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36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神话的内容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当时自然与社会的真实状况,神话的传播反映了时人的精神愿望。对于缺乏文字的历史时期,今人通过考古实物和遗址的发现来推测远古人类的生活生产方式和习俗,而神话故事同样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先民的生活。在文字产生以后,通过前人对于神话传说的追记以及对同一神话故事不同版本内容演变的溯源,我们可以推知重大事件的概况、了解先民的思想情感和愿望。神话的类型大致可以分为洪水神话、创世神话、感生神话、帝王神话等。

洪水神话,以女娲补天为例,《论衡·谈天篇》中所载:“儒书言:共工与颛顼争天子,不胜,怒而触不周之山,使天柱折,地维绝。女娲销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天不足西北,故日月移焉;地不足东南,故百川注焉。”

符命神话,以《宋书·符瑞志》为例,符命神话或者表现为以帝王身体为载体的感生、相貌异象、异事等帝王神话,或者表现为以自然异象或谶言为载体的一般符命神话。《符瑞志》以刘歆的新五德终始说为理论依据,以神化历史时期重要文化、政治人物为手段,旨在论证“禅让” 是历史演进、王朝更替的合理选择,进而证明出生寒门却取代东晋的刘裕所建的皇朝具有历史合法性。

——摘编自吕晨晖《浅谈中国神话传说的史料价值》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阐释文中两则神话传说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神话传说产生与传播的原因。
2024-05-14更新 | 247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辽宁省重点高中协作校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2 . 商周工匠中的“工隶臣”属各级世袭封君,封君可凭个人意志主宰他们;秦朝则规定“工隶臣”为国家所有,只能依据法律和其他制度处置“工隶臣”。这一变化反映了(     
A.工匠社会地位显著提升B.工商食官制度趋于严密
C.国家经济管理水平提高D.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
2024-05-13更新 | 306次组卷 | 3卷引用: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3 . 西周青铜器的出土范围北起内蒙古、辽宁,南到湖南、江西、四川,东起山东半岛,西到甘肃、宁夏,以陕西、河南分布最多。其中王臣铸作的礼器占比很大。诸侯国的青铜器也有所发现,但多属姬、姜两姓的诸侯国。材料可用于说明,西周时期(     
A.宗法分封制的特点B.礼乐制度愈发规范
C.诸侯挑战王室权威D.政治经济中心转移
2024-05-13更新 | 217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辽宁省辽阳市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据记载,殷商甲骨刻辞的内容涉及迁都、农耕、田猎、天气、地理、战争、祭祀、疾病等,他们在长期对自然、天象、气候的观察、记录与探索中,积累了丰富的天文历法知识。这反映出商代(     
A.占卜活动影响天文B.呈现出一定的人文精神
C.早期民本思想孕育D.农耕生产盛行精耕细作
2024-05-13更新 | 686次组卷 | 6卷引用:2024届辽宁省高三大联考三模历史试题
5 . “天下”一词屡见于先秦典籍。《尚书·尧典》曰:“昔在帝尧,聪明文思,光宅天下”:《诗经·小雅》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可见先秦的“天下”一词(     
A.具有国家的含义B.指汉族生活地区
C.区分内夷和外夷D.包含中国和邻国
2024-05-12更新 | 15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辽宁省大连市高三下学期适应性测试(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有学者认为,琮是天地贯通的象征,也是贯通天地的一项手段或法器。良渚文化的玉琮最发达,出土与传世的数量很多。下图是良渚文化出土的玉兽面纹琮,该琮圆方相套的形状是中国古代“天圆地方”观念的体现。良渚文化玉琮的出现可以用来说明(     

A.社会分工的出现B.原始手工业的发达
C.精神生活的丰富D.祭祀礼仪活动频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马鞍桥山遗址位于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是一处以红山文化早期阶段为主体的聚落遗址。聚落由祭祀区和居住区构成,其中祭祀区共发现祭祀坑42个、燎祭遗迹3处,出土了保存完整的陶器和一套完整的农业工具包括石斧、石刀、石耜(犁)、石磨盘和石磨棒,以及鹿科动物骨骼、贝类等。这表明红山文化(     
A.神权统治色彩浓厚B.农业生产领先中原
C.社会分工初具规模D.已经开始定居生活
2024-05-04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辽宁省部分重点中学协作体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如图所示为考古学家在我国古代文明遗址中发现的刻画及绘制符号(部分)。据考证,汉字就是由这些图案和符号演变而来的。由此可得出的合理结论是(     

①汉字经历了漫长演化   ②汉字起源具有多元性
③石器时代诞生了文字   ④远古文明呈现相似性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024-05-03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在四川三星堆的出土文物中,青铜尊、罍以及玉璋、玉琮、玉璧、玉戈等与黄河流域一致,金杖、金面具、青铜人像等在黄河流域则鲜见。青铜器器形虽然明显仿效中原商文化风格,其组合却有别于鼎、爵、觚、斝的商文化系列而凸显民族和地域文化特征。据此可知(     
A.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B.古蜀地区手工业水平领先世界
C.奴隶社会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D.分文明交流
2024-04-29更新 | 106次组卷 | 32卷引用:辽宁省锦州市渤海大学附属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在西周的金文记载中已经有“戎”“夷”之称。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较四周戎狄蛮夷先进而自称为“华夏”。“华夏”各国间存在纷争,但无论各国关系多么敌对,它们并不称呼对方为“戎”“夷”。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     
A.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B.民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
C.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D.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
2024-04-27更新 | 220次组卷 | 109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瓦房店市实验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