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

——《左传》

材料二   县大约于春秋中叶在楚国产生,当时楚灭掉其北部若干小国,将其改置为县,设县尹、县公进行统治。县尹、县公虽用贵族担任,但却非世袭之职,国君可随时对其任免调遣。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三   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中央集权化体制,也是秦始皇最具历史意义的创制⋯⋯中央集权的帝国体制取代地方分权的封建体制,其历史意义无论如何估价,都不嫌过分。以后中华帝国历史上虽然出现过封建体制的反动——逆潮流而动,但都没有好下场。

——樊树志《国史概要》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政治制度及其实施的目的。
(2)与材料一的制度相比,材料二反映的政治制度在用人方式以及管理方式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取代地方分权的封建体制”的具体措施,再写出秦朝建立后巩固统一的其他措施(至少列举三例),并举一例说明秦以后“封建体制的反动”都“没有好下场”。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国和两晋时期,北方的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流域……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他们彼此征战,人民被屠杀,牛马被掠夺,城市化为废墟, 田地大量荒芜,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一次南迁的浪潮。

材料二   魏晋以来, 内迁的各族与当地的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定居生活,他们不断向汉族人民学习……民族隔阂不断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到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材料三 三国鼎立时期,魏、蜀、吴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这种局部统一较之东汉末年众多军阀割据混战的状况前进了一步,也为后来的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各国都重视发展生产,整顿政治,增强国力,促进了局部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魏、蜀、吴三国还重视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交融。

(1)根据材料一, 指出“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 形成第一次南迁的浪潮”的主要原因。这一现象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魏晋时期的社会现象。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2023-11-30更新 | 64次组卷 | 26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高碑店市崇德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很多王国即被撤销,余存的不仅面积减缩,而且内部的行政权也被中央政府接收,至汉武帝在位期间达到极点。汉武帝公布了帝制意识形态的立场,将所谓的“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向商人抽资产税,政府专利于盐、酒及铁……使中央集权之趋势有进无退。

——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   唐代的两大重要政治制度具备了现在“民主”的因素。一个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皇权,折射了现代三权分立和内部民主的影子;另一个和当今的公务员制度相似,为国家选拔了人才,实现了社会的有效流动。尽管受时代的制约,唐代的“民主”制度终没能有效地继续运行,只能称其为“闪落的民主”,可历史见证了古人在追求民主的路上进行过的不懈努力。

——摘编自杨春莉《封建制度下闪落的民主》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两大“闪落的民主”制度的名称。
2023-10-27更新 | 222次组卷 | 20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献县求实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历史试题(三)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时,封建社会正处在上升阶段,汉武帝坚持秦始皇的法家路线,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向周边地区和国外不断传播。中国的铸铁技术、打井技术,耕作技术、农业生产工具均传至大宛等西域国家。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彼此之间共同性增加,差别缩小。各族人民创造的优秀文化和文明成果成了中国人民的共同财富。所以,使得中国作为当时世界上一流强国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摘编自孙睿紫《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

材料二   在汉初,儒学的境遇是相对平淡的,其地位大抵居于黄老与百家之学之间,宣布私家藏书为合法,始使民间隐藏的儒家经典得以面世,如设置《韩诗》及《鲁诗》博士。汉景帝在位时复立《齐诗》《春秋》博士。因而汉初儒学虽然未见显赫,却羽翼渐丰,终于在汉武帝时期遭逢了余响千古的大转机。经过汉初七十多年的休养生息,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开始抛弃实行了七十多年的无为之治,汉帝国到此臻于极盛。

——摘编自吕利平《论孔子思想对汉代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维护大一统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初儒学地位提高的原因。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汉代到唐代,政府在城市中指定集市贸易地点,商人们集聚到那里做生意。依照惯例,集市贸易要到中午才开始,傍晚之前就结束。杨联陞在《中国制度史研究》中说:“唐朝时,集市在中午以200下鼓声而告开张,在日落前七刻钟以300下铜锣声而告结束。这个规矩从9世纪逐渐松弛下来了,到12世纪时,大城市的商业活动从一大清早持续到夜是很常见的,商人们在时间和地点上都不再受到限制。”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唐宋之间的社会变革。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北宋的开封在五代以来发展的基础上,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开封分新旧城,真宗时一共有近9.8万户,到了神宗时,开封已有户20万,人口当在百万左右。在新城以外,还有商贸的小镇。城内店铺林立,各地的货物云集于此。处处都有商铺、邸店、酒楼、质库(即后来的当铺),以及各种手工作坊,所谓“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城内还有夜市、早市(又称为鬼市)。南宋的临安是南方最为繁华的都市,四时八节,商贾云集,勾栏瓦市,偏安一隅的帝都沉浸在醉生梦死中。

——摘编自宁欣主编《中国古代史(下)》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宋之间城市“变革”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宋之间城市“变革”的意义。
2023-10-04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几千年来,中华各民族日益密切的交往、团聚和统一的过程,也是民族大融合的过程。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进步的现象。恩格斯说:“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中国历史上进入中原的少数民族统治者,都是这样的结局。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北方从分裂走向统一,是北方各族人民共同斗争和民族融合的结果。从十六国割据开始,移居内地的匈奴、鲜卑、羯、氐、羌各族和汉族人民,在反剥削压迫的共同斗争中,逐渐形成以汉族为中心的民族大融合。北魏进入中原,带来一批新部落,开始了新的民族融合,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的发展。到北周统一北方,久居内地的少数民族,在经济生活和风俗习惯上和汉人已无多大差别,而周边上未融的民族,与汉族的差异也在缩小,加强了互相之间联系和了解。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摘编自吕克勤、徐耀耀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用北魏孝文帝时期的史实,说明材料一中恩格斯言论的正确性。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的意义。
2023-10-04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不同历史时期,选官的方式不同。先秦时期主要是“世官制”,但是商鞅打破传统的选官制度,接军功大小授予官位。汉高祖多次下诏让各地官员举荐贤人能士,帮助朝廷治理国家。到汉武帝时,正式形成察举、征辟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注重门第出身,以门第为选官标淮,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

——摘编自向仕碧《对古代选官制度变迁的认识》

材料二  九品中正制,本想替当时用人定出一客观标准,还是不失此项制度所应有的传统精神的。但后来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唐代针对此弊,改成自由竞选,所谓“怀牒自列”,既不需地方长官察举,更不需中央九品中正评定;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各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古代选官标准的变化历程。(要求:写清时间、选官标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科举制的意义,并列举唐朝完善科举制的主要措施。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刘邦的儿子和孙子继承了他作为最高统治者的俭朴和仁慈作风。汉武帝(公元前156—前87年)时,他开始加强政府管制力度,对贸易和商人实行强制性政府管理,确立新税制,对盐、铁及粮食供应推行新的国家管制办法。最后这项措施后来叫做“和籴法”,即由政府在丰收年或在粮食富裕地区以低限价收购粮食,以避免歉收年出现饥荒。

整顿好帝国内部秩序,增加了政府岁入并提高了国力后,汉武帝于公元前111年开始实行野心勃勃的新征服计划。矛头首先指向位于东南部的福建和广东地区。那个时代北方的主要游牧民族是匈奴,汉朝将领曾抱怨说,匈奴“骑快马飞驰,他们胸中跳动着野兽的心”。但汉武帝还是在一系列战役中打败了他们,至少在一段时期内将他们赶出内蒙古、甘肃和新疆的大部分地区,然后在那些地区及沿丝绸之路安置中国驻军。

——摘编自【美】罗兹·墨菲著《亚洲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国家主流意识发生的变化及加强经济“管制”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新征服”行动产生的影响。
9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正如大一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一样,中央集权也是大一统历史潮流的必然要求。如果说,只有集中力量才能统一全国,那么也只有高度统一之后,才能集中力量。因此,首先要统一内部,就要依靠体制改革。这一变革过程就是君主集权,中央集权的过程,也是大一统的实现过程。

——摘编自蕭平汉《战国变法运动与大一统的中央集权》

材料二   必须强调的是,制令出诏既分为两道程序。两省之间的权力平衡与制约关系相当明显,两省与尚书省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权力制衡关系。使三省互相牵制,以免出现宰相专权,是三省体制的重要内涵。但是。不能因为三省之间互相牵制就认定有所谓“三省并重”。两省“对居近密”,职事性质一致。庶几平等,但与尚书省的权力关系却不能这样看,居于内廷的两省为辅助决策机构,内重外轻之势非常明显,这种形势自汉武帝重用“中朝官”以来就已定型。

——摘编自袁刚《隋唐三省体制析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秦朝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朝三省之间的运行关系。
2023-10-01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张家口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正是由于士族力量的强大。曹氏若想公然取汉室而代之,就不得不对士族妥协,作出让步。延康元年(220年),曹丕终于接受了陈群的建议,同意实行九品中正制,意在给士族以政治。上的特权,来换取士族对自己登上皇帝宝座的同意和支持。

——摘编自张叔宁《士族门阀政治与九品中正制》

材料二   科举制冲破了九品中正制造成的“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封闭局面,使出身寒微的知识分子也有可能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获得从政机会。另一方面,使统治集团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缓和了社会矛盾,对社会和政治产生了相当的稳定作用。

——摘编自倪峻、姚立建《科举制的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