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72 道试题
1 . 我国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了重要变化。春秋时期,中原各国称诸华,或合称华夏,包含有民族文化优越感。此时,非华夏各族的内徒,形成了各族交错杂处的局面。到了战国时期,随着中原地区剧烈的兼并、统一⋯⋯许多内迁民族,已被华夏所吸收、融合。

——摘编自刘正寅《中国历史上华夏认同的演进与升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关系出现重要变化的表现。

材料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民族大迁徙状况。在北方,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大量内迁中原,形成与汉族的杂居,并建立了以“十六国”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政权。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以后,中华文明并未因最高统治者族属变更而中断⋯⋯北魏统治者更是吸收汉族士人,通过一系列汉化政策,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族的融合做了一次历史性的总结;在南方,大批汉人移居江南,甚至入迁蛮、俚、僚等族聚居地区。在汉族向南方民族地区渗透的同时,政府为增加赋役,加强对山区少数民族的控制,往往采取强制迁徙的方式使少数民族移居平地。

——摘编自段红云《论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各民族发展特点》


(2)根据材料一,归纳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迁徙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统治者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族融合做了一次历史性的总结”的历史事件,并简述其影响。

材料三     雍正皇帝曾说,“中国之一统,始于秦,而塞外之一统,始于元”。在元朝超大规模的疆域内,有着不同宗教信仰、语言文字的多元族群。尽管存在显性的族群歧视,隐形的社会隔阂,统治方式也多有弊端,但是毕竟是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民族大融合……元朝疆域空间成了华夷各族群的共同家园。元朝不仅将边疆的多元族群纳入统一的政治体中,并且在文化认同上使边疆成为“中国”的组成部分。

——摘自陈彩云《元朝疆域观演变与多民族国家的空间》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代“实现前所未有的民族大融合”的前提和因此而产生的新民族。并用一句话概括元朝边疆管理出现的趋势。
2022-11-25更新 | 13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六县九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读图,完成习题。

(1)将图中七位思想家按学术派别归类, 并列举各学派的核心思想或主张。
(2)依据上图, 归纳春秋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在地域分布上的特点。结合所学, 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意义。
(3)依据各学派的思想主张, 概括“诸子百家”争论的焦点问题是什么。
3 .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党史是最好的营养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开天辟地”话党史】



(1)上图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与中国共产党有关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①②③处所示的一个事件,阐述其对中国革命产生的影响。

【“改天换地”学模范】



(2)结合所学知识,上述模范人物是哪一时期涌现出的?他们身上体现的时代精神是什么?

【“翻天覆地”谈改革】

中国对内改革大事记(部分)

年份事件
1978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
中共中央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
1984中央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步伐
1992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05国务院发布《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


(3)根据表格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对内改革”的主要特点。

【“惊天动地”看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突破百万亿元大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一万美元;取得了量子通信、铁基超导、载人航天等一大批标志性、引领性重大科技成果;组织实施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同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人类进步潮流。

——摘编自田培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贡献》


(4)根据材料概括我国取得的建设成就。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朝在西域屯田区位置的分布 主要根据汉朝对匈奴的作战区域而确.....屯垦方式也从最初的军屯逐渐发展为以军屯为主、辅以民屯和犯屯。..公元前48年,汉朝在车师设置戊己校尉,主管屯田事......吉任西域都护期间,曾多次组织大规模屯田,汉朝在西域的屯田由最初的轮台、渠犁逐渐发展到北胥键、车师、赤谷、龟兹等地。....汉朝在西域的屯垦不仅为日后汉朝统一西域创造了条件,也成为历代中央王朝治理西域、维护西域社会稳定的重要国策,同时对以汉文化为主体的中华文化在新疆的传播影响深远。

——摘编自王聪延《汉代西域屯垦与汉文化在西域的传播》

材料二   自唐朝开拓西域, 随着士兵进驻各地,为解决粮饷供应问题,唐朝开始在西域广泛推行屯田。......唐朝西域的屯田设置多是在固有的农业生产区域之外从事新的开发。这种开发,扩大了农业生产的外延。在屯垦的组织过程中,水利的兴修、先进生产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改善了当地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经济水平,同时使西域的经济发展形势与内地趋于一致,更加稳固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唐代在西域的屯垦不仅解决了驻军将士的粮食供给问题,更是在此基础上改变了西域社会经济面貌,稳定了唐朝在西北的政局。

——摘编自朱丽娜《唐代开元年间西域屯垦经济效益探微》

(1)根据材料一,归纳汉朝在西域屯田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在西域屯垦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在西域屯田的目的。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汉、唐屯田在对西域治理过程中发挥的共同作用。
2022-11-05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黄道婆的手工棉纺织技艺在松江地区的传播,逐渐开始辐射到整个江南,随后向中原、湖广等地扩展,掀起了一场明清时期的“棉花革命”。在明清政府的推动下,棉花作为经济作物被大量种植,加之河南、山东等地的棉花伴随着地区商品市场的发展作为大宗商品贩运至江南,为江南地区棉纺织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由于棉纺织业的发展,对纺织劳动力需求进一步增大,出现了雇染匠、研匠“往来成群”的现象,在织造、染色和平整等流程上的分工也越来越细。棉纺织产品不再停留在自给自足的小农范畴,而是大量投入市场销售,迎合了明清时期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棉布成为“寸布皆有”的主要布料,并远销海外。

材料二   近代开埠通商以来,洋商凭借雄厚的资金及本国国家权力为后盾,使我国棉花贸易基本落入外人之手,而华商大多资本短缺,金融周转不灵难以与洋商抗衡。近代国际市场棉花贸易日益标准化,且一般采用国际通行的机器打包,棉包密度有严格规定,而中国市场棉花贸易缺乏量化标准,打包的形色也颇有参差,部分棉商甚至为了谋求利益,人工掺水掺杂。洋商在航运交通上的优势大大缩短了交易周期和经营成本,而这也使得华商望其项背,加之战争对船只、火车运输的阻断“贸易几至完全停顿”的现象偶有发生。然而在国际贸易大背景下,在华洋行为华人棉商提供了模仿和学习的机会,棉业公会相继确立,业务涵盖了从国内贸易到国际贸易,从零收贩运到加工业务,从设行收花到居间介绍。

——摘编自于新娟《近代国际化背景下的江南棉商》

材料三   随着我国产业经济发展,相关企业、行业在全球市场主导之争也日益激烈,一些西方国家利用长期以来形成的国际话语权体系和企业价值体系进行“围追堵截”的现象屡见不鲜。

西方某些组织、企业捏造所谓“强迫劳动”来抹黑新疆棉,其真实意图是利用自身影响力破坏我国棉产业基础。“打铁还需自身硬”,新疆棉产业只要保持信心和定力,不断转变经营观念,并采用有力措施加以应对,就一定能打破某些西方国家别有用心的“魔咒”,开辟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摘编自牛方《新疆棉事件:热搜之后的冷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清时期棉花革命的特点并分析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中国棉花贸易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新疆棉事件的启示。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洪武年间,“京师军民居室皆官所给,比舍无隙地”,“房屋各照原编字号造定文册,内府收照”,如报恩寺的42间廊房就属于南字号。其中,军士居营房,官员所居廊房称廨舍,均免“赁钱”。“苟在朝者,皆给廨舍处之”,“不许别衙门官员掺占”,“凡有司官吏不住公廨内官房而住街市民房者,杖八十”。太祖还“命於三山诸门外,濒水为屋,名塌房,以贮商货”。至于城中民居之廊房,则征“廊房钞”,“系民住房屋上纳”,“四季征收”,沿至明末;征“门摊”,明初收钞贯,嘉靖朝“针对开张铺面,每户征银33厘”;万历年间,征“房号钱”(摊派的雇佣钱),“以门面间数征收”。然而,景泰年间,“洪武中拨住房屋,今多焚毁倒塌,而办纳房钞如故”。嘉靖年间,“御赐廊房通被军民之家占为己业,法司各官反行赁典借住,使恩制不及于品官,官房占为市业”,对各卫新军,兵部不再供房,而是“每名给银买房居住”。

——摘编自「明]施沛《南京都察院志》《明史》等

材料二   建国初期,我国出现了不少乱占城市房屋的混乱现象。19501月,经政府机关研究后《人民日报》信箱答文:城市房屋,无论是属于城市地主或乡村地主所有、现在都不得没收,政府保护城市会馆及一般宗教迷信团体的房产,不予没收或接收。195011月,政务院规定:城市一切合法之私人房产出租时,其租约由双方协议订立,若有不正常租赁关系,予以取缔;公共房产出租,公私两利原则下,应收一定租金,对贫苦、烈、军、工属及集体宿舍等,可酌情照顾。19512月政务院《关于没收战犯、汉奸官僚资本家及反革命分子财产的指示》,没收后的财产(包括房产)归国家所有。中共中央于19561月批转《关于目前城市私有房屋基本情况及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意见》中指出:在一两年内逐渐完成对城市私人房产的社会主义改造;私人之间的买卖仍应允许,但必须经政府房产管理机构登记和批准。

——摘编自何勘华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朝南京房产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其演变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建国初期我国城市房产政策的意义。
2022-09-09更新 | 16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名校联盟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重庆浦陵机器厂的前身——上海动力机制造厂,它始建于1958年。1964年,上海动力机制造厂400名职工和200名家属响应党中央号召,怀着建设大西南的革命热情,加入到三线建设的内迁潮流中,从繁华的黄浦江畔迁到重庆远郊。浦陵厂按照中共中央西南局的要求,从工程设计、设备制造、施工管理等方面,彻底打破苏联那一套少慢差费的束缚,创造了一套适合我国情况的、体现勤俭建国精神的办法。在中梁山、缙云山脉之间选址建厂。

材料二   重庆浦陵机器厂第二次创业期大事记(19801996

1985年,重庆浦陵机器厂开始实行厂长(经理)责任制,推行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

19868月,浦益斯公司成立,成为重庆市第一家中美合资的实体性企业。

199010月,“不完全淬火”新工艺取代传统的“完全淬火”方法,产品合格率提高到100%,月节约资金两千元。

19919月,企业被全国总工会和国家体委授予“全国职工冬季长跑先进单位”。

199312月,中港合资企业—浦嘉利发动机有限公司成立。

19945月,浦陵厂被重庆市政府授予“重庆市工业企业五十强”称号。

19952月,浦陵文化乐园开业。

——摘编自《重庆浦陵机器厂企业历史资料》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浦陵厂内迁重庆的背景,简析这一时期内迁潮流的重要意义。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浦陵厂第二次创业期发展的有利因素。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初的宰相制度基本因袭隋朝,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分立,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同为宰相之职。高祖时期共有宰相十二人,太宗时期共有宰相二十八人,大部分是以他官兼、判或检校侍中、中书令者,“兼、判既非正官,亦属临时差遣”。贞观以来又常指定品级较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这些官员要按例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名号,说明他们也是宰相。高祖、太宗还设立文学馆、弘文馆,常召一些名儒学士入宫禁讲论文义,备君主顾问。

——摘编自吴宗国《盛唐政治制度研究》

材料二   武则天当权后,宦官开始掌传达出纳之任,参预政治。玄宗时期,任命亲信文人为翰林学士,专掌最机密的诏令起草,翰林学士正式参与朝政决策。到宪宗时期,正式设立由宦官出任的枢密使,职掌类似于门下省的侍中,在皇帝与宰相、翰林学士之间宣旨传奏。而中书门下(政事堂)居于禁外,宰相较多地成了执行官。可见中唐以来,政治中枢发生了极大的转变。

——摘编自戴显群《唐后期政治中枢的演变与唐王朝的灭亡》

材料三   君权既尊,则辅相之权往往移于其所私暖。

——摘编自吕思勉《隋唐五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2)根据材料一、二,归纳唐代中枢机构演变的特点。
(3)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简析材料三的观点。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始于汉武帝对经东南亚至印度的海上通道的开辟,汉代种桑养蚕和纺织业发展,丝织品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输出品。到了隋唐时期政府把对外贸易重心从陆路转向海路,由广州经南海、印度洋,到达波斯湾各国的航线,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宋元时期伴随着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提高,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同中国贸易的国家和地区已扩大至亚、非、欧、美各大洲,并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性的外贸管理法则。广州成为海外贸易的第一大港,中国丝绸和瓷器向外传播的数量日渐增多。明清时期,为了发展“朝贡贸易”,政府鼓励海外诸国“朝贡”。但因“海禁”政策的实施和晚清时期海权的丧失,以和平交流为基调的海上丝绸之路日渐衰落。

——摘编自钟海《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兴与衰》

材料二 英国在中世纪晚期可以说是处于欧洲的边缘地位和东西方贸易的末端。欧洲商业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安特卫普成为国际贸易中心,与之隔海相望的伦敦以其便利的交通,国际贸易地位也随之上升。到了伊丽莎白女王和斯图亚特王朝统治时期,英国国力增强,王室注重保护本国商业,增加出口贸易。这一时期,在盛行的重商主义思想的影响下,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海外攫取了大量财富,这刺激了英国民族意识的觉醒,商人和冒险家向海外扩张的热情也随之高涨,英国走向了积极开拓海外市场的道路。17世纪40年代以后,欧洲范围内的竞争扩及世界,殖民地在英国海外经济活动中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殖民地贸易模式逐渐形成,为英国工业产品提供更为广阔的市场和原料产地,并在纷繁复杂的欧洲局势中为英国抢占先机。

——摘编自孙燕《近代早期英国海外贸易的兴起》

材料三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我国在世界格局发生复杂变化的当前,主动创造合作、和平、和谐的对外合作环境的有力手段,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创造良好的机遇和外部环境。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虽存在一些风险和挑战,但沿线国家加强与中国合作是大势所趋。搭建战略平台,携手重现海上丝绸之路繁荣,有利于促进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与共同富强。不仅保证了中国的国际战略安全,并能让沿线国家和中国互惠互利共赢。

——摘编自中国网《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早期英国海外贸易发展的原因及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发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意义。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将“工业自己,农业中国”作为对华基本经济政策,迫使中国成为它们的原料产地,中国农产品及农产制品大量销往国外市场,导致中国粮食大量出超和农村劳动力流失,饥荒问题屡屡发生。因此在进行农业雇佣经营、农业公司化、集团化经营之外,将“已耕之地依近世机器及科学改良”尤为关键。19世纪80年代,郑观应主张农事发展“必先通格致,精织造”“与洋人分利”;梁启超在《农学报》中强调“近师日本,以考其通变之所由”;袁世凯也呼吁农事应“专部以统之,学堂以教之”。1906年,清政府将商部改组为农工商部,并对农事事务实行分科办事、垂直管理。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民政府和中华苏维埃政府分别组织了劳动互助社、犁牛合作社和耕种合作社,对农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任耀飞《中国传统农业的近代转型研究》

材料二19491957年,中国农业产业得到快速恢复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推动了全国土地改革。1953年,国家开始实行农产品“统销统购”政策,以确保有限发展重工业所需的大量资金和资源。19581977年,农业发展中存在“左”倾思想,存在着严重的浮夸风,经过政策的不断调整和种植技术的创新,到1978年粮食产量有了较大的增长。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农业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期。20世纪80年代,随着农业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和家庭承包经营制的推广,逐步破除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制度障碍,较大地促进了农业现代化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家提出要以市场为导向,继续调整并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把农产品推向市场,向着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建立健全农业安全体系、加快农业科研等方面不断努力。

——摘编自陈红英戴孝悌《新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演变进程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农业转型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新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特点,并综合材料谈谈对近现代中国农业发展的认识。
2022-06-27更新 | 685次组卷 | 7卷引用:学易金卷:2022-2023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考前必刷卷(统编版)03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