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很关注农业、农民、农村问题,并适时调整农业生产关系以适应时代需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28年中共六大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消灭地主
1942年抗日根据地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1953年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教育和促进农民群众逐步联合并组织起来……使农民由落后的、小规模的个体经济变为先进的大规模生产的合作经济
1958年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建立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农商学兵互相结合的人民公社,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并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所必须采取的基本方针
1980年中共中央第75号文件实行包产到户,是联系群众、发展生产、解决温饱问题的一种必要的措施
2002年,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维护农村土地承包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2005年农业部第2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行为,维护流转双方当事人合法权益,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2005年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决定,自200611日起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由此,国家不再针对农业单独征税,一个在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古老税种宣告终结。

采用一个新的时间尺度,对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或路线进行阶段划分,并说明划分依据。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英国《金融时报》的文章说,中共之所以能承受百年来种种战争、社会动荡与危机的冲击,由20年代一个微型组织,发展成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掌舵者,原因在于它不像有的共产主义政党那样固守教条,而是善于因时而变,以变求胜。从毛泽东时代摆脱苏联与共产国际控制,到邓小平主动修正僵化政策,中共一直表现出强大的顺应形势的能力。


根据材料与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共产党与理论创新”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把国家统一和民族复兴作为自己的使命。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一面始终不渝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同时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创造性提出一系列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党的理论.实现不断创新,对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知识,自选主题,论述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发展历程。(要求:主题明确、突出发展历程,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重要会议(摘录)

时间会议名称主要内容概要
1921.7一大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明确党的奋斗目标和今后党的中心工作,成立党的中央机构—中央局。
1922.7二大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纲领。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当前阶段的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1923.6三大通过了关于国共合作问题的决议,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
1927.8八七会议总结了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1935.1遵义会议集中全力解决军事和组织问题;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1935.12瓦窑堡会议提出党的抗民族统一战线新政策,批判了“左”倾关门主义错误,决定“人民共和国”口号替代“工农共和国”。
1937.8洛川会议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强调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关键在于使已经发动的抗战成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
1945.4中共七大提出了党的政治路线;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1949.3中共七届
二中全会
提出了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方针;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提出了革命胜利后党在各个方面的基本政策。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校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次重要会议》(上册)


依据表格中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重要会议的有关信息,从中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证。(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5 . 有学者认为:唐代社会之所以能生机勃勃地向前发展,政治制度的高度自我完善机能是个重要原因,这也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体现。


请你根据以上信息提炼一个观点,并以唐朝的政治制度有关史实说一说你的理由。
6 . 中美关系是近代以来最复杂最重要的双边关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40年代以来,美国试图在太平洋和东亚地区建立一种新的均势。美国的长期目标,是鼓励发展一个有能力抗衡苏联,并对美国资本开放的相对强大而友好的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美国政府支持中国国共合作抗日。国共爆发内战后,美国又试图调停国共内战但却没有赢得国共任何一方的好感。到1947年下半年,美国已决定放弃对中国事务的干预,转而将日本重建为美国在东亚势力的重要基地。在美国看来,重建日本比起干预中国,投入的资源要少得多,成功的把握更大。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政府拒绝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对中国拥有联合国代表权,支持台湾国民党政府在联合国代表中国,在东亚和东南亚中国周边国家保持众多的军事基地围堵中国。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1969年,尼克松当选为美国总统,美国改变对华政策的时机似乎逐步成热。国际上,中国的核国家地位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承认,日本崛起成为英国经济上的竞争者,而中苏的分裂加剧则提供了利用此情况来加强美国优势的机会。在国内,反越战运动如火如荼,自由派政治家和学者普遍呼吁重新评估对华政策,商界人士强烈渴望开展对华贸易。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总统访华,2月28日,中美联合发表《上海公报》。中美和解削弱了苏联的国际地位,促使苏联急于在一些正在谈判中的问题上与美国达成协议,中苏边境拖住了苏联的一百万军队,减轻了苏联在世界其他地方的军事压力。这样,在新的三角关系中,美国明显保持了平衡。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四十年代后美国对中国政策的演变历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尼克松政府调整对华政策的原因及中美关系和解对中国的影响。
(3)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请你展望21世纪的中美关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