人角力以争之,而嗣宗胜焉。”

(1)结合材料,举例说明学者在考证“王嗣宗手搏得状元”时使用了哪些类型的文献史料。
(2)该学者对“王嗣宗手搏得状元”稍作推敲,认为疑窦颇多。依据材料和所学,指出“王嗣宗手搏得状元”的疑点。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他认为“汉武帝穷兵三十余年,疲敝中国,所获无几;岂如今日绥之以德,使穷发之地尽为编户乎!”他认识到武力征服并不是解决民族问题的长久之计,以文德怀柔与抚恤为主,以威服和战争为辅。一旦战争胜利则主动和解,甚至不惜实行“和亲”政策,以达到“四海升平,天下一家”的目的。通过联姻的方式,怀化对方,增进民族情感,平息战争,推动民族交融。

——摘编自李少玉《浅谈唐太宗治国理念里的和谐意识》


(1)依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特点。

材料二

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重熙五年(1036年),辽兴宗亲临礼部贡院试进士。
西夏其官分文武班,包括中书、枢密、三司、御史台。保留了原蕃官体系,如宁令(大王)等官职。大庆四年(1147年),复设童子科,于是取士日甚。
女真初起,其部长曰孛堇,行兵则称曰猛安、谋克,从其多寡以为号。金承辽后,进士科目兼采唐宋之法而增损之。
(2)依据材料二,概括辽、西夏、金制度的共同点,并分析其影响。

材料三   在中央,元朝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在地方则广设行省,岭北、辽阳、云南等边疆行省,既负责边疆行政事务,也负责少数民族的管理。此外,元朝还建立了“朝令夕至,声闻毕达”的驿站制度,将边疆地区和中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根据吐蕃宗教盛行的特点,元朝对吐蕃采取了政教合一的政策,并设置宣政院实现对吐蕃的直接管理。为了加强对北疆的管理,元朝在这里部署了大量的军队和移民,在戍守的同时进行屯田。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元朝边疆政策的历史意义。
8 . 制度变革与创新

材料一   秦朝彻底废除了周朝的分封制度,全国共设36郡,后来陆续增设至40余郡,郡下设县。郡、县主要官员均由朝廷任免,他们通过自战国沿用下来的“上计”制度接受中央考核。县以下又有乡、里两级基层管理组织。这样,秦王朝的统治由朝廷下至郡、县、乡、里,层层控制,国家权力自上而下延伸到社会最底层,又自下而上逐级集中到最高统治者皇帝手中。这也是秦以下中国历代王朝的基本统治模式。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依据材料概括秦朝管理地方的举措,并分析其影响。

材料二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指户口册)浸坏……至是(780年),炎建议作两税法……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杂徭悉省……天下便之,人不土断而地著,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诫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

——《旧唐书·杨炎传》


(2)参考材料二,模仿下面的示例,用简洁的语言解释两税法。
示例:察举制
西汉开始实行的选官制度。
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考察、选取
人才并推荐给上中央,经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制的实行,为有才干的人提供了比较公平的竞争机会,初期为政府招揽了人才,但后期被权门势族把持。
两税法:

材料三



(3)分别指出材料①②的史料类型。依据材料和所学,概括科举制的特点。

材料四   975年,宋太祖下诏:“向者登科(科举应考人被录取)名级,多为势家所取,塞(阻隔)孤贫之路。今朕躬亲临试,以可否进退,尽革前弊矣。”此后君王都沿用此制度,选拔有才干的贫寒士子充实官员队伍……宋太宗时,“国家开贡举之门,广搜罗之路”,允许工商业者及“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以至于“工商之子亦登仕进之途”。

——摘自唐凯麟主编《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


(4)依据材料四,简述北宋初年在科举考试资格和录取方面的改革措施,并结合所学分析其作用。
9 . 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与实践

材料一   毛泽东同志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为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和振兴、中国人民解放和幸福,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

毛泽东思想以独创性理论丰富和发展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它培养的大批骨干,不仅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挥了重要作用。

——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20131226日)


(1)依据材料一,结合我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实践,说明毛泽东的理论创新。

材料二   1978年,在邓小平先生的倡导下,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征程。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40年来,按照可比价格计算,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约9.5%;以美元计算,中国对外贸易额年均增长14.5%。中国人民生活从短缺走向充裕、从贫困走向小康,现行联合国标准下的7亿多贫困人口成功脱贫,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总数70%以上。40年来,中国人民始终上下求索、锐意进取,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40年来,中国人民始终与时俱进、一往无前,充分显示了中国力量。40年来,中国人民始终敞开胸襟、拥抱世界,积极作出了中国贡献。

——习近平《开放共创繁荣创新引领未来》(2018410日)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简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伟大成就。
10 . 争取中华民族独立

材料一

时间事件主要内容
1851年—1864太平天国运动建立太平天国,前期曾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后期曾颁布《资政新篇》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和新式学校,建成新式海军
19世纪90年代末戊戌维新运动光绪皇帝在维新派支持下推行百日维新,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除旧布新

(1)依据材料一,提炼上表信息所反映的历史主题,任选一个历史事件加以分析。

材料二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率先提出武装抗日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领导了整个东北地区的抗战。华北事变后,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推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团结各党派、各政治力量共同抗战这一重要决策上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形成了全民抗战所必需的国内团结形势。七七事变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通过《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和《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确立了全面抗战路线。随后,中国共产党开辟了华北、华中、华南和东北四大敌后战场,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并与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相互策应。特别是在战争相持阶段,毛泽东在延安发表《论持久战》,科学论证了中国必须通过持久作战赢得对日作战最后胜利的战略指导理论,领导人民不断巩固和扩大抗日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抗击了超过60%的日军力量及绝大多数伪军,极大地牵制了日军在正面战场的战斗力。中国共产党还指挥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地区,利用各种宣传形式动员广大人民群众,激起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据统计,在全面抗战中,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抗日纵队共作战12.5万余次,歼灭日军52.7万余人,歼灭伪军118.7万余人,收复国土100余万平方公里,解放人口约1亿。

——摘编自唐红丽《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论述“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2023-01-27更新 | 125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房山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