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7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四洲志》是近代第一部国人所译的外国史地学著作。编译时,林则徐有意地调换了原书中介绍国家的顺序,按照亚洲一非洲一欧洲一美洲的顺序进行叙述,遵从了中国人以“天朝上国”为世界中心的习惯。他将选编的重点放在各国的兵制、统治情况,以及历史中对外交战的情况。从《四洲志》可以看出林则徐倡导学习西方的军事制度和器物,而缺乏对于自身政体缺陷的反思。这样“开眼看世界”的后果只能是空想出一个自己认知框架内的西方世界,而完全无法从根本上理解西方人的政治体制乃至于思维方式。通过林则徐在鸦片版争中的表现,也能看到这种局限性的具体表现。

——摘编自李昊洋《从〈四洲志〉看林则徐对于外部世界的认知与影响》

材料二   1874年冲正修编纂出版《支那地志略》,开创了近代日本编纂中国地志之始。该书吸收西方人有关中国的记录和研究成果,诸如经纬度的利用,新式地理词汇的使用等。该书作为当时日本人的学习教材,成为他们认识中国的读本。此后,日本人通过收集情报,来华实地踏查,翻译中国和西方人著作,编纂地志研究和认识中国。1880年高田义甫编纂有《清国地理小志》,1882年岸田吟香编有《清国地志》,1887年日本参谋本部利用在华调查资料编有《支那地志》,1893年安东不二雄编有《支那帝国地志》,至1894年前,日本编纂中国地志达到一个高峰,也标志日本研究中国到达一个小高潮。

——摘编自郭墨寒《冲正修编纂〈支那地志略〉研究》


(1)据材料一,归纳林则徐编译《四洲志》的特点,并说明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的局限性。
(2)据材料二,概括1894年前日本编纂中国地志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影响。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钱大昕(1728-1804),乾嘉学派的代表人物。针对重经轻史的学术风气,钱大昕主张把史学与经学置于同等重要地位,以治经方法治史。他将天文、舆地、制度、金石、版本等原本经学的分支学科抽离出来,并使之成为史学研究的辅助学科。对《史记》以后的许多史学典籍,他都一校勘,详为考证。在此过程中,他探寻出了诸多史学考据的具体方法,包括比较法、求源法、钩稽法、归纳法等。在哲学上,钱大昕抑宋扬汉,对宋明理学一套哲理化的理论不满,极力把理学家大力鼓吹的儒家伦理纲常的说教,具体化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准则。

——摘编自张涛《钱大昕评传》


(1)根据材料,概括钱大昕的学术成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钱大昕学术主张产生的背景。

3 . 材料一   下图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宋代进一步完善了科举考试,开始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方法。糊名,就是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又称“弥封”或“封弥”。但是,糊名之后,还可以认识字画。根据袁州人李夷宾建议,将考生的试卷另行誊录。考官评阅试卷时,不仅不知道考生的姓名,连考生的字迹也无从辨认。这种制度,对于防止主考官徇情取舍的确产生了很大的效力。……从997年到1124年,平均每年有200多人通过科举步入仕途,当时1.2万名甚至更多的高级官僚队伍中有一半以上皆来自于科举。1148年至1256年间的进士中,有一半以上三代均为布衣,可见科举制度网罗人才之力了。

——摘编自费正清著:《中国传统与变迁》等


(1)情境设问:通过教材内容和拓展材料,概括宋代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的表现,归纳其积极作用。通过宋代科举取士、婚俗观念变化的史实,理解宋代社会“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的变化带来的影响。
(2)依据材料,分析出现图中唐代进士出身比例的原因。针对这一现象,结合问题探究概括宋代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的表现,分析这一做法的积极影响。

材料二 “婚姻不问阀阅,直求资财”,作为宋代比较突出而普遍的社会现象,它主要表现在男女婚嫁不顾门第、等级的悬殊,而以对方家庭是否富有为标准,以能否得到尽可能多的聘财、嫁妆作取舍,甚至专门选择富户联姻。例如,庆历中,身任馆阁清贵之职的凌景阳,与酒店富户孙氏女结婚。吏部侍郎孙祖德,“娶富人妻,以规有其财”。哲宗绍圣年间,许州阳翟县豪民盖渐,家紫累巨万计,女三人,“有朝士之无耻者,利其财,纳其仲为子妇”。正是在婚姻论财风气的影响下,为了多得聘财、资装,一些士大夫全然不考虑自己的身份、名誉,也不顾封建的礼义道德,甚至敢冒法律之禁,演出了一幕幕丑剧。据《宋史·向敏中传》《续资治通鉴长》等记载,薛居正子惟吉之寡妇柴氏,将携资产再嫁。向敏中、张齐贤都争着求娶,后为张齐贤所得,敏中为此记恨在心,串通薛居正、孙违诏贸其居第,互相闹得不可开交。

——摘编自方建新:《宋代婚姻论财》,历史研究,198603


(3)依据材料,概括宋代“婚姻不问阀阅”的表现。辩证分析这种现象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理解宋代社会“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的变化带来的影响。
2022-03-25更新 | 137次组卷 | 1卷引用:史料阅读的读、析、解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长远看,要注意教育和科学技术……要注意解决好高级知识分子的待遇问题。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尊重他们,会有一批人做出更多的贡献……要把“文化大革命”时的“老九”提到第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嘛。

——引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材料二   199512月的东盟第五届首脑会议上,时任马来西亚总理的马哈蒂尔提出修建一条超越湄公河流域范围,从马来半岛南端的新加坡,经马来西亚、泰国、缅甸、柬埔寨、越南到中国昆明的“泛亚铁路”倡议。该倡议立即得到了东盟首脑和中国政府的认同。

20158月,中国和泰国达成协议,将修建中泰铁路,规划中的中泰铁路全长867公里,由云南昆明起至泰国曼谷。2021年随着中老铁路最后一段建造完成,日前,中国复兴号高铁已经进入老挝。

——根据网络新闻资料整理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以及邓小平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支持科技发展的表现。用一句话概括新中国成立后以李四光、华罗庚钱学森、吴阶平、邓稼先为代表的科技界高级知识分子的贡献。
(2)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自主研发和制造的实力举世瞩目,请列举两例代表性的科技成果。“泛亚铁路”的开工修建,表明中国与东盟关系进一步加强,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中国与东盟交往的相关史实,并简要归纳东盟成立及发展的意义。
2022-03-14更新 | 126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百校2022届高三下学期开学模拟检测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带领自己的弟子在列国游说,诸侯都不接受,最后,孔子回到家乡,经过整理和创新,形成了以“仁义”“周礼”为核心的思想体系。“首先仁义,非礼不成。”战国孟子首次将儒学思想带入到政治当中,主张“仁政”,强调“民贵君轻”,而荀子则主张用儒家的礼和法来规范和约束人的思想和行为。

——摘编自涂少华《简帛文献与早期儒家学说探论》《礼记尚书》等

材料二   西汉初年,黄老思想盛极一时。汉朝统治者逐渐认识到,一味地追求强权法制,是不利于国家统治的。在唐代,儒学一直保持主导地位,但不时受到冲击。宋代的一些学者,他们将佛、道两家的思辨带入儒家思想当中,对其进行改造,使得儒家思想提升到新的境界。

——摘编自黄钊《儒家德育学说论纲》《礼记正义》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孔子的儒家学说核心观点。分析孔子学说不被诸侯接受的主要社会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儒学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吸收的思想,简述唐代儒学受到的政治冲击和宋代“儒家思想提升到新的境界”的表现。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2022年,第24届冬季奥运会在北京成功举办,这次冬奥会见证的是中国冰雪梦,也是中国体育强国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顾拜旦(1863-1937)被誉为“现代奥林匹克之父”,出生在法国,通过亲自考察,他敏锐地认识到,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是同时也给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行为等诸多方面带来了新的问题和威胁,他对古希腊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印象深刻,从英国教育所推行的古典教材、竞技运动和伦理道德综合培养的体制中受到启发,认为重建希腊文化中最成功最受重视的特性“发展肌肉以为道德教育之基础”,而“英、美的青年教育使人更具朝气,是因为在他们的教育课程中包括有体育和竞技运动”,由此顾拜旦开始了他恢复奥林匹克运动的征程。在顾拜旦的努力下,1896年第一届现代奥运会在雅典成功举办。

——摘编自杨向东、张雷梅《顾拜旦与张伯苓的奥林匹克思想》

材料二   张伯苓不仅是著名教育家,亦是中国早期奥林匹克动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在探索救国强国的道路上确立了“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的体育教育理念。后来张伯苓回在天津办学校后,更加注重体育教育,将体育教育放在教学方针之首,主张在校学生每天下午四点之后要到操场上进行体育活动。南开大学创办以来,规定学生要修满相应的体育学分才准予毕业。

——摘编自谢腾辉、闫涛《张伯苓体育教育思想探析》

材料三   中国奥委会已决定派团参加今年第二十三届奥运会,这是新中国运动员第一次全面参加奥运会,是中国体育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今年第二十三届奥运会同1932年我国历史第一次参加的第十届奥运会同在美国洛杉矶举行,时隔五十二年,两渡重洋,令人感到格外有意义。

——《人民日报》19845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兴起的背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张伯苓的体育主张并分析其致力于体育事业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改革开放后中国参加并举办奥运会的意义。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79年深圳开始制订城市规划,1980年修订,1985年最终完成了《深圳经济特区城市总体规划》,提出了建成综合性特区的目标,根据规划,深圳的产业结构突出“以工业为主”,带动其他行业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发展。经过10年时间,工业成为深圳国民经济的主要部门;外来劳动人口大量涌入,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同步启动,被称为现代城市之光的高层楼宇,一时居全国之冠。深圳走外向型工业化路线,利用外国资本发展特区工业,工业产品出口国际市场,不断提高深圳特区经济的国际化水平。从1990年初开始,深圳又编制了10年发展规划和“八五”计划,第一次明确提出要把深圳建成国际性城市。在“十五”计划中,深圳进一步提出了“以港强市”、加速深圳特区城市国际化进程的新战略。

——摘编自方宁生等《深圳:从综合性特区向“国际性城市”发展》

材料二   底特律在鼎盛时期,全市约有90%的人以汽车工业为生,80%的收入来源于汽车产业,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整个汽车业面临危机,汽车业三大巨头的销售量在2009年一年内减少了33%45%.汽车产业受到冲击后,财政收入锐减,而此时公共支出却依然庞大另外,底特律是美国种族矛盾非常尖锐的城市之一,19677月爆发的种族骚乱使底特律三大汽车业巨头全部停工停产,白人中产阶级开始大规模逃离,市区人口锐减,许多工厂荒废人口和企业的迁出加剧了底特律税基的缩减,底特律财政状况日益恶化。底特律在2013财年总体的债务规模达到1825亿美元,财政收入总额仅为11亿美元,导致底特律政府无力偿还,最终破产。

——摘编自贾宇清等《底特律破产对城市发展的启示》


(1)据材料一,概括深圳从综合性特区向“国际性城市”发展的成功经验。
(2)据材料二,分析底特律城市破产的主要原因。
(3)据材料,归纳深圳的腾飞与底特律的衰败为我国城市发展提供的相同启示。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管理机构备注
中央理藩院掌管内外蒙占及青海、新疆、西藏等地区的民族事务
地方将军辖区在奉天、吉林、黑龙江、伊犁、乌里雅苏台设置5个将军辖区,由将军总领军政事务
办事大臣辖区在西藏和青海没置办事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
盟、旗在蒙古族地区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主张实行民族自决联邦制的国家结构形式。


1939年,《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中强调指出:“中国是一个由多民族结合而成的拥有广大人口的国家。”同年,中共成立民族问题研究室,主要任务是有效解决中国民族问题,全面认识中国少数民族基本状况。这说明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开始独虽自主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道路。19415月,《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将民族区域自治纳入法制化轨道,明确规定:在民族平等的前提下,“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

——摘编自肖光文《抗战时期中共民族政策演变的历史考察》


(1)据材料一,概括清朝加强民族管理的方式及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意义。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归纳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政策得以创新发展的原因。
2022-02-19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海门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较为重视农政的制度建设。在管理机构方面,中央的户部、工部、司农寺,地方州县长官乃至地方监察机关等机构均负有管理农业的职责。发端于前代的劝农制度,至宋代已经相当完备。除皇帝例行的亲耕籍田之外,首次设立了劝农机构——劝农司,又在地方官的官衔上加上劝农职事。从中央至地方,制订了一系列农业法规条文,其内容关涉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诸如赋税、水利兴修、虫害除治等。宋廷多次将前人的农业书籍刊刻颁行,地方官在《劝农文》中介绍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指导农民生产,提高农民的耕作技术。政府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开垦荒田,注重水利的兴修,使农地能旱涝保收。同时重视推广优良作物,扩大复种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为解决农民的资金不足,政府通过举办政府农业贷款、调节富户与农民之间的借贷关系、免征农器税与耕牛交易税等多种措施加以解决。

——摘编自周方高《宋朝农业管理初探》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农业科技工作,及时提出“理论联系实际,科学为生产服务”的方针,先后制定了《1951-1955年农业科研计划》《19561967年全国科学技术远景规划》和《1963-1972年农业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到1966年,我国建立了完整的农业科技研究、教育和推广体系,各级农业科研单位紧密联系生产实际,在统一规划下分工协作,科研工作进展较快。1978年,党中央召开全国科技大会后,农业科技在恢复中发展,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9791988年获得国家奖励的农业科技成果奖312项。19721980年期间农业总产值增长量中27%是农业科技进步的作用;19811985年期间,提高到30%~40%。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央连续出台的6个中央一号文件都反复强调要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应用的政策措施,使我国农业科技事业实现快速发展。

——摘编自信乃诠《新中国农业科技60年》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农业管理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60年来农业科技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并说明取得这些成就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农业发展的认识。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对于产品销售有困难的私营工业,国家或负责收购,或代销产品,或实行委托加工的办法,使其恢复正常生产;对于资金周转有困难的私营工业,中国人民银行发放低息贷款予以扶持。1953年,中国共产党决定通过国家资本主义道路,将资本主义工商企业改造为国营企业,通过和平方式以最小代价消灭作为剥削阶级的民族资产阶级,丰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对资产阶级实行和平赎买的理论。

——摘编自高继仁《中国工业经济史》

材料二   2014102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时的讲话指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我国有根、有源、有生命力,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

——摘编自康晓强《社会建构的逻辑——中国社会组织发展论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对私营工业的政策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上述政策变化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基本经验。
2022-03-05更新 | 19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地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热身摸底考历史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