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夏、商、西周时期,形成了以“礼”治国的制度体系。“礼”实际上是一种等级制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专为贵族所有,即所谓“礼不下庶人”。到了春秋战国,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以法治国的学说和法治逐渐兴起。

——张海鹏等《中国近代通史》第五卷

材料二   到战国末土地买卖的频繁,促进了新兴地主的形成和发展。当然,当时地主土地来源并不仅限于购买,更多的还是来自于封建国家的赏赐。……贫富迅速分化使新兴的地主阶级取得了大量的土地,同时也获得了政治上的统治权。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三   春秋战国的法治思想主要是为了巩固君权,关于平民的政治权利,在战国的法令法规中,根本找不到任何影子。

——王利玲、李成生《春秋战国与古希腊的“法治”思想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指出先秦时期国家治理的制度体系发生的变化,并说明孔子对此所持的观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经济领域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现象出现的原因。
2020-12-02更新 | 400次组卷 | 15卷引用:湖南省郴州市桂阳县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认识和评价商鞅变法时要注意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 贫则重赏。……治民羞辱以刑,战则战。……政作民之所恶,民弱;政作民之所乐,民强。民弱国强,民强国弱。

——《商君书·弱民第二十》

材料二 商君假孝公之势,变法于秦,其不朽之功,众口皆碑。法家之理论,实绩卓著,不仅促成强秦之一统,且亦支撑我国封建帝制达二千余年。方今中华共和,荡涤积秽,崇尚法治,然世人多道西方之法,殊不知商、韩已倡此二千年矣。数典忘祖,得无傎乎?

——陈奇猷《商君书·前言》(1990 年)

材料三 先秦法家之崛起,是欲谋变法图强、以法治秩序替代传统礼治秩序的一次积极努力。……法家的富强之路是建立在国富民穷、国强民弱的“零和博弈”之上的……法家“崇公抑私”的观念导致“公”对“私”的肆意侵吞和民众权益的极度萎缩。

——彭新武《法家精神:价值与缺失》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商君书》中的“治民方略”,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中“富国”“强兵”的主要措施。
(2)据材料二、三,概括两者评价商鞅变法和先秦法家的异同。
(3)综合上述材料,简要指出今人评价商鞅变法时存在的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
3 . 春秋战国时期,人口思想已经产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父母生之,续莫大焉。

——(孔子)

人众兵强,此帝王之大资也。

——(商鞅)

材料二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

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是以人民众而财货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

——(韩非子)


(1)指出材料一中两人关于人口思想的共同点,并分析这一思想在当时盛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别概括老子和韩非子的人口思想,并说明其各自的历史局限性。
4 . 易中天先生曾对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思想学派的主张进行了总结概括。下表所列主张,按学派(儒、道、墨、法)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关注社会构造社会理想:平等、互利、兼爱
关注国家创造治国理念:公开、公平、公正
关注人生树立人生追求:真实、自由、宽容
关注文化建立文化基础:仁爱、正义、自强
A.①③②④
B.③②①④
C.④②③①
D.④③①②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