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商鞅变法中颁布“分异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除此之外,商鞅还下令“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商鞅此举重在
A.改造秦国的社会风俗B.借助变法来推动社会转型
C.强化民众的法律意识D.确立小农经济的主导地位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董仲舒):“(秦)用商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重为贪暴之吏,刑戮妄加,民愁亡聊,亡逃山林,转为盗贼,诸衣半道,断狱岁以千万数。”

——班固《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纯粹法家以富国强兵为目标,他们所采取的是国家本位,而不必是王家本位他们抑制私门是想把分散的力量集中为一体以谋全国的富强,人民虽然受着严刑的压迫以为国家服役,但不必一定为一人一姓服役,因而人民的利益也并未全被抹杀,人民的大部分确实是从旧时代的奴隶地位解放了。商君正是这种法家的成功的代表

——郭沫若《十批判书前期法家的批判》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相关措施,并概括董仲舒对这些措施的评价。
(2)据材料二,简析商鞅的历史贡献。综合材料一、二,指出影响董仲舒和郭沫若评价商鞅变法的因素。
3 . 毛泽东曾评价说:“商鞅之法……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商鞅变法内容中,经济上促进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大转型的措施是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B.重农抑商
C.建立县制D.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4 . 商鞅变法中国家干预经济,是为了确保以君主专制为轴心的国家政治制度,并且希望以此控制社会财富的流通,从而达到垄断物质资源配置的权力。下列措施能实现其意图的是
A.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B.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C.废井田,开阡陌
D.在全国普遍推行县制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
2019-01-30更新 | 10664次组卷 | 181卷引用:2016-2017学年福建省南安市一中高一上第二次段考历史试卷
6 . 商鞅变法中有利于社会转型的措施是
A.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B.废除奴隶主特权,奖励军功
C.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D.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7 . 商鞅认为“一教则下听上”,强调“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因此对民众必须加强“法治”教育。这主要反映了商鞅
A.力图建立并维护专制局面
B.竭力提高民众的法治观念
C.主张统治者要有民本意识
D.重视教育和法治的统一性
8 . 商鞅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他主张“法者所以爱民”“以刑去刑”“至德复立”。这表明商鞅在思想上
A.坚持“礼法”并重
B.强调“轻罪重罚”
C.认为圣君行仁义于天下
D.与儒家思想相通相容
10 . 《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商鞅变法用金钱换取百姓的支持
B.商鞅变法取信于民,法出必行
C.商鞅变法时资金充足
D.商鞅行事谨慎,办事稳妥有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