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文王(商朝末年周国统治者)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西周时的诸侯)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日:‘世异则事异’。”这反映了
A.儒家的“仁政”学说B.法家的变法革新主张
C.墨家的“兼爱”思想D.道家的“齐物”观点
2019-12-11更新 | 293次组卷 | 41卷引用:2011—2012学年山东省济南一中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战国时期,选贤任能是思想家们关注的焦点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故尊圣者王,贵贤者霸,敬贤者存;慢贤者亡,古今一也。(荀子)

立君而尊贤,是贤与君争,其乱甚于无君。(慎子)

材料二 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墨子)

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李悝)


(1)指出材料一中两人对“贤”的不同态度,并说明他们目的上的相同之处。
(2)结合商鞅变法,说明材料二反映的选贤任能主张有何意义。
2019-12-04更新 | 620次组卷 | 19卷引用:2020届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模拟卷)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冯天瑜《中国文化史》称:“先秦诸子各有性格, 的淳厚,墨的严谨, 的超逸, 的冷峻。”句中三个 依次是(        
A.儒道法B.法儒道C.道儒法D.道法儒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韩非子的主张之所以能得到秦王嬴政的赏识,最主要的原因是
A.其法治的主张是以广大臣民为对象的B.在他的主张下国君不受法律的管束
C.他的主张客观上符合当时的社会发展潮流D.秦王嬴政正需要使其霸主地位合法化
5 . 古人有云:“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称道)。”这种思想精神
A.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B.逐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主流
C.成为中国进步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D.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2019-10-16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新高考质量测评联盟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韩非子说,人总会自主地选择对自己利益最大化的事情,好暖恶寒、好食恶饥、好乐恶苦、好逸恶劳等都是人性之常。韩非子的这一言论意在(     )
A.吸收儒家的有益思想成分B.奉劝统治者必须勤勉执政
C.阐明人天生具有逐利本性D.为构建法治理论提供依据
7 . 易中天先生曾对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思想学派的主张进行了总结概括。下表所列主张,按学派(儒、道、墨、法)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关注社会构造社会理想:平等、互利、兼爱
关注国家创造治国理念:公开、公平、公正
关注人生树立人生追求:真实、自由、宽容
关注文化建立文化基础:仁爱、正义、自强
A.①③②④
B.③②①④
C.④②③①
D.④③①②
8 . “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知足常乐”“浪费粮食伤天理”这些俗语不能反映中国古代哪家学派的思想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的学说在生前并没有被普遍接受,更不用说贯彻了。但是它们最终流行了,并成为国家的正式教义。其一个原因在于,他的观点从根本上说是保守的,他接受现状,这自然受到上层统治者的欢迎。另一原因是,他强调道德原则,坚认道德原则是恰当地行使权力的先决条件。最后,孔子为在他去世两个半世纪后,随着帝国政府的建立而成为必不可少的官吏们提供了一门官场哲学。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的学说为什么在其生前没有被普遍接受。根据材料一,说明孔子学说最终“成为国家的正式教义”的原因所在。

材料二   孔子学说之后,中国最有影响的是道家学说。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两家学说正好可以相互补充,满足了中国人在理智和感情上的需要。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儒家和道家是如何“互相补充,满足中国人在理智和感情上的需要”的。

材料三   法家的这些原则为秦统治者所采纳时,其效能显示了出来。秦统治者利用这些原则开始征服其他诸侯,建立第一个帝国。然后他们又用一贯无情的手段将严密的组织扩大到全国,不过,其结果正如我们看到的,引起了一个反作用,使帝国在其创立者去世后没几年就被推翻。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的教义。不过,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

——以上材料均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结合法家思想的相关内容,说明其为什么能被秦统治者所采纳?其实践效果如何?

10 . 韩非子认为战国时期的君臣是买卖关系,即“臣尽死力以与君市,君垂爵禄以与臣市”,更明白地说就是“主卖官爵,臣卖智力”,并强调“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韩非子的说法反映了当时
A.较发达的商品经济和雇佣关系B.君臣之间互不信任、互相利用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趋势D.周代的世禄制已退出历史舞台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