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下表所示是孔子、墨子和韩非子的思想主张(部分)。关于这些思想家及其主张正确的是
思想家思想主张
孔子提出“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天下有道”的社会理想
墨子主张“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
韩非子认为“道无双,故日一,是故明君贵独道之客”
A.都是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B.都表达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诉求
C.都有期盼国家统一的理念体现D.具有强烈的“民本主义”色彩
2021-06-08更新 | 533次组卷 | 28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人类文明发展的终极目标就是要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先秦思想家中能分别体现这两种和谐的是
A.道家、法家B.道家、墨家
C.道家、儒家D.儒家、法家
2021-05-08更新 | 229次组卷 | 39卷引用:2014届安徽省阜阳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3 . 寓言一般带有讽喻作用,“守株待兔”大意指的是“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根上死了,便放下锄头在树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这则寓言反映的哲理是
A.法家的变革精神B.道家的自然无为
C.儒家的仁者爱人D.墨家的功利主义
4 . 春秋战国时期,法家认为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统一在“利”上;道家认为人的本性为自然性,社会性是自然性的异化表现;儒家认为道德是人们生活的最高层次,礼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这说明先秦时期
A.人的属性成为讨论点之一B.人们主体意识觉醒
C.唯物主义的思想已经形成D.思想领域多元开放
5 . 先秦时期一思想家认为:国弱则民强,民强则国弱。主张君民对立,应对民加强统治。以下言论与该思想家同属一个思想流派的是
A.“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爱人者,此为博焉;利人者,此为厚焉”D.“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强调从历史进化的思想出发,主张严格要求,用法治来改造人的自私品质”。战国时期符合这一主张的思想派别是
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战国时《管子》中有:“事督乎法,法出乎权,权出乎道。”《荀子》中说:“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这体现了当时
A.兼并战争下各派思想激烈交锋B.社会转型思想文化趋于融合
C.法家思想被各诸侯国普遍采用D.儒家思想已经成为主流思想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以商鞅和韩非为代表的的法家认为:法令和刑罚是约束人们行为的最佳方式,能帮助天下安定,人民服从;商业、娱乐不利于积累财富与繁庶人口,这些礼乐制度必须废除。这反映出
A.儒学无法适应社会需要B.法家在争鸣中发展完善
C.法家思想具有实用色彩D.法家是儒家思想的扬弃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韩非子在《五蠹》中把以往的历史时期划分为上古、中世、当今三个阶段,说“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这实际上表明韩非子
A.科学分析历史变迁B.要求国策与时俱进
C.要求继承历史传统D.抨击社会礼崩乐坏
10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思想史的黄金时代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得益于此时丰厚的文化积累,在沉积和发酵了两千多年后,内部的压力已经足够大,加上适当的外部条件,就出现了春秋战国时的文化大喷发、思想大爆炸。

——摘编自王磊《一个黄金时代的形成与终结--对战国百家争鸣现象的一种解读》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各家学派纷纷提出自己的治国主张: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孟子认为“王如施仁政……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韩非,认为“以法为教”“法不阿贵”,墨子认为“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状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摘编自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文化大喷发、思想大爆炸的“内部压力”与“外部条件”。
(2)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道、儒、墨、法四种思想流派的治国主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