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士”原是贵族的最低阶层,有一定的“食田”,受过“六艺”教育,能文能武,战时可充当下级军官,平时可作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战国之际,“士”发生了分化,既无田可食,又失去原来的职守,成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或主持仪式的赞礼人,于是“士”就成为知识分子的统称。

材料二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材料三(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乐、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命,行偶语之刑”,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四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士”社会地位转变的原因。
(2)材料二、三、四反映了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为了达到此目的,自战国到西汉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
2023-12-16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腾冲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纸条约国见亡?何及辛亥始心伤?耆英受命求和际,擦掌摩拳正列强。

材料二   当时国人舆情汹汹,大骂他为国贼仇雠:“卖国者秦桧,误国者李鸿章!”而逼迫合约落实,亦是步步紧逼。李鸿章吐紫血,郁郁而终。

临死前,李鸿章悲愤的在临终诗句中写道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材料三   1895年甲午海战后,李鸿章代表清廷和谈。他要求日方降低赔款,拒绝割让辽东半岛和台湾,双方陷入僵持。期间,李鸿章遭遇暗杀,子弹击中其左眼下一寸的位置。一时间国际舆论汹涌,李鸿章据理力争,原定赔偿3亿两白银,降为2亿。李鸿章还要再降五千万,坚决不让台湾。但最终,未能如愿。李鸿章发誓,从此以后不再踏上日本国土。

从欧洲考察回国,要在日本换轮船,李鸿章始终不曾上岸,而是以72岁高龄,冒着落水的危险,从两船间跳板跳了过去。悲情,却也怯懦。或许真的是像梁启超所说的,有“时势造英雄”,有“英雄造时势”。李鸿章,属于前者。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任凭其百般筹谋算计,到底还是挽回不得那“紫禁城的黄昏”


(1)阅读材料一,指出“一纸条约国见亡?”是哪个条约?
(2)阅读材料二,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误国者李鸿章!”签订的是哪个条约?该条约造成的影响?
(3)阅读材料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划线部分的挽回不得那“紫禁城的黄昏”,给你的启示是什么?
3 . 宋朝·流动的王朝。

材料一   百物周流

当时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两万多户,其中640家资本雄厚的商户,分别属于160行,囊括米、盐、茶等各类商品贸易。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72家,……酒楼、茶坊适应商业大潮,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

——摘编自樊树志 《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   四民流动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宋代汪洙神童诗

本朝贵人家选婿于科场年,择过省士人,不问阴阳吉凶其家世,谓之“榜下捉婿”。……宰相富弼的女婿冯京虽是状元,但出身在商人家庭。

——摘编自(宋)朱彧《萍州可谈》

释其耒耜(指农具)而游于四方,择其所乐而居之。

——(宋)苏轼《策别安万民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东京(开封)的经济景观。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社会呈现的新变化并简单分析原因。
4 . 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格曾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使出口商品的供给地移至东南地区,再加上造船业的发达和航海技术的先进,海外贸易的规模显著扩大,宋代对外贸易的重心已经完全转移到海上。两宋时期的海外贸易收入处于不断上升的阶段,收入均来自于宋朝的五大市舶司。宋朝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海外贸易体系,先后在广南东路的“①____”、两浙路的“杭州”和“②____”、福建路的“③____”以及京东东路的“密州”设立了市舶司,同时还修订颁布了中国最早的市舶司条例法规,中央政府对海外贸易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摘编自高雅婷、代谦:《河流上的繁荣:宋朝水路运输与海外贸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宋朝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宋朝的市舶司往往设置在主要的外贸港口城市,结合所学依次填写材料中3个空格。

材料二   仁宗明道初年,程颢及弟颐实生。及长,受业周氏,已乃扩大其所闻,表章《大学》《中庸》二篇,与《语》《孟》并行。于是上自帝王传心之奥,下至初学入德之门,融会贯通,无复余蕴。迄宋南渡,新安朱熹得程氏正传,其学加亲切焉。大抵以格物致知为先,明善诚身为要,凡《诗》、《书》、六艺之文,与夫孔、孟之遗言,颠错于秦火,支离于汉儒,幽沉于魏、晋、六朝者,至是皆焕然而大明,秩然而各得其所。此宋儒之学所以度越诸子,而上接孟氏者欤!

——【元】脱脱等:《宋史》卷427《道学传一》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宋儒之学”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派,并概括其主要观点。
2023-10-03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温州环大罗山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唐朝,一个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具有开拓创新的气魄,更有昂扬进取的精神。但终未摆脱灭亡的命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杜甫《忆昔》

材料二   唐朝户数在639年(唐太宗贞观十三年)达300万户,705年有615万户,740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为841万户,754年有918万户。

——冻国栋《中国人口史(第二卷)》

材料三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杜甫《垂老别》

材料四   玄宗宠幸杨贵妃,荒废朝政,重用奸佞李林甫、杨国忠,致使朝政黑暗腐朽。

材料五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杜甫《无家别》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材料二的数据印证了材料一中哪一句诗所描述的情况?
(2)材料二中,639~751年间唐朝的户数数据呈现出怎样的趋势?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现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
(3)材料四中记述了上面事件发生的一个原因,请说出其他两个原因是什么?
(4)根据材料五,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一事件带来的危害。
2022-12-07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东升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散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也,医乐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命,行偶语之刑”,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

——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摘自《汉书•董仲舒传》


(1)三则材料反映了思想界怎样的发展的趋势?原因何在?
(2)从材料可知,在这一趋势下,自战国到西汉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
(3)如何评价秦汉时期的这种努力?
2022-11-23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阳泉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成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我国西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领头羊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唐中期至宋,当时的人普遍认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要数扬州和益州(成都)。唐开元年间,成都府的人口户数为137046户,在当时位列全国第二。宋代时,成都为西南大都会,素号繁丽、百货川委。宋人田况有诗写到:“蜀虽云乐土,民勤过四方……所以农桑具,市易时相望”。

——据何一民、王毅《成都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宋时期成都城市经济繁荣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口号的洋务运动不断发展。1877年四川总督丁宝桢从欧洲购买机器设备,创办西南地区第一家机器厂——四川机器局,四川开启了早期现代化进程。四川机器局管理上采用封建官僚社会的管理方式,早期主要生产机器、枪炮、火药等,后期还增加了电灯等民用产品。在四川机器局的带动下,一部分官僚绅商等投资现代工业企业,到1911年四川近代工业企业遍及矿业、印刷、纺织等20多个行业,还对云南等周边省区的现代工业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据何一民、王毅《成都简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四川机器局创办的特点,并分析四川机器局创办后的积极作用。

材料三   茶馆是成都的一个文化象征和发展的缩影。改革开放后,茶馆中电视和录像机逐步取代了旧时茶馆里的地方戏和其他形式的演出,室内的墙上贴满了影碟的封面,大部分都是港台和美国片。尽管这个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都已发生根本性的巨变,但茶馆仍然可以容纳掺茶师傅、算命先生,挖耳师、擦鞋匠、小贩等在其中谋生,并进一步展示出传统生活方式和地方文化的活力。

——据王笛《农民工的城市经历:改革开放后的茶馆观察》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用两个关键词来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成都的社会风貌。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武帝即位,明和亲约束,厚遇关市,饶给之。匈奴自单于以下皆亲汉,往来长城下。

——《史记·匈奴列传》

材料二   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禅,札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然可述,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汉书》

材料三   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无几矣。

——《资治通鉴》

材料四   (汉武帝诏)“前有司奏欲益民赋三十助边用,是重困老弱孤独也。……乃者贰师败,军士死略离散,悲痛常在朕心。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靡费天下者,悉罢之。”

——《汉书·西域传》


(1)指出材料一、材料二记载了汉武帝哪些方面的事迹。
(2)指出材料三从哪些方面批评了汉武帝。
(3)作为史料,材料三、四能否相互印证?说明理由。
22-23高一上·上海·期中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贫穷田舍汉,……今世作夫妻。妇即客舂捣,夫即客扶犁。黄昏到家里,无米复无柴。……里正催庸调,村头共相催。幞头巾子露,衫破肚皮开。体上无禈袴,足下复无鞋。……里正被脚蹴,村头被拳搓。……租调无处出,还需里正倍(赔)。门前见债主,入户见贫妻。舍漏儿啼哭,重重逢苦灾。如此硬穷汉,村村一两枚。

——王梵志《贫穷田舍汉》


(1)依据材料三推测作者生活的朝代并说明理由。
(2)此材料可作为研究作者所处时代“农民的生活状况”的____(A.直接史料/B.间接史料)。
(3)诗中的“里正”的主要职责是____(双选)。
A.赈济族人   B.维持治安   C.催纳赋税   D.掌管狱讼
2022-10-16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学易金卷: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考前必刷卷(上海专用)03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之际,寺塔林立,僧尼广布。仅京师洛阳就“寺有一千三百六十七所”,至孝静帝元善“迁都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洛阳余寺四百二十一所。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老,则入于佛。

——韩愈《原道》

材料二   中国古代的文学,必溯源于诗经三百首……是有政府收集而流行在贵族社会的……魏晋南朝的诗人,多半出身于门第新贵族中……唐代诗人之多、诗学之盛,可以说超前绝后。全唐诗九百卷,凡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作者二千二百余人。以平民的作家,而歌唱着平民生活下至种种情调与境界。

中国艺术中最独特的而最重要的,厥为“书法”……一到唐代,南帖北碑渐渐合流,但南方的风格,到底占了优势。秦汉时期的绘画大体还以壁画和刻石为主,应用在宫殿庙宇坟墓……一到唐代,仙、释、人物画逐渐转而为山水、花鸟,壁画和石刻渐转为纸幅尺素,在人们日常起居的堂屋与书房中悬挂起来

——钱穆《中国古代文化史导论》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思想的特征,说明呈现这些特征的原因。
(2)阅读材料二结合时代背景,归纳推动唐朝文学艺术走向繁荣的原因。
2022-10-13更新 | 286次组卷 | 2卷引用: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单元检测)-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同步精品课堂(中外历史纲要上)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