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

“盖其兵力本弱,而所值辽金元三朝皆当勃兴之运,天下所兴,因非人力可争,以和保邦,犹不失图全之善策。市家

——清)赵翼

“唐代是中国中世纪的结束,宋代则是中国近代的开始。

——(日)内藤湖南

“从前人们往往一提到汉朝、唐朝,就褒就捧:盛世治世:一讲到宋代,就贬就抑积贫积弱。”其实何止是“从前”,直至今日,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宋朝仍然被当成一个窝囊的王朝。然而,日本与欧美的汉学家对宋代却不客于赞美,评价非常之高。美国多所高校采用的历史教材《中国新史》,其中有一章的内容宣称“中国最伟大的朝代是北宋和南宋”。

——张邦炜教授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另选一个视角,提炼出一个关于宋朝的观点,并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不得重复材料中的观点。)
2024-05-10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云南省曲靖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监测文科综合试题卷-高中历史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历史课程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人类历史发展进行科学的阐释,将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包括人类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辨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等。

运用唯物史观阐释中国古代史或中国近代史中的某一“人”或“事”。(要求:论题自拟,观点正确,论点明确,论据准确,表述清晰)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学者们对于如何看待与编纂世界近代历史有着不同的见解,以下罗列其中部分观点:观点1:世界近代史是西欧各国发展为现代化发展树立标尺,后发国家效仿借鉴西欧国家的历史发展过程。观点2:近代史中所谓东方是由西方国家创造的一个概念,带有殖民主义色彩。观点3:世界近代史是由英美法德日俄等大国创造的国别体汇编。观点4:人类文明有超越国家的共性,国家不是单独存在的,气候、食物、资本的传播影响也可以展现近代世界历史。观点5:世界近代史便是一段人类不断打破局限的历史。


上述观点给了你启发,请根据你的看法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2024-01-25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第二中学学联体2024届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3—6世纪,中西都经历了政治分裂、新起民族政权的挑战和新宗教的冲击,但在历史现象层面的相似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同中之异。中国历史和文明历经危机而得以连续发展,西方历史和文明则在危机中断裂,这个结局并非偶然,而是由双方的政治、民族及文化等结构差异所决定的。

——摘编自刘家和、刘林海《3—6世纪中西历史及文明发展比较研究》

上述材料是学者对3—6世纪中西发展进程的比较。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另选19世纪以前某一历史时期,比较中西文明发展的“同中之异”,并进行阐释。(要求:明确时间段和同中之异,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2023-11-02更新 | 326次组卷 | 9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08年世贸组织持续近7年的多哈回合谈判,终因美国在发展中成员农产品特殊保障机制上拒绝让步而再次陷入破裂。
2010年美国开始主导“跨太平洋伙伴协议”(TPP)谈判,它不仅把中国排除在外,还力图掏空东盟等亚洲区域合作组织,使它们边缘化和分裂。
2013年伙伴关系,促进世界经济稳定发展。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与沿线国家的合作与对话,建立新型全球发展。
2015年中国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这是首个由中国倡议设立的多边金融机构。亚投行的成立,有助于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2017年特朗普政府奉行“美国优先”原则,对多国发起贸易战。
2017年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宣布中国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
2022年中国政府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生效实施,体现了支持以规则为基础的自由贸易和多边主义的决心。
从表中提取信息,围绕“中国与全球治理”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礼记•大学》

《汉书•循吏传》载,西汉元帝时,南阳郡太守召信臣,“其治视民如子”,劝民农桑,去末归本,为政勤勉有计谋,“好为民兴利”,尽力使百姓富起来。他亲自指导农耕,常出入于田间,住宿在民家,很少有安闲的时候。“百姓归之,户口增倍,盗贼狱讼衰止”。“吏民亲爱信臣,尊他为“召父”。《后汉书•杜诗传》载,杜诗,担任郡功曹(官名)时,爱民如子,事事替百姓作主,由是全郡百姓家家粮丰衣足。百姓拿他与以前的召信臣相比,说“前有召父,后有杜母”。南阳人为纪念这两位太守,修建了一座“二信守祠”,俗称“父母祠”。“父母官”一词由此而来,成为百姓对廉洁奉公、关怀百姓、造福一方的地方的敬称。

——据《汉书》《后汉书》整理


解读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拟定一个关于材料的论题,并就所述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准确概括材料,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进入中国近代,思想家们主要讨论的是社会政治问题。“爱国—救亡—独立”是这一时期思想发展的主流。大不列颠的大炮轰开了紫禁城古老而又厚重的大门以后,中国进入了灾难深重的时代,这是一个大动荡和大变革的时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的变革,像雷电奔驰般进行着。在一个亟须为国家与民族解除忧患的时代里,燃眉之急的民族矛盾和阶级斗争使得思想家们无暇顾及,而把精力投入紧迫的社会政治研究与实践中去,进而各种思潮博弈开始。

——摘编自刘如梅、张韬《近代中国特殊国情下的思想博弈》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相关知识,围绕“近代思想家的社会政治研究与实践”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论证。(要求:论题正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回顾新中国外交实践的光辉历程,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统筹维护自身利益与促进世界共同发展,推动国际秩序向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迈进。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为人类做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一直在思考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怎样建设这样一个世界的时代课题,为此,中国共产党相继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构建和谐世界等理念。

——焦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新中国的外交”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叶圣陶日记(节选,农历1911年十一月—十二月初)

辛亥年十一月二十日

近日割辫甚多。校中学生殆已割尽。然亦有一般人冥顽不灵,牢种奴性,死留此一条亡国之纪念物。自命为不肯与世推移者。

十一月二十四日

鄂江战事现正在停战时期之中,而北方又有遣使来议和之事。夫停战议和本须有不得已之势,现双方立于反对之地位,非战争不可以解决者也。且在民军之初意,非欲成一大民主国乎?则北虏未去,民主国未完全,何可和也?

十二月初七日

傍晚出《民国报》第二期阅之。既更阅《民报》。

我国革命之首倡者实推孙中山,昨日由美抵沪,沪上人士均喜跃如狂。

近日军饷非常缺乏,我校中同学可排演新剧,得资助饷。虽一粟之于沧海,然心可少慰矣。于闻之大喜,即欲编辑脚本,用时事而寓劝化之意。在苏演数日,更可周历各乡,可以广教育,可以集多金。

十二月初十日

选举总统一事为历史所未有,亦民国之光荣。街头巷角,高竖五色之国旗,而各学校亦停课一日焉。

十二月十二日

有浙军十数人,持剪刀行,途次见有辫者,辄剪去之。被剪者已数十人。愿为辫子作忠臣者多趋避焉。

——摘编自叶圣陶(1894—1988)日记《辛亥革命前后》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20世纪初辛亥革命有哪些史料价值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代表人物

救国探索方案

林则徐、魏源等

师夷长技以制夷

洪秀全、洪仁玕等

地上天国

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

师夷长技以自强

康有为、梁启超等

维新变法

——摘编自李侃《中国近代史》


材料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先进的中国人探索国家出路的历程。从表中任选两个先进国人救国探索的方案,指出二者之间的发展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评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阐述充分,表述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