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7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长远看,要注意教育和科学技术……要注意解决好高级知识分子的待遇问题。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尊重他们,会有一批人做出更多的贡献……要把“文化大革命”时的“老九”提到第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嘛。

——引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材料二   199512月的东盟第五届首脑会议上,时任马来西亚总理的马哈蒂尔提出修建一条超越湄公河流域范围,从马来半岛南端的新加坡,经马来西亚、泰国、缅甸、柬埔寨、越南到中国昆明的“泛亚铁路”倡议。该倡议立即得到了东盟首脑和中国政府的认同。

20158月,中国和泰国达成协议,将修建中泰铁路,规划中的中泰铁路全长867公里,由云南昆明起至泰国曼谷。2021年随着中老铁路最后一段建造完成,日前,中国复兴号高铁已经进入老挝。

——根据网络新闻资料整理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以及邓小平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支持科技发展的表现。用一句话概括新中国成立后以李四光、华罗庚钱学森、吴阶平、邓稼先为代表的科技界高级知识分子的贡献。
(2)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自主研发和制造的实力举世瞩目,请列举两例代表性的科技成果。“泛亚铁路”的开工修建,表明中国与东盟关系进一步加强,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中国与东盟交往的相关史实,并简要归纳东盟成立及发展的意义。
2022-03-14更新 | 126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百校2022届高三下学期开学模拟检测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周朝在全国的局势基本稳定下来后,就把巩固政权,尤其是对广大东方地区的军事占领作为首要任务,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大封诸侯这一举措尤为重要。周王室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新占领的东方,“以藩屏周”。在诸侯国内部,诸侯王再行分封。诸侯对王室有按期纳贡、朝觐、出兵助王征伐等义务,其内政基本独立。周初的分封对各地的开发和文化传播、交融是有促进作用的。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在中世纪的法国封建等级中最高一级是国王,国王将土地分封给公爵、伯爵、侯爵、大主教、主教等高级封建主,高级封建主又将土地转封给子爵、男爵等下属,子爵、男爵再依次封给最低一级的骑士。土地封受后,封主与封臣结成领主与附庸的主从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金字塔式的等级体系,而处在金字塔之下的则是以农奴为主的广大依附农民。在封主与封臣结成主从关系后,封臣要对封主行臣服礼和宣誓效忠仪式。领主与附庸之间互有权利和义务。任何一方未履行其义务,臣属关系都可能破裂,或领主将采地没收,或附庸将土地转归更上一级领主,或者变为私有地。但是,由于采地的不断争夺、继承和分裂,二者的关系也变得错综复杂,法国封建主又奉行“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原则,就会造成一个封建主有若干个领主的情况,即封建主乙是甲的附庸,可能又是甲的领主或丙的领主。复杂的关系使封建主之间难免出现争夺乃至混战。

——摘编自沈炼之《法国通史简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初分封的原因,并说明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世纪法国的政治状况。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法两国分封的相同之处。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众多的耶稣会士纷至沓来,加上一批中国学者的译介,才使西方科技开始传入中国,形成了第一次西学东渐的高潮。这一西学东渐也是与我国的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明末,我国“外寇已深,内乱将起。兵不知如何打仗,国家财政万分困难,而学者则在高谈性理,出入禅道,其无补于世艰可知。利玛窦等人适时输入西学,讲究实用,确有起衰振弊之功,起死回生之效”。中国的有识之士在这种影响下越来越注重经世致用的东西,西学派正式形成。

——摘编自曹蓉《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科学》

材料二   19世纪仇外恐外的人,在一种古老的基本原理中寻求安慰,即西方科学的各种要素一定是来源于古代中国。在为西方科学训练辩护时,有的人因此宣称西方科学的基础是从古代中国的数学借鉴来的。为了避开那些恐外仇外的人,搞现代化的人的手法是把西方的东西当作中国原先已有的东西偷偷带进中国。当康有为在古代中国的三世说中找到了现代西方的进步思想时,他使这一手法完善了。因此,在搞现代化的中国人的心目中,他们必须以他们能够在中国搜集的一切类似物去对照外国的文化。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西学派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维新派学习西学的特点及其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清代西学在中国传播的主要因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带领自己的弟子在列国游说,诸侯都不接受,最后,孔子回到家乡,经过整理和创新,形成了以“仁义”“周礼”为核心的思想体系。“首先仁义,非礼不成。”战国孟子首次将儒学思想带入到政治当中,主张“仁政”,强调“民贵君轻”,而荀子则主张用儒家的礼和法来规范和约束人的思想和行为。

——摘编自涂少华《简帛文献与早期儒家学说探论》《礼记尚书》等

材料二   西汉初年,黄老思想盛极一时。汉朝统治者逐渐认识到,一味地追求强权法制,是不利于国家统治的。在唐代,儒学一直保持主导地位,但不时受到冲击。宋代的一些学者,他们将佛、道两家的思辨带入儒家思想当中,对其进行改造,使得儒家思想提升到新的境界。

——摘编自黄钊《儒家德育学说论纲》《礼记正义》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孔子的儒家学说核心观点。分析孔子学说不被诸侯接受的主要社会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儒学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吸收的思想,简述唐代儒学受到的政治冲击和宋代“儒家思想提升到新的境界”的表现。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以后的思想家们认为国家有效治理的标志是王朝的长治久安。西汉的贾谊认为,求天下之安“莫如众建诸侯而少其力”,这一强干弱枝的思想为历代王朝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提供了基本原则。多数思想家认为国家统一的基础在于合理的社会治理结构。贾谊指出,统治者应“建久安之势”,稳定社会秩序。中国传统治理观念也体现出对富强的追求。历代的政论家主张富强之策应先注重边境安全。唐朝陆贽指出,“虽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无粟不能守也”,强调粟米对国家治理的重要。中国传统治理思想中蕴含的另一个主题是国家如何对待民众。儒家主张以仁义德教治国,国家之于民众,应该“明礼义以一之,至忠信以爱之,尚贤使能以次之,爵服庆赏以申重之。”统治者不应把聚集财利当作治理的目的,以免伤害民众和农业生产。

——摘编自孙晓春《中国传统治理观念与社会治理实践》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剿匪斗争和镇压反革命运动,取缔赌场妓院。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废除封建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平等和婚姻自由;在抗美援朝运动中拥军优属,表彰各级模范,形成示范效应,建立起新社会的道德风尚,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成为新社会的主流价值观。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划分了地主、富农、中农、贫农等阶级成分,到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我国形成了新的社会阶级结构。针对劳动力市场供求的矛盾,政府将计划经济的思路引入劳动力资源配置,对失业人员和困难群众予以帮扶救济。在城市设立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把城市居民纳入到各类单位之中。通过农业合作化运动将农民纳入到农村的集体组织管理体系之中。

——摘编自王建军《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治理的探索与实践》

材料三   1978--1997年间,中国社会的人口流动加快,城市化进程加速,社会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政府逐步放松对经济社会的管控,从社会管理走向社会治理。198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国家治理结构和主要原则作出了新的规定,改变农村“政社合一”体制,建立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相适应的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劳动人事制度,放松城市“单位制”“街居制”以及街道、户籍管理,推进各级政府、国有企业和城市的管理权限改革,改变对人口流动限制过死,限制条件过多的局面,推动人口在城乡之间、农村之间、城市之间以及企业之间、行业之间的社会流动。从1982年实行国家第六个五年计划起,专门增加了社会发展的内容,中共十三大制定国家发展“三步走”战略中,在确定每一步经济发展目标的同时也相应确定了国家的社会发展目标。这些表明,伴随改革开放大潮兴起的社会治理变革巨轮开始启动前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日益彰显,推动了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摘编自钟宁、沈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治理体制变迁的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家关于国家治理的基本思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强化社会管理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78年至1997年中国政府是如何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当代中国社会治理的主要特点。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79年深圳开始制订城市规划,1980年修订,1985年最终完成了《深圳经济特区城市总体规划》,提出了建成综合性特区的目标,根据规划,深圳的产业结构突出“以工业为主”,带动其他行业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发展。经过10年时间,工业成为深圳国民经济的主要部门;外来劳动人口大量涌入,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同步启动,被称为现代城市之光的高层楼宇,一时居全国之冠。深圳走外向型工业化路线,利用外国资本发展特区工业,工业产品出口国际市场,不断提高深圳特区经济的国际化水平。从1990年初开始,深圳又编制了10年发展规划和“八五”计划,第一次明确提出要把深圳建成国际性城市。在“十五”计划中,深圳进一步提出了“以港强市”、加速深圳特区城市国际化进程的新战略。

——摘编自方宁生等《深圳:从综合性特区向“国际性城市”发展》

材料二   底特律在鼎盛时期,全市约有90%的人以汽车工业为生,80%的收入来源于汽车产业,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整个汽车业面临危机,汽车业三大巨头的销售量在2009年一年内减少了33%45%.汽车产业受到冲击后,财政收入锐减,而此时公共支出却依然庞大另外,底特律是美国种族矛盾非常尖锐的城市之一,19677月爆发的种族骚乱使底特律三大汽车业巨头全部停工停产,白人中产阶级开始大规模逃离,市区人口锐减,许多工厂荒废人口和企业的迁出加剧了底特律税基的缩减,底特律财政状况日益恶化。底特律在2013财年总体的债务规模达到1825亿美元,财政收入总额仅为11亿美元,导致底特律政府无力偿还,最终破产。

——摘编自贾宇清等《底特律破产对城市发展的启示》


(1)据材料一,概括深圳从综合性特区向“国际性城市”发展的成功经验。
(2)据材料二,分析底特律城市破产的主要原因。
(3)据材料,归纳深圳的腾飞与底特律的衰败为我国城市发展提供的相同启示。
7 . 【社会变革与教育发展】

材料一   两宋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大变革期,为两宋女子的教育生活带来难得的机遇和发展的空间。与其他朝代相比,两宋女子教育与生活是融为一体的,多种史料呈现着女子教育的“本真”;在时空状态下,两宋女子教育生活在传承中又呈现出开放与时尚的发展态势;“母教”文化也在教育生活中得以完美建构正因为两宋女子教育生活的多元与自觉,以致在诗词、书画、科技、科举、家教以及军事、政治等方面有出色的表现。

——摘编自赵国权《社会大变局中的两宋女子教育生活样态与检视》

材料二   康熙帝即位后,朝廷深感八股文考试空疏无用,实于政事无涉,在康熙二年(1663)规定乡、会考试停止八股文,在各方面的压力之下,康熙七年(1668)又“命乡会试复以八股文取士”。……戊戌变法期间,主张变革者将教育症结归于科举取士制度的束缚之上,光绪帝下令各级科举考试一律改试策论而不用八股文,但改革科举制度的各项措施尚未真正实施就宣告失败,八股文起死回生。1905年,清政府宣布停止科举考试。

——摘编自刘海峰《中国科举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宋时期女子教育生活发展的表现,并简析其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度在清朝的变化历程,并说明晚清以来变化的社会意义。
8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蔡元培出任最高教育行政机关长官,他明确反对祀孔。1928218日,蔡元培发布通令:“孔子生于周代,其人格学问,为后世所推崇,惟因尊王忠君一点,历代专制帝王,资为师表,祀以太牢,用以牢笼士子,实与现代思想自由原则,及本党主义,大相悖谬。为此,令仰该厅、校、校长,转饬所属,著将春秋祀孔旧典,一律废止。”“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日矛盾升级,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国民党经历了“清党”和内部斗争后,党员及军人对指导思想不明确,随着日本侵略者步步紧逼,民众心态日渐颓废。由此,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的孔子被再次凸显,恢复祀孔成了此时政府情理之中的选择。1934827日,上海市党政机关举行孔子诞辰纪念大会。市长吴铁城认为:“我们要实行三民主义,必要发扬中国固有的文化,要发扬中国固有的文化,必要尊崇孔子。今日之尊孔,乃是谋民族之复兴。”

——摘编自周慧梅《国民塑造与社会建设:1896-1949年中国社会教育研究》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蔡元培反对祭孔的理由。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国民政府从反对祀孔到恢复祀孔的原因并简析上海市纪念孔子的时代价值
2022-06-04更新 | 383次组卷 | 6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2022届高三考前调研测试(B)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林则徐是中国封建文化优良部分的代表者,又是满清时代维新运动的重要先驱者。他在1830年(道光十年)与黄爵滋、龚自珍、魏源等结宣南诗社。这一小诗社中人,黄爵滋发动禁烟运动,龚、魏发动维新思潮,林则徐成为他们的首领。他后来探询外情及意图制造新式船炮,思想上是早有某些基础的。1839318日(二月初四),林则徐传集怡和行伍绍荣等洋商,宣布谕帖,令转谕各洋商公司人等报明存烟实数,谕帖中声明:“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终始,断无中止之理。”满清官吏表示如此坚决的意志,多少年来鸦片商不曾见过,义律无法推诿,来到广州,但仍取观望态度,暗中反抗缴烟,指使老鸦片商颠地(Lancelot Dent)夜间逃遁。林则徐查明截回逃人,按照“违抗封舱”旧例,下令停止中英贸易,派兵严密围守洋馆,撤退沙文(洋馆中仆役通称沙文servant),断绝趸船与洋馆往来交通。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上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禁烟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林则徐思想的特点。
10 . 唐宋处于封建社会转型时期,包括封建经济在内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尚书六部,乃政府公职,而九卿则是王室私属。从九卿转变到六部,正是政府逐步脱离王室独立之明证…一相嫌于专擅,且亦事冗不给;多相则互委,不专责,易生同异,以致扰败。尚书置左右仆射,分判六部,各治三官,可免上述之弊。而尚书惟在政务之推行,至于出命覆夺,尚有中书、门下。故曰三省之于宰相,六部之于九卿,不得不说是政制上之一进步。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天圣以来,国用浸广,有请算缗(算缗:给商人增加赋税)以助经费者。仁宗曰:货泉之利,欲流天下通有无,何可算也?”“开宝四年(公元971年)置市舶司于广州,后又于杭州、明州置司。”“熙宁五年(公元1071年),诏发运使薛向曰:“‘东南之利,舶商居其一。’”

——节录自《宋史·食货志》(下)卷八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三省六部制是“政制上之一进步”的理由。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归纳指出宋代商业政策出现的变化。
2022-05-21更新 | 11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5月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