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在战国前中期,以儒、墨为主的学者,常取法先王,祖述尧、舜、禹、汤、文、武,却又“取舍不同”,“皆自谓真尧、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当时学者们这样做的目的是
A.实行三代政治制度B.借助先王来宣传其政治主张
C.争夺思想统治地位D.否定先王以期推动政治改革
2021-02-09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新乡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孔子很重视周礼,把西周看作是理想的时代,尽管他对于旧制度认为应该有损有益。在他看来,作为贵族行动规范的礼.不应该仅是一种形式,最重要的是礼跟仁的结合。如果离开了仁,礼就没有意义了。所谓的仁就是“爱人”,是贵族才能具备的一种品德。

孔子周游列国,受到各国的款待,但他没有得到亲自检验自己政治理想的机会。面对当时的实际,墨家要求“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反对当时君主和贵族的奢侈无度,以“去无用之费”。墨家还竭力宣扬天下如能“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由此出发,墨家反对当时以强欺弱的残酷战争。

——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与墨家在稳定社会秩序方面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孟子·膝文公上》载:滕文公问为国。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墨子说:“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这反映出当时
A.以民为本的人文思想B.儒家的统治权威受到挑战
C.儒家和墨家的主张混同D.诸子百家的争鸣日趋激烈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不知壹天下建国家之权称(礼法),上(尚)功用,大(重视)俭约,而僈差等(忽视等级差别)这句话应是战国时期哪两个学派之间的争鸣(   )
A.儒家、道家B.墨家、道家C.法家、墨家D.儒家、墨家
2018-03-14更新 | 287次组卷 | 34卷引用:2015届广东广州市第六中学高三上期第一次质检文综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战国时期孟子认为:“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囗口,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空格中的内容应是
A.齐物
B.兼爱
C.非攻
D.尚贤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战国时期,各国统治者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土人颇受重用,当时出现了众多学说和学派,这些学派代表不同阶层的利益,其中代表下层平民利益的学派是
A.儒家B.法家C.墨家D.道家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孔子主张“克己复礼”,提出“学而优则仕”,大声疾呼“举贤才”。墨子主张“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材料反映了孔子和墨子都(     
A.代表奴隶主贵族利益B.希望统治者选贤任能
C.主张固守原有的传统D.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2024-01-28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易中天说:“从_那里我读到一颗爱心;在 那里我读到一股正气;从 那里我读到一腔热血;在 那里我读到一双冷眼。”横线处依次应为
A.孔子墨子孟子韩非B.孔子孟子墨子韩非
C.墨子韩非孔子孟子D.墨子孔子韩非孟子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战国时期某思想家主张,“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这一主张(  )
A.违背了当时社会发展潮流B.反映了社会下层民众的愿望
C.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需要D.得到了当时各国国君的推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