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儒家认为,君主统治的合法性表现在以“德”赢得民心,即君主务必要以德位兼备之身,行修齐治平之效:法家强调统治者要“循名责实、公正无私”:墨家认为,治国的贤人务必要量贤任事。这表明他们(     
A.思想体系一脉相承B.倡导贤人治国理念
C.迎合地主阶级需要D.呼吁重建社会秩序
2022-12-24更新 | 12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战国时期的田齐法家主张“明王在上,道法行于国”“明君重道法”,同时又认为“仁义礼乐,皆出于法”。这反映其思想特点是(     
A.尚法存礼B.尊法敬天C.崇德重法D.外儒内法
2022-11-11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B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法家认为:运用强民(即“礼、乐、《诗》《书》、善、修、孝、悌、廉、辩”等儒家思想教化)的办法来惩处不服从法令的民众,君主的统治会被削弱;运用对待奸诈之人的方法来治理善良的人,国家就会治理得越来越强大。由此可见,法家主张( )
A.严刑峻法B.执法要因人而异C.礼法兼用D.法律应及时变革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汉初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据此可知,秦亡的主要教训是
A.秦二世违背秦始皇统治之道B.治国思想僵化不知变通
C.郡县制不足以巩固统一局面D.兼并六国缺乏文化认同
2022-06-29更新 | 254次组卷 | 19卷引用:山东省烟台市招远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周游列国,宣扬德治;孟子游说诸侯,推行仁政;墨子聚众讲学,抨击暴政;韩非著书立说,开创法家;孙武远涉吴国,大展治军之才。他们共同的出发点是
A.改善君王统治出谋划策B.铲除周制弊端加强集权
C.辅佐各国诸侯富国强兵D.顺应变革潮流厚古薄今
2022-06-23更新 | 318次组卷 | 47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诸城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君无为,法无不为。法行而君不必忧,臣不代劳,民但而守法”。先秦时期的这一思想主张
A.符合战国时期各国富国强兵,政令统一的需要
B.适应了春秋时期争霸战争的需要
C.体现了道德礼仪教化民众,重视民生民意的要求
D.勾画出道家无为而治的政治愿望
2022-02-26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威海市乳山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春秋战国对于旧的传统来说,无疑是一次彻底而无情的革命。在这个过程中,当时的士人做出了不同的选择,根据他们的主要倾向,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不同类型的人,即逆时之士、隐逸之士与顺时之士。

逆时之士这是一群不合时宜的人,圈守着自己的理想,不肯与世浮沉,但他们所坚守的道最终只能在历史的洪流中湮灭。
隐逸之士隐逸之士是超然的,他们既不像孔子那样卫道,也不像屈原那样哀叹,更不像进取之士那样为功名利禄而绞尽脑汁。他们对于现实是不满的,但能够坦然处之,保持自己的本性不失,与山水风云为伍,与天地相往来。隐士有两种,一种躬耕于田园,一种神游于天地。
顺时之士春秋战国的真正主角是一批顺应历史潮流的人物,他们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愈加重要,直到最后左右君主决策,决定国家存亡。

从春秋战国时期的三种士中任选其一,举一人物并加以说明。
8 . 小明同学在课本剧《百家争鸣》中扮演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下列属于他的台词的是
A.为政以德,有教无类B.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C.顺其自然,以柔克刚D.严刑酷法,中央集权
2022-01-12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南第十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各方面皆产生剧变,各种思想学派也应运而生。其中有-学派认为,对政府而言,军人和农民是有用的,游士、儒者乃至商人,都是不事生产的“蠹民”,必须加以铲除。持这一看法的是
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主之所用也七术,所察也六微。七术:一曰众端参观,二曰必罚明威,三曰信赏尽能,四曰一听责下,五曰绣疑诏诡使,六曰挟知而问,七曰倒言反事。此七者,主之所用也。”该言论出自
A.儒家B.墨家C.法家D.道家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