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3 道试题
1 . 明清时期,奢侈之风盛行,这风气最先起源于官宦之家,后来有些下层民众的妻女也都衣绸戴金,甚至有些地区的人们竞相以穿华服为夸耀。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源是(     
A.社会经济的发展B.等级观念的消亡C.理学思想的影响D.科学技术的进步
7日内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贵州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从500年至1500年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中,西方是欧亚大陆的不发达地区……中国人享有高度发展的文化、先进的工艺、大规模的商业、以功绩为基础的有效的官僚机构以及提供社会凝聚力和思想理论基础的儒家信仰。中国人很自然地认为他们的文明优于其他任何文明……西欧人拿来中国的一些发明,充分发挥这些发明的潜能,并将它们用于海外扩张。这种扩张反过来又引发更多的技术进步和制度变化。最终结果是中世纪文明转变为现代文明,而欧洲人则成为先驱者和受惠者。

——节选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逐渐连为一体,欧洲走出了中世纪,开始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新兴工业文明取代传统农业文明,已成为世界大势所趋。而在中国,由于传统经济结构和专制体制的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日益受到阻碍。统治者故步自封,拒绝扩大对外交往,进一步扼杀了中国跟上世界潮流的机会,埋下了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伏笔。

——摘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公元500年至1500年间中国文明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时期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西方社会发展的认识。
7日内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贵州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试题
3 . 明清时期,松江府出现了“俱三分宜稻,七分宜木棉”的现象,且松江又善纺织,时人描述松江为“精线绫、三梭布、漆纱方巾、剪绒毯,皆天下第一”,这一现象(     
A.促进经济重心转移B.反映了早期资本主义萌芽
C.助推市民阶层兴起D.有利于江南城镇化的发展
2024-01-11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顶效开发区顶兴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文史互证”是源于传统的训诂考据学方法,而参以宋代以来的史学方法以及近代西方史学、语言学、论释学理论精华的一种既打通汉、宋,又融合中西的史学研究方法。对于这一史学研究方法,梁启超认为诗古文辞、小说都是极为重要的史料,善于治史的人往往能通过这些文学作品“于非事实中见出事实”;陈寅恪也曾提出:“小说等虽然有很多疏漏错误的地方,但是具有通性之真实。”

——摘编自景蜀慧《“文史互证”方法与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等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任选一篇或多篇你熟悉的文学作品,采用“文史互证”的史学研究方法从历史层面对其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文章篇目,史论结合,阐释清晰)
2024-01-03更新 | 100次组卷 | 7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5 . 清王朝规定,蒙古、新疆、西藏地区的民事、行政和命盗刑事案件都归理藩院之直属机构理刑清吏司管辖。在案件的执行上,一般的刑事案件,可以罚牲畜来代替惩罚,对无力缴纳者或案情有疑者,可以顶佛经入誓,做出保证,则可免罪。这一做法旨在(       
A.加强边疆地区司法体制建设B.促进佛教事业发展
C.保证对辽阔帝国的治理效能D.践行儒家民本思想
2024-01-02更新 | 323次组卷 | 5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6 . 清政府规定,一切外国进口货物一律由官方特许的“十三行”承销,内地出口货物也有十三行代购,进出口货物的价格一概由十三行决定,一切命令、文书都由十三行转达。这一规定(   )
A.导致了沿海倭患侵扰B.实现了清朝长治久安
C.限制了海外贸易发展D.隔绝了中国与世界联系
2024-01-01更新 | 137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三新”改革联盟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联考(三)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顾炎武认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后人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中国历史上,“天下”兼具地理意义与文化意义。在秦大一统之后,“天下”的地理意义与“国”的地理意义逐渐重合,而“天下”的文化意义则得以保留,并获得新的发展。“天下”是每个人的自我道德意识,是构成家的组织、国的组织的文化基础。在儒家看来,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每个人都需要承担起自我的道德责任。在政治清明的时代,每个人都有责任唤醒自我的德行,投身到私人关系中去建设家庭,投身到政治关系中去建设祖国。而在兵荒马乱、国破家亡之际,每个人仍旧需要坚守自我的德行。

——摘编自朱光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的家国情怀》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2023-12-30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金沙县实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明清时期是我国古代小说创作的辉煌时期,商人、小贩、作坊主、工匠等成为主角,尤其是商人频繁以正面形象登场亮相,张扬女性意识、提倡婚恋自主的内容也屡见不鲜,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幅市井社会的风情画卷。上述现象突出反映了当时(       
A.商品货币经济的发达B.社会阶层的剧烈变动
C.市民阶层的价值观念D.文学创作受西学影响
2023-12-29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 贵州省“3+3+3”高考备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诊断性联考(一)历史试卷
9 . 明朝锦衣卫缉拿嫌犯,必须从刑部领取“架贴”,从督察院拿到“批文”,才可逮捕。但实际情况是三法司(都察院、刑部、大理寺)皆无权干涉锦衣卫办案。理应由三法司审讯拟罪的犯人,也可直接被厂卫审讯处理。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地方权力的弱化B.君主专制的强化
C.监察制度的完善D.中央集权的加强
2023-12-29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三新”改革联盟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联考(三)历史试题
10 . 雍正帝即位后,一些大臣吁请实行“摊丁入亩”,认为“总使丁不离地,地即有丁,既免贫富不均之叹,亦免逃亡转赔之苦,更免吏胥贿嘱之弊,有裨国计,有便民生”。雍正二年(1724年),直隶、福建率先实行“摊丁入亩”。此后,各省渐次效仿实行。由此可知,清政府推行“摊丁入亩”(     
A.强化了农民与土地的结合B.消除了地方征税的流弊
C.抑制了权贵对土地的兼并D.体现了巩固统治的诉求
2023-12-27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2024届高三12月统测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