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1 . 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
2019-01-30更新 | 10672次组卷 | 181卷引用: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战国时,各诸侯国大都把选贤任能、奖励军功、建立官僚制度及普遍推行以郡统县的行政管理系统作为变法改制的主要内容,还创立监察制度,颁行法律,进行户口登记等。这主要反映了
A.重视农战以富国强兵的必要性B.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趋势
C.秦灭六国并完成统一的必然性D.法家在国家治理方面的优势
2021-09-06更新 | 955次组卷 | 25卷引用: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下列改革中,实现了富国强兵,“倾邻国而雄诸侯”的是
A.商鞅变法B.汉武帝改革
C.北魏孝文帝改革D.王安石变法
2019-01-30更新 | 2500次组卷 | 40卷引用:山西省朔州市应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线上考试历史试题
4 . 吴起在楚国变法,最后被乱箭射死;商鞅在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被杀,尸体被车裂示众。这一史实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吴起、商鞅为了推行新法,严刑少恩,不得民心B.改革要适应历史发展规律
C.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争夺统治权斗争异常激烈D.吴起、商鞅变法的时机还不成熟
2021-02-05更新 | 451次组卷 | 43卷引用:山西省朔州市李林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下图是商鞅入秦给秦孝公讲述治国策略的场景,秦孝公听得津津有味,一连几天都不厌烦……你认为商鞅说的哪一点最能引起秦孝公的注意
A.大王:治理国家,就要实行仁政,体恤人民,靠武力和强硬不行,要以德服人
B.大王:你要治理天下,就要学习古代圣人尧、舜、禹的仁义之道
C.大王:治理天下就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D.大王:治理国家就要推行富国强兵的改革,明法度达到“以刑去刑”
2017-04-21更新 | 835次组卷 | 22卷引用:山西省朔州市应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线上考试历史试题
6 . 秦史专家张金光先生指出:经过商鞅变法,秦国“不仅民风朴实,且朝廷、吏治整肃,用一句时髦的话说,即不开“后门”,不以权谋私,这在当时及其后世都是很少见的情况。材料旨在说明商鞅变法
A.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B.推动了秦国社会风气的转变
C.有利中央集权体制的构建D.实现了秦国富国强兵的目标
7 . 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其主要原因是
A.商鞅变法较为彻底B.更多使用铁制农具
C.牛耕得到迅速推广D.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
2020-01-17更新 | 254次组卷 | 25卷引用:山西省朔州市应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商鞅变法的法令规定:“勠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这反映了变法的根本目的是
A.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
B.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
C.保持和稳定小农经济
D.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
2016-11-27更新 | 471次组卷 | 36卷引用:山西省朔州市李林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商鞅)集小(郡)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居五年,秦人富强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新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初,商君相秦,用法严酷,尝临渭论囚,渭水尽赤。

——《资治通鉴》

材料四董仲舒说上曰:“……古者税民不过什一,其求易共;使民不过三日,其力易足。……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或耕豪民之四,见税什伍。……”

——《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
(1)简述材料一中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三、四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弊端。
(3)虽然商鞅变法存在弊端并且曾遭到强烈的反对但还是成功了,试结合材料和有关知识分析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10 . 战国时期,秦孝公去世,力主变法的商鞅被车裂而死,但新法并没有被废除。故史书上说:“商鞅虽死,秦法未亡”。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新法适应时代发展的趋势
B.“商君之法”在当时已深入人心
C.变法措施得当,未带来消极影响
D.秦孝公及其继任者坚决拥护和支持新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