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代中国女性解放深刻地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下表是三则关于近代中国进步女性的资料。

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
1902年,89~25岁的江苏籍女子赴日,她们是近代女子留学史上的第一批女留学生。此后留学生群体中女生人数不断增加。留日女生代表如秋瑾、陈撷芬、唐群英等,留美女生代表如陈衡哲、林徽因等。据不完全统计,1898~1911.年间有42种妇女报刊,主要有《女报》(陈撷芬创办,1899年,1902年更名为《女学报》,上海、日本),《中国女报》(秋瑾创办,1907年,上海),《留日女学会杂志》(唐群英创办,1911年,日本)。

1928年林徽因与梁思成举办西式婚礼,林徽因穿着自己设计的礼服。
分别指出三则材料反映的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新现象,并运用中国近代史知识,论述这些新现象之间的关系。(要求:关系准确,论据充分,逻辑清晰)
2024-09-06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8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南北朝时期历史主流是在北方还是在南方,学术界的看法不尽一致。下表是对“分裂下的南北朝:孰是历史主流”观点的不同表述。

阁步克《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北方少数民族的部族制度与华夏制度的剧烈碰撞,最终在北方地区激发出了新的变迁动力与演进契机,交替的‘胡化’和‘汉化’孕育出了强劲的官僚制化运动,它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东晋南朝代表着三国西晋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正常道路,十六国北朝则‘走着一条特殊的道路’,是一段插入的‘并非必然的过程’,南北朝历史的显著差异,‘是在一种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它必将随着这些特殊历史条件的消失而消失。唐代的变化正是随着这些特殊历史条件的消失而产生的’,‘从更长的历史视野来看’,唐代的变化不过是对东晋南朝的继承或衔接,即南朝化。”
评述材料中关于历史主流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024-05-26更新 | 265次组卷 | 8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一调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郑观应是中国近代较早具有维新思想的理论家、实业家和教育家。他于1894年完成的《盛世危言》一书,贯穿“富强救国”主题,主张“欲攘外,亟须自强;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部分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表述严谨)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边疆治理与民族交融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重大主题之一、它们对推动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经历民族融合和后来的发展,百多万少数民族迁移到中原和洛阳,并最终融入了汉族之中,成为汉族的一部分,为汉民族注入了新鲜血液,而各少数民族也在一个新的民族大家庭中得到了永生。在吸收了各族文化后,以汉族为主体的文化远远超越了南方的汉族文化,民族融合波澜壮阔,南北文化相互碰撞。

——摘编自焦兴青《北魏孝文帝改革对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启示》


根据材料,围绕“文化交流”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予以论证。(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2023-11-27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三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实用性备考联考(四)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遵义会议会址

遵义会议召开于1935年1月,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方面问题的会议。这次会议,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在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对经过艰苦探索、付出巨大牺牲开辟了正确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2023-11-02更新 | 118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大附中2024届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四)文综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3—6世纪,中西都经历了政治分裂、新起民族政权的挑战和新宗教的冲击,但在历史现象层面的相似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同中之异。中国历史和文明历经危机而得以连续发展,西方历史和文明则在危机中断裂,这个结局并非偶然,而是由双方的政治、民族及文化等结构差异所决定的。

——摘编自刘家和、刘林海《3—6世纪中西历史及文明发展比较研究》

上述材料是学者对3—6世纪中西发展进程的比较。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另选19世纪以前某一历史时期,比较中西文明发展的“同中之异”,并进行阐释。(要求:明确时间段和同中之异,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2023-11-02更新 | 365次组卷 | 10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外历史纲要》(上)目录节选

单元

主要章节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16课   两次鸦片 战争
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华的加剧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19课   辛亥革命
第20课   北洋军阀政府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第七单元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第21课   五四运动与中 国共产党的诞生
第22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 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第23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第24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 日战争的胜利
第25课   人民解放战争

——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


从材料中找出一条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主线,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主线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叶圣陶日记(节选,农历1911年十一月—十二月初)

辛亥年十一月二十日

近日割辫甚多。校中学生殆已割尽。然亦有一般人冥顽不灵,牢种奴性,死留此一条亡国之纪念物。自命为不肯与世推移者。

十一月二十四日

鄂江战事现正在停战时期之中,而北方又有遣使来议和之事。夫停战议和本须有不得已之势,现双方立于反对之地位,非战争不可以解决者也。且在民军之初意,非欲成一大民主国乎?则北虏未去,民主国未完全,何可和也?

十二月初七日

傍晚出《民国报》第二期阅之。既更阅《民报》。

我国革命之首倡者实推孙中山,昨日由美抵沪,沪上人士均喜跃如狂。

近日军饷非常缺乏,我校中同学可排演新剧,得资助饷。虽一粟之于沧海,然心可少慰矣。于闻之大喜,即欲编辑脚本,用时事而寓劝化之意。在苏演数日,更可周历各乡,可以广教育,可以集多金。

十二月初十日

选举总统一事为历史所未有,亦民国之光荣。街头巷角,高竖五色之国旗,而各学校亦停课一日焉。

十二月十二日

有浙军十数人,持剪刀行,途次见有辫者,辄剪去之。被剪者已数十人。愿为辫子作忠臣者多趋避焉。

——摘编自叶圣陶(1894—1988)日记《辛亥革命前后》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20世纪初辛亥革命有哪些史料价值
9 . 阅读以下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   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历史与文化,其中许多杰出人物的昂扬进取、不屈不挠的斗志,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两汉名人与宝贵精神财富

人物宝贵精神财富
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志向
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壮志
张骞“凿空”的勇气
苏武绝不“屈节辱命”的坚守
马援“马革裹尸”的情怀
班超“投笔从戎”“立功异域”的追求

——选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一位汉代历史人物(不限以上提及人物),说明两汉历史对中华民族精神形成发挥的作用。(要求:写明人物,标题明确,史论结合,书写工整)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学者鞠佳认为:“中国延续数千年的历史中,有四次人文主义热潮。”如图。

——摘编自鞠佳《变革之路:中国历朝改革得失》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